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杰 楊雁姍
摘 要:新媒體這把“雙刃劍”因其傳播方式的交互性、生動性、多元性等特點,逐漸成為普通群眾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新渠道,然而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超前和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無法自拔,嚴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遠離不良誘惑,切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構建高校和諧校園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媒體;校園貸;和諧校園建設
一、新媒體視閾下“校園貸”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一)金融知識匱乏、法律意識淡漠,無法辨別“校園貸”本質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因此大量金融單位開始將業務蔓延深入大學校園之中,校園貸款應運而生,在校學生為了解決暫時的消費需求而向各類借貸平臺,尤其是網絡貸款平臺辦理貸款業務。
相比傳統銀行放貸只收取小額利息的情況,網貸服務的貸款成本包括貸款利息以及服務費、手續費、工本費等諸多高額費用,極易引發學生的還貸煎熬和信用問題。部分貸款學生由于缺乏金融知識、法律意識淡漠,片面的認為所有的貸款利息都等于貸款成本,只注意到利息低而忽視網貸協議中的諸如綜合借款成本,進而陷入網絡貸款的陷阱,且通常投訴無門,深陷窘境。
(二)人身安全、信用降級、信息泄露的風險
第一,據統計,部分金融平臺機構對于逾期還款的貸款者及家長、老師、學校進行名譽綁架,甚至采用騷擾、暴力、拘禁等違法手段。2016 年河南大學生通過校園網貸貸款 50 萬無力償還而跳樓自殺、2016年湖南18 名大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貸款50 余萬元”事件;網貸平臺通過女大學生裸照催債等新聞,都是校園貸危害大學生人身安全的實例。
第二,貸款學生與互聯網金融平臺所產生的經濟糾紛如果進入法律訴訟程序,則會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單,或將結果納入到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對于有信用污點的大學生,其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可能會深受影響。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撰寫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當生活費用不足以支撐消費需求時,有8.77% 的大學生會選擇使用貸款緩解資金壓力,其中網絡貸款約占 50%。
第三,校園消費貸款平臺的風險管控措施差別很大,學生身份被冒用的風險在不同的網貸平臺廣泛存在。眾所周知,多數網絡貸款平臺要求學生提交各類申請的時候,要求填寫眾多個人詳細信息,有的還需要填寫擔保人(輔導員、親戚或同學)的姓名、聯系方式等,另外,由于是涉及到貸款事宜,必然會有銀行卡號、開戶行、支付寶等信息。在大數據環境之下,尤其是貸款者故意拖欠還款的時候,這些私密數據隨時面臨被竊取、泄露和篡改等風險。
(三)缺乏法律維權意識,極易被協議條款表象蒙蔽
部分貸款學生簽定協議的時候沒有仔細閱讀協議條款便匆匆借貸;或因無法償還貸款,采取消極態度,對平臺催繳的行為置之不理,導致產生滯納金,變本加厲形成巨額的債務負擔;部分校園貸客服未盡完全告知義務,對逾期還款所產生的各種費用細節基本不提,大學生在輕松貸款之后,由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如果沒有按時及時還款,將會按照協議規定,產生一定量的服務費、違約金、滯納金等名目,從而可能形成巨額費用,進而加重還款還息的負擔導致逾期的違約風險,為后期的隱瞞埋下了定時炸彈。
二、“校園貸”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校園貸”市場混亂,缺乏行業制度規范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尚處于摸索階段,現有法律法規體系、金融監管措施和風險控制手段等方面還存在空白,相關的制度約束僅限于各基本法律的部分條文,缺乏成體系的約束,現在仍以行業自查自糾為主。所以“校園貸”市場現處于“無準人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的“三無”狀態,行業發展良莠不齊。近期,各大媒體對校園貸所引起的校園惡性事件報道也隨處可見,校園貸幾乎成為眾矢之的。
(二)“校園貸”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風險管控
“校園貸”平臺無需繁瑣的征信認證和財務證明、具有高授信額度的特點。而且為了爭奪市場,部分校園貸平臺還不斷放寬借款條件,只需大學生出示身份證和學生證就可貸款。但大學生一般無固定工作且生活費普遍較低,其貸款風險較大。此外,我國征信系統不完善,大學生信用信息缺失,各網貸平臺之間沒有統一的客戶信用共享體系。部分大學生可能同時在多個平臺借貸,遠遠超過自身還款能力。
(三)大學生群體消費觀念不成熟,價值觀易受影響
多數大學生因涉世未深,缺乏對信用評級的正確認識,可能拖延還款,甚至拒絕還款;而且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不成熟,自控力差,信用狀況也參差不齊。此外,大學生受現實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文化影響,導致價值觀扭曲,呈現出盲目利用“校園貸”超前消費的趨勢,為后期逾期還款承擔違約責任埋下隱患。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途徑。
三、新媒體視閾下引導大學生遠離校園貸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教育部和銀監會關于《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加大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實時預警、應對處置機制,積極探索新媒體視閾下引導大學生遠離校園貸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網絡借貸機構監管,建立“校園貸”日常監測機制
學院各部門要加強對網絡借貸中介機構開展虛假宣傳、誤導大學生消費的行為進行密切觀察和跟蹤,針對社會上一些不法網絡借貸機構向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大學生群體開展營銷宣傳活動、對借款人資格審查不嚴等行為加強監管和風險提示。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及時分析評估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潛在的風險,重點關注有貸款傾向的學生,及時向學生發布預警信息,防患于未然。
(二)強化學生理性消費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各類奢侈電子產品、高端服飾的誘惑時,極易產生攀比心理、從眾心理,因此,學校應加強引導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消費習慣,樹立理性的消費觀。不僅要關心關注學生的消費心理,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而且在生活消費、人際消費、娛樂消費等方面,應糾正學生不盲從、不攀比、不炫耀,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和科學價值觀。
(三)加強學生網絡知識、金融安全和法律維權意識的教育力度
利用新媒體優勢,大力普及網絡知識、金融安全和法律維權意識,利用校園網站、微信平臺、校園廣播等多種渠道適時推進學生的金融知識教育,引導大學生對網絡貸款和各類金融產品樹立清醒的意識,廣泛宣傳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典型案例,普及網貸詐騙防范措施,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強化學生的法律維權意識。加強與銀監、公安等政府部門和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合作,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增強對有害網絡借貸業務甄別、抵制能力。
(四)加強學生誠信感恩教育,宣揚校園和諧文化建設
當今社會,大學生的總體誠信狀況是好的,但是近年來,大學生違背誠信原則,不斷出現道德觀念扭曲和誠信行為缺失現象,培養學生誠信之責、感恩之心。首先,高校應該重視學生德育工作,強調對學生進行誠信感恩的專項教育。
此外,通過開設誠信感恩教育的課程,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樹立誠信感恩理念;然后,完善德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還可以邀請德育專家和心理學者開設“學生貸款與誠信感恩”的專題知識講座,講解金融貸款政策及民族傳統文化,宣揚校園和諧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和辨別能力差等原因,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再加上不文明、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費習慣,極易走進“校園貸”的陷阱,嚴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破壞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 大學生要增強辨別能力,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遠離“校園貸”陷阱,養成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費習慣,踐行社會主義榮辱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文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Z].教思政廳函[2016]15號.
[2] 鄭樹勛,林瓊,汪涵,等.大學生互聯網短期貸款全面風險管理解決方案——以武漢市大學生為例[J].時代金融,2016 (7).
[3] 蔡昌達.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商業銀行業務模式創新——以高校學生貸款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8).
作者簡介:羅文杰(1993- ),男,廣東廣州人,本科,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經濟學系黨支部專職組長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心理學;楊雁姍(1980- ),女,廣東梅州人,本科,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學生處職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