摘 要:“互聯網+”模式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近幾年來人們研究的一個熱點,本課題的研究嘗試把傳統的樂山本土嘉州畫派與“互聯網+”相結合,試圖讓現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對成長中的嘉州畫派熟悉了解,讓傳統的嘉州畫派文化融入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讓嘉州畫派成為“互聯網+”背景下的樂山的文化名片之一。
關鍵詞:互聯網+;嘉州畫派
一、“互聯網+”的提出與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互聯網+”這個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11月,2014年11月“互聯網+”這個概念被列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從此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新的研究熱點。樂山,古稱嘉州。嘉州畫派是樂山本土藝術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本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也有不少知名的畫家,但是如果到網絡上查詢嘉州畫派的話,可以發現能得到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人對嘉州畫派的印象還是不夠深刻,除了以李瓊久為代表的畫家讓人有所了解,其余畫家的風格,作品等的流傳和推廣等更是給人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這對嘉州畫派的傳承和推廣都是不利的。本課題是希望通過對嘉州畫派進行分析和整理,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為實現嘉州畫派的推廣做出貢獻。
二、傳統模式下嘉州畫派的推廣現狀
嘉州畫派是中國畫現代畫派之一,誕生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代表畫家有李瓊久、李道熙、李忠純等,主要以山水畫見長。從畫派的推廣和傳承上來講,目前,主要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目前傳統的推廣模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舉辦畫展。就像陳年的老窖,靜悄悄的等待來人欣賞。常見的畫展舉辦形式有在文化館進行的,也有在一些公共場所舉行的,比如最近在樂山市政府前面的廣場里舉行的畫展等。
(2)出畫冊、研討會等等。出畫冊本身的成本非常高,對于畫派的新人推廣就更加不利,高額的成本,低效的手段,限制了嘉州畫派的長足發展。尤其對于畫派的新人,出畫冊是不大現實的,沒有知名度,出了畫冊也無人購買,還得自己花錢購買,贈送出去,推廣是很難的。推廣,首先得廣而告之,出畫冊,成本高,出版數目少了,成本太高,出版社不愿意出版,冊書多了,自己購買經濟負擔也是很重的。
三、嘉州畫派及其在互聯網上的傳播現狀
嘉州畫派從其誕生、發展到現在時間較短,一直以來,嘉州畫派立足于樂山,隨著樂山畫界人的努力,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嘉州畫派的本土特點,外界人士了解得并不多,目前從網上來看,對于此畫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較少,從知網上搜關鍵字“李瓊久”,只能搜到37條記錄。截至2018年4月5日,最近的兩篇關于李瓊久的文章是2014年發表的。在知網的關鍵字搜索欄內如果輸入“嘉州畫派”,則只能看到兩篇文章,如果在知網的關鍵字欄里輸入“嘉州畫派,“互聯網+”,則搜索結果為0。嘉州畫派立足于樂山,屬于典型的本土文化。從互聯網上搜索到的資訊可以看出來,網上的研究和傳播是相當有限的,這種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態不利于畫派的長足發展。
四、“互聯網+”模式下嘉州畫派推廣策略研究
“互聯網+”以其創新、融合、互聯的思維模式,促進了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跨界融合,它對各行各業的轉型、創新和發展都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我們期望通過把“互聯網+”與嘉州畫派的推廣相結合,為嘉州畫派這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代表著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這個時代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信息傳遞的廣泛性,快速性。而這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又離不開具體的形式,根據201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的年齡劃分標準,我們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了常規的調查,我們嘗試根據客戶群體的不同年齡段研究嘉州畫派的推廣策略。推廣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信息的傳遞,讓更多的人了解嘉州畫派。其次是營銷,這個是更難的部分。
(1)“互聯網+”中老年推廣策略。從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來看,在城市和鄉村,大多數中老年人已經處于退休狀態,有的中老年人因為子女的需要,會選擇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負責孫輩的接送和陪伴。這部分老人在家里看電視的時候居多,出行很多選擇步行或者公交,長途出行的概率不高,在樂山的交通方式大致有三種:一、自駕車。二、高鐵。三、乘坐公交車或者大巴車。另外就是步行了。如果本地推廣的話,這個群體是不能忽略的。很多老年人眼睛和耳朵都不比年輕的時候,尤其是聽力上下降了不少,許多老年人甚至是使用的功能簡單的老年機,價格便宜,聲音大,按鍵比較大,使用簡單。所以針對這個群里,手機APP的推廣力度可能并不大。但是這個群里散步、搭公交車的時候還是比較多的,坐在家里看電視的時候居多,可以嘗試從互聯網+公交站臺廣告、互聯網+IPTV電視廣告等入手。
(2)“互聯網+”青年推廣策略。根據WTO的最新劃分標準,18-65歲這個群體是屬于青年群體。這個群體正是接觸互聯網特別多的人群,同時也是購買力最旺盛的群體。尤其是成年人,大部分能夠經濟獨立,也是能夠做出決策的人。這部分群體與互聯網接觸較多,電商的發展,許多青年人購物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手機淘寶、唯品會、天貓等APP耳熟能詳,當當網、京東等網站也是人們購物的常見渠道。我們可以嘗試互聯網+APP,在常見APP上進行畫派的推廣。可以從熟悉的小程序植入廣告,從知名的APP或者網站添加嘉州畫派的鏈接,是比較恰當的方法。
(3)“互聯網+”未成年人推廣策略。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可塑性最強。在本地推廣策略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讓大家熟悉了解嘉州畫派。小孩了解的信息渠道來源雖然也很豐富,但是相對于成年人來說,未成年人接觸的人群除了父母親朋外,更多的是教師、同學等。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對要單純些,在這部分群體的推廣就要分情況具體對待。現在素質教育提得比較多,很多孩子從小學習繪畫,大多數從幼兒園開始接觸繪畫,從兒童畫開始,本地的許多培訓機構也在從事幼兒繪畫教育,樂山本地的青少年宮也在組織對少年兒童的美術教育,這些都有利于孩子對繪畫有感性的認識。畫派的人物可以舉辦小型畫展,孩子們可以到畫廊里參觀畫派的畫作。培訓機構、文化宮里也要有相應的簡介,尤其是可以通過舉辦兒童繪畫比賽,嘉州畫派的知名人士參與等形式,通過微信轉發朋友圈等這些線下與線上同步的方法,可以實現對畫派的更為廣泛的傳播。嘉州畫派也可以在高校里做一些展覽,讓接送孩子的外地家長也可以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嘉州畫派,從而逐漸達到嘉州畫派走出去的目的。
五、結語
在這個“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人們習慣了各種資訊漫步網絡,行走在智慧城市之中的人們消費習慣都有了很大的改變,過去傳統的靜待來人的推廣方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現在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人們已經習慣了“互聯網+”時代的各種便捷生活,如果把我們的嘉州畫派也能和身邊的互聯網連接起來,“互聯網+”智慧城市的公交站上可以看到我們的鏈接,“互聯網+”公眾號”上可以有我們的介紹,“互聯網+”APP上有我們畫院的聚集地,“互聯網+”IPTV平臺”如果也可以看到我們的身影,那么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嘉州畫派,我們的嘉州畫派也能走得更遠,更穩。
參考文獻
[1] 馬祥濤,張收棉.“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河北科技圖苑,第31卷第1期, 2018年1月.
[2] 馬俊.“互聯網+”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廣策略探討[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年7期,79-81.
[3] 文杰.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研究[J].北方文學,2017年7期(下旬),187.
[4] 王爽.互聯網與文化生產、推廣和消費研究[J].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樂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模式下嘉州畫派推廣策略研究”(SKL 2018C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黃陳英(1975- ),女,四川新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數字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