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平
摘 要:概念體育是基于認知心理學與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學校為中心對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干預,并采用5E教學模式對學生運動技能、運動科學知識及體育概念進行認識、加工及深化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目前,概念體育已成為美國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最為主流且最具有影響力的教學模式,并受到了美國教育部及衛(wèi)生部的大力推崇,其衍生的體育教材成為許多州市的體育教科書。基于此,該文結合當前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主要特征對美國概念體育課程進入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必要性進行詮釋與闡述,以期為我國中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美國 概念體育 中學體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167-02
1 美國概念體育
概念體育源于學科結構運動理論,由羅森和普拉塞克首次提出,最終由恩妮斯、陳昂發(fā)展成較為完備的體育課程與實踐。概念體育主張在傳授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教授學生運動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力學及人文社會學等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旨在讓學生習得運動技能的同時理解運動的益處并初步了解身體機能的變化,進而具備一定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從而養(yǎng)成終身運動習慣的積極生活方式[1-2]。在教學模式層面,陳昂教授將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會開發(fā)的5E教學模式運用到體育教學模式,主張以身體實踐活動及經(jīng)驗獲得作為教學的目的,在增強學生體質(zhì)的同時又使學生的認知情感得到發(fā)展并具備一定自我運動監(jiān)控能力。概念體育的教學模式包括參與、探索、解釋、評價及深加工5個方面。
2 美國“概念體育”進入中國中學體育課程的必要性
2.1 概念體育可將中學體育學科化
當下我國中學體育的教學模式嚴重退化了體育的學科化,使得體育課程僅僅是增強學生體質(zhì)及習得運動技能的工具,造成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極度匱乏,而其輸出的學生也自然多為運動技能武裝下的“體育盲”。而美國概念體育則主張在傳授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教授學生包括生理學、解剖學、力學及人文社會學等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使學生的體育知識“概念化、結構化”。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增強了體質(zhì)、習得運動技能,更是讓學生懂得了對體育知識的認知,如學生可根據(jù)所接受的運動科學知識去摸索人體在各種運動下的身體機能的變化規(guī)律、不同運動項目及運動強度對自身生理機能的影響、如何更加科學與合理地從事運動及如何幫助他人進行科學的運動[3-4]。同時概念體育課程更加注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發(fā)展及情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主張學生從理論層面對體育知識概念進行初步的認知與構建,進而通過體育實踐活動對概念進行進一步的認知與加工,從而固化為具有指導實踐活動的體育品行。
2.2 概念體育可較好地延續(xù)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望及興趣
學業(yè)成績考核固然是中學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的最為重要的部分,但體育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功能與特殊價值內(nèi)涵的學科,學業(yè)考核顯然不是中學體育教學唯一的評價內(nèi)容,體育課程應更加注重學生對體育課程期望及學習興趣的延續(xù),否則不管學生達成多高的學業(yè)成績,體育課注定都是失敗的。與中國相對統(tǒng)一的體育教學內(nèi)容不同,概念體育主張體育課程布局的個性化、針對化。在美國大多數(shù)學校都是自行組織體育教學,且體育不作為學科考核的標準,而是注重體育精神、體育認知的塑造與培養(yǎng),且美國概念體育課程設計更加注重不同層次水平學生體育自信心及成就感的培養(yǎng),使那些其他學科成績較好但體質(zhì)偏差的學生也能得到一定的體育成就感,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望價值。
2.3 概念體育更易使學生習得終身運動習慣的積極生活方式
體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學科,其最大的功能價值理應是育人價值,最直接的表現(xiàn)應為學生終身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及積極生活方式的習得,即學生意識文化的形成[5-6]。為此,我國中學體育教學教學理念在不斷革新,并逐步形成了以“健康第一、學生本位及終身體育”為主導思想的教學體系。但當下不斷下滑的學生體質(zhì)健康及日趨嚴重的學生肥胖問題與我國中學體育教學形成了極具尖銳的矛盾,這不得不引起對這樣一系列問題的審視與度量——中學體育教學真的起到了公民成年后體育運動習慣及積極生活方式養(yǎng)成的實質(zhì)性貢獻因素了嗎?中學體育的未來教育價值究竟如何追尋?
對諸如此類問題的答案,我們不如以美國概念體育作為切入點進行探知。一是概念體育主張中學體育教學的目的應是培養(yǎng)懂得體育科學知識的“體育人”,而非專項運動技能的“載體、容器”。體育教學絕非是將學生單純生物改造為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進而淪為人性貧瘠的技術工具。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理論又指導于實踐,因而任何事物只有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知,才能使實踐更趨于科學化、合理化。只有當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科學理論知識并概念化,才能更好地從事運動實踐活動,進而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的理論知識,從而形成“理論→實踐→理論”的矛盾發(fā)展過程。二是概念體育主張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進入到體育課堂,并注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運動數(shù)據(jù)知識的收集、加工,進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概念體育認為中學體育教學不應是授之學生以魚,而是授之以漁,只有學生懂得如何運動方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2.4 概念體育有利于學生體育文化品行的形成與構建
美國概念體育主張中學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體育文化品行的培養(yǎng),其認為體育文化品行培養(yǎng)是學生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體育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才更能懂得運動,同時也更加理解體育的價值和內(nèi)涵,進而將體育內(nèi)化為一種特殊的內(nèi)在動力與精神追尋,且這種精神是包括人文精神、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及科學精神在內(nèi)的立體化多元性的精神品質(zhì),而這種精神的塑造與彰顯或許正是體育在人類文化的歷程中對人類最大的“關照”。
3 結語
基于特殊的功能地位,一直以來中學體育教學改革都是教育工作者最熱衷于探討與研究的問題,但時至今日我國教育界仍不能針對我國中學生給出一種能被多數(shù)學校接受并認可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以至于第八次課標出臺后教師對體育課程的實施無法下手,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美國“概念體育”主導下的5E教學模式從多角度對中學體育課程進行了立體化的“武裝”,并對中學體育教學的本質(zhì)功能進行了多重的解讀與塑造,其不僅尊重了中學時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并將體育課程學科化、系統(tǒng)化,享有獨立于其他教學模式的特質(zhì)。因此筆者認為,當下我國中學體育教學應積極汲取美國概念體育的精華,并傳承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優(yōu)點,實現(xiàn)美國概念體育的“中國化”,如此或能真正實現(xiàn)我國學校體育的革新與蛻變。
參考文獻
[1] 丁海勇,李有強.美國“以課程為中心”的概念體育理論及其發(fā)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6):84-87,101.
[2] 楊嶺,朱德全.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體育教學的文化品行追尋[J].教育研究,2014(417):106-111.
[3] 李衛(wèi)東.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鐘擺現(xiàn)象”的分析[J].體育學刊,2014,21(2):99-103.
[4] 吳嘉玲,平越.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的結構指標解析[J].教學與管理,2009(1):65-67.
[5] 張秋霞.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的實施與學校體育改革[J].教學與管理,2008(4):150-151.
[6] 丁海勇,李力.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初中生對體育課程的期望價值比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