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桂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的前提是有高度的責任心,但最高境界是愛。用愛來引導和感化學生是好班主任必備的品質。但是面對新時代的學生,班主任只有愛還不行,還需要有愛的藝術,這樣才能讓愛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才能讓學生感知、感動。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走進學生心靈,實現師生融洽和諧的關系建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愛;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012-02
魯迅說:“教育植根于愛。”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教師對學生的愛和付出是不容置疑的。有人說師愛特別是班主任的愛是除血親外,唯一不求回報、無怨無悔付出的愛。確實,班主任為班級學生傾注的精力、情感和愛是除了父母外,最多的了。
但是在我工作時,卻總是能聽到很多班主任唉聲嘆氣,抱怨現在的學生沒有感恩之心,他們似乎都接收不到教師的愛。我過去擔任過很多屆班主任,也遇到了類似苦惱——自己的一片苦心,學生卻感受不到。經過反思,我認為不是學生不懂愛和感恩,而是班主任釋放愛的方式出了問題。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應該正確表達,才能收獲學生的理解和認可。
一、愛要寬嚴相濟
班主任工作中沒有嚴,那是對學生的放任,而只有嚴,就沒有愛的味道,因此班主任的愛要做到寬嚴相濟。每一位班主任為了學生的美好前程披星戴月,傾注了全部的愛。但往往是愛之深、恨之切,恨鐵不成鋼。我們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學生,總覺得學生做得不夠好,然后為了學生所謂的美好前程,為了所謂的對學生的將來負責,處處嚴字當頭,信奉“嚴師出高徒”,美其名曰“愛學生”,以愛的名義來時刻嚴格要求學生,甚至以嚴令強制學生言行,處處盯著學生,學生一有問題就嚴厲批評,這樣會讓學生時刻處在緊張氛圍之中而感受不到或屏蔽掉班主任的愛。我曾經就是這樣一位嚴字當頭的班主任。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借著年輕想早點干出一番成績,對學生是能如何嚴就如何嚴,結果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反而引起了學生的不滿。殊不知,一張一弛、寬嚴相濟才是愛的正道。后來經過自己觀念的轉變,不那么處處嚴格對待,學生們又充滿著歡聲笑語,成績不降反升。十多歲的孩子有他們的活潑天性,處處嚴格雖然是出于愛心,但學生無法適應,更談不上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水至清則無魚。”很多學生的問題其實不需要班主任那么嚴厲地處理,班主任太過認真嚴厲地對待,其實是不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所以,有時教師需要用寬容之心對待學生,對學生出現的一些無關原則性問題可以知而不言,做一個看而“不見”的班主任,多些原諒,不必事事較真;在緊張的學習和嚴格的紀律之余,還可以通過一些活動來放松學生的情緒。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心里接受班主任的愛,成為一個受學生喜歡的班主任。
二、愛要以信任為基礎
沒有信任的愛是虛假的。教師對學生的愛必須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否則,學生會把教師的愛當作假心假意的施舍,不僅不接受,反而會反感。教師對學生要多點信任,要真心實意地相信學生能把事情做好,相信學生犯錯后具有改錯和反思并找到合理解決辦法的能力。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教師是真心為自己,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很多教師喜歡從教室后門縫“偷看”,對學生的問題,不直接與學生溝通,而是喜歡背地里向家長“匯報”,這樣都是不信任學生的表現。雖然教師是為了學生好,但學生會感覺沒有被信任,不僅不會認為教師是幫他、愛他,反而會討厭教師。我從接手現在的班以來,始終堅持一條:我的學生是懂事的!與學生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相信我的學生”。當然這不僅要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他們,更要在行動上顯示。比如,我剛接手這個班不到一個月,發現一個女生黃同學,有談戀愛的問題,我找她談心,直截了當地談到了這個事,然后一起分析了得失利弊。最后,我告訴她:“相信你能自己妥善處理,我不會告訴家長并保證不會再主動過問。” 雖然我也會時不時留意這個事,但始終堅持不主動找她問事情解決的情況。倒是一個多月后,黃同學主動向我匯報解決的情況,我也只是微笑表示贊許和鼓勵。從我的觀察和學生成績反饋看,學生確實已正確處理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假設當時我采取劈頭蓋臉的批評甚至請家長等措施來解決,效果不一定有這么好。很多時候,遇到學生的一些問題,我都是在找學生談心后與學生約定瞞著家長,給予學生信任和尊重,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愛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這樣的愛才能讓學生從心底接受。
三、愛需要鼓勵
每個教師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教師的愛應該更多地以鼓勵的方式表達出來。對學生的愛以鼓勵的方式表達,能讓學生自信滿滿。很多班主任習慣于批評和責備學生,雖然這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殊不知,鼓勵對學生的作用遠比批評的效果要好。鼓勵能給學生信心,據心理學研究,長期在鼓勵下成長的孩子,特別有自信,而自信的人生才能創造輝煌,越鼓勵越優秀。以前,我很少對學生說鼓勵的話,總認為批評可以直截了當地讓學生知道哪里有問題,而作為高中生也應該能夠理解。但后來我發現學生不但改進不多,而且不太愿意跟我交流,不太喜歡我,也就是說我對學生真心的愛,學生不認可。所以,自接手這個班級以來,我主動改變交流思維模式,采用鼓勵為主,特別是對學困生,我的鼓勵更多。哪怕某次需要批評某個學生,我都會先找到他最近值得表揚和鼓勵的點加以肯定,然后誠懇地指出他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不反感我的批評,而且更樂意改掉自己的問題。在班上,我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每個人都能在高考中創造奇跡,你已經進步很多了,只是需要堅持和細節的完善”,以此鼓勵學生,果真出現了奇跡,那些后進生的成績真的進步很快,違紀現象也大幅減少。
四、愛要放手
愛學生就是要給學生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包辦一切。最近看了鄭學志老師的《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很有同感,很多班級事務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做,特別是放手讓班干部去做,教師只需適當指導。這樣既解放了自己,也鍛煉了學生。讓學生在過程中成長,才是對學生真正的愛。過去的我做班主任總是親力親為,不放心學生去做,什么都親自落實,什么事都為學生想得很細;總認為包攬學生的事,不讓學生操心,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是對學生負責,是對學生的愛。但很多時候事與愿違,學生不但不理解、不領情,反而嫌棄我,背地里說我是“管家婆”,不接受這種愛。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處理班級事務,一方面能讓學生得到鍛煉,另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到被尊重,與班主任更親近,感知教師的愛。
我從接手現在班級開始,就堅持放手讓學生自由發展和成長,只是做了班級頂層設計。我班的班級文化之一就是“自覺自控才能自主命運”。我班在民主基礎上形成了《班級文明公約》,分工到人,讓每一項班級事務都有人負責,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然后發揮班干部的中堅作用,班級事務從提出到策劃到執行到總結,都由班干部負責。這樣,班干部上可以貫徹班主任的想法,下可以體現學生的呼聲,充分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如此,每一項班級工作,學生都感覺是自己想法的落實,學生感到被認可和尊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教師的愛。所以我感覺,放手班級事務后,變輕松了,班級工作落實得有聲有色,學生能力得到提高,責任心增強,主人翁意識增強,學生反而更喜歡我了。
五、愛要有儀式感
愛的表達可以不拘一格,但我特別強調儀式感。就像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形式多樣,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必不可少一樣,教師對學生的愛也要以莊嚴的儀式進行表達。儀式感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知教師的愛和尊重,對學生更有激勵作用,在班上也更有示范作用。
每當階段性考試總結時,我會舉行隆重的表彰儀式來表達對優異學生和進步學生的祝賀;每當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了,我會請獲獎學生上臺,然后帶領全班學生鼓掌30秒表示祝賀;每當學生良好習慣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會在全班很隆重地組織總結表揚,讓學生接受全班同學的贊許。莊嚴的儀式讓學生更充分地得到肯定,讓教師的愛更具有感染力和張力。一個學生哪怕是后進生,在這樣的儀式下,都能自信前行,留下一輩子難以忘記的記憶。我想若干年后,學生想起這樣莊嚴的儀式,內心都是暖暖的吧!
六、愛要“說”出來
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是深沉而厚重的,但班主任還要善于把這種深沉的愛“說”出來。這里的“說”,一是表達出來讓學生接收到,二是及時合適地表達出來。現在的學生在快節奏環境中長大,人際關系簡單,不喜歡也不理解繞彎子的方式。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喜歡、贊許和肯定要明確告訴學生,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知道老師認可什么,還能進一步鞭策和激勵學生。當學生有進步、取得好成績以及表現好時,教師就要直接當面甚至當著眾人的面表揚學生,說出對學生的欣賞。教師對學生的愛要表達適時,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促進和激勵作用。比如,我會在端午節給每人買個粽子,在“三月三”親自煮雞蛋給學生吃。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7月份,我從老家帶了特產“蓮蓬”給學生,并告訴他們這是老師親自頂著大太陽下水摘的,當時學生吃著少見的特產,感動得不行。
七、結語
愛因斯坦說:“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沒有愛的責任感,只是簡單物與物的接觸,目的性太強。有了愛的責任感,師生關系才會生動起來。同樣,有了愛,還要善于表達愛,只有這樣,才能讓班級充滿歡聲笑語,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張麗鈞.不像老師的老師和不像校長的校長[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6(12):57-58.
[2]鄭學志.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劉萬倫,沃建中.師生關系與中小學生學校適應性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1(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