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摘 要:現如今我國已經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高校圖書館逐漸創新了管理方法,優化了服務模式,讓圖書館更為人性化和個性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該文主要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傳播模式,指出使用互聯網進行閱讀推廣的優勢,并且提出推廣方式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互聯網+ 閱讀推廣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214-02
高校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很多文化資源,這一文化場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佳平臺,廣大師生可以通過圖書館提升文化底蘊,查找所需資料文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的工作效率不斷優化,對此,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也應不斷提升,優化其推廣功能,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進而為學生和老師提供更多的便利。
1 互聯網+的閱讀推廣概述
1.1 閱讀推廣
顧名思義,就是在原有閱讀的基礎上,將閱讀的范圍還有傳播方式進行擴大和提升,迎合高校學生和教師的需求,讓學生和教師隨時實現知識的獲取與學習,保證更多的學習者找到需求。閱讀推廣需要利用很多傳播途徑,圖書館需要建立多樣化的傳播途徑,比如離線傳輸、建立知識共享群等。讀者可以通過這些途徑迅速獲取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在傳播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差錯減少知識的儲量。另外,應該結合讀者的興趣愛好,根據讀者喜好做不定期的信息推動,這就需要對讀者進行了解,實現個性化服務。
1.2 互聯網+閱讀
互聯網+閱讀就是利用互聯網為讀者提供閱讀推廣功能,利用在線服務的方式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互聯網+閱讀推廣不僅僅是簡單地將互聯網和閱讀相結合,而是要利用互聯網發揮閱讀推廣的優勢,發掘利用互聯網增加閱讀功能,探究如何對功能進行優化。并且促使閱讀推廣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得到更深層次的創新。
1.3 互聯網+閱讀推廣
現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利用互聯網優化了自己的相關功能,閱讀推廣也是如此。圖書館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各種APP,或者利用相關軟件完成閱讀內容的線上推動。這就打破了圖書館的局限,讓用戶能隨時隨地獲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識資料。針對讀者的情況制定個性化服務,根據讀者愛好推送相關知識,同時建立微信群,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
2 “互聯網+”特征
2.1 互聯網與行業可廣泛融合
互聯網具有能和其他行業實現廣泛融合的特點,現如今無論什么行業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完成具體工作,甚至是得到充分發展。大數據時代,很多企業運用互聯網整合客戶資源,完成具體工作。使用互聯網可以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利用互聯網找尋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實現企業轉變發展戰略,更新相關布局。
2.2 互聯網能推動創新
現如今,時代在不斷發展和改變,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迎合時代要求,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各個行業如果按照以往的工作模式只會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抱陳守舊最終不會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利用互聯網,迎合大數據時代,能充分拓寬發展思維,讓行業能有更多的創新方向和創新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才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2.3 互聯網使行業跨界關聯性強
在以往,行業與行業中間是存在一定鴻溝的,這條鴻溝最終會成為市場發展的阻礙,行業和行業只存在競爭不存在合作,不利于市場整體的發展。利用互聯網能充分實現行業和行業之間產生關聯,實現跨界融合發展。
2.4 互聯網能優化社會結構框架
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資源都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各行各業在資源擴大的驅使下不斷提高生產力,社會、經濟等社會結構得到優化,并且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各行各業都發生了轉變,同時也步入了新的階段。
3 “互聯網+”閱讀推廣模式的優勢
3.1 讀者滿意度增加
互聯網時代下,閱讀推廣模式能迅速掌握讀者的閱讀喜好和閱讀習慣,能充分了解讀者,并且可以根據這些習慣和喜好向讀者推送個性化服務,進而幫助讀者能隨時隨地了解到更多的知識。現在社會發展節奏較快,很多讀者無閑暇時間到圖書館進行閱讀,利用互聯網能拋開時間限制,可以將零散時間進行利用,保證讀者的高效學習。
3.2 讀者閱讀投入降低
在以往,讀者想要在圖書館獲取知識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查找資料信息,圖書館也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和財力,而今圖書館能利用互聯網減少這些不必要的困難。利用APP向讀者推送知識資源,并且讀者也可以利用手機終端實現隨時隨地的閱讀。這樣一來能減少讀者的時間投入和金錢投入,不用浪費時間和金錢去指定場所獲取知識。
3.3 閱讀推廣個性化強
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向讀者提供的閱讀在線服務,同時根據讀者的喜好和讀書興趣進行的推送。在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推送的同時,應當事先對平臺用戶日常的閱讀喜好進行調查,對用戶今后的閱讀意向進行預測。總而言之,就是要隨著讀者的喜好進行知識的推送,保證讀者的興趣能時刻停留在互聯網平臺上。可以讓讀者注冊相關信息,比如是否是本校學生、學習哪個專業,這樣也方便平臺對用戶信息進行收集,進而對讀者開展個性化服務。這也說明了閱讀推廣的個性化較強,范圍廣泛準確。
3.4 讀者群體開發度廣
閱讀推廣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原有群體進行保留,同時還要對其他讀者群體進行開發,可以通過了解讀者分享知識資源的去向以及讀者的關系網,建立新的讀者群體。通過利用互聯網擴大自己的讀者群體,讓更多的讀者都加入到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范圍中。打破地點和時間的限制,讓讀者能盡情地享受知識,讓閱讀推廣增加可能性。
4 “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
4.1 及時更新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對高校圖書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也需要引進很多設備,這些設備包括書籍和檢索終端,這樣才能保證知識資源能及時地更新并且完善。這種管理模式最終會浪費很多圖書館的資源。因此就需要利用互聯網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要充分提高知識資源的利用率,建立APP平臺實現隨時隨地的閱讀。這就需要完善計算機設備,在網絡傳輸速度上進行優化,保證知識資源能第一時間得到傳輸,幫助學生和教師能在第一時間內學習到所需的知識。優化個性化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這樣既能夠實現閱讀推廣,同時能保證知識資源的可持續傳播,并且能留住大批量的讀者群體。
4.2 提升推送內容的質量,做好網絡安全管理
高校圖書館在進行知識資源推廣的同時,應當對知識進行融合,對知識資源進行分類。這樣能夠保證知識資源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在推送的過程中不要僅推動文字,還要加上好的圖片,這樣能吸引讀者注意力,結合圖片能刺激讀者的感官,提高讀書的興趣。這就需要圖書館在推送時要保證內容的質量,內容質量是吸引讀者繼續閱讀的第一步驟。另外,使用互聯網也存在一定利弊,有利之處是幫助圖書館提高個性化服務質量,互聯網的弊端就是安全性較差,圖書館的網絡是一個整體網絡,不允許外人侵入做任何的改變,因此就要做好網絡安全管理工作。圖書館內網絡包含著很多用戶的信息,圖書館要加強網絡安全管理,保證用戶的信息不被泄露,確保給讀者構建健康、綠色、安全的網絡閱讀環境,為圖書館互聯網閱讀提供安全保障。
4.3 線上、線下立體化推廣
現如今,各個行業都已經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圖書館閱讀應當首先實施立體化推廣。怎樣實現立體化推廣,需要實現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閱讀推廣模式。在登錄圖書館或者瀏覽圖書館網頁時,可以利用手機號進行用戶注冊,還可以利用其他聊天APP或者郵箱進入圖書館線上系統。這樣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讀者在其他軟件里閱讀的瀏覽歷史。就能根據用戶瀏覽歷史制定個性化服務,同時可以評星級用戶,讀書次數多用戶星級便高,就能享受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在線下可以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用戶信息參加圖書館相關活動,這樣一來可以推動圖書館資源的開發。另外,可以在線上舉辦專家論壇或者作者心語活動,鼓勵用戶積極參加,線下可以給予作者和讀者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實現線上線下的立體化推廣,幫助高校圖書館完成閱讀推廣模式。
4.4 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圖書館人員整體素質
高校圖書館在進行相關活動和工作的同時,一定要保證工作團體和活動團體的人員都具備一定的素質,無論是管理還是推廣都要做到最好。另外,在高校圖書館開展服務的同時應當保證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在進行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時,對于用戶的信息收集要做到不向外人泄露,不用作其他用途。這就需要整個團隊的成員都具備較好的綜合素質,包括職業素質和基本道德修養。只有團隊內部人員的素質得到提升,才能推動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健康發展,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因此要增加對圖書館人員的培訓,不斷提升員工綜合素質。
5 結語
現如今,我國已經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在各行各業,均使用互聯網完成了對企業自身的創新,高校圖書館也不例外,圖書館本質上是服務行業,為教師和學生及其他社會群體提供知識資源。在互聯網時代下,應當采用互聯網積極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保證教師和學生能隨時隨地地了解到更多的知識資源。要做好立體推廣和個性化推廣工作,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這樣在互聯網+背景下做好閱讀推廣,提升讀者的體驗度。
參考文獻
[1] 劉瀾,尹博,周小萍.基于微博平臺的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以遼寧大學圖書館微博平臺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6(8):1-3,11.
[2] 姜繼業,張黎.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研究與對策[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9):39-40.
[3] 嚴貝妮,汪東芳.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數字閱讀行為研究——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7(5):87-92.
[4] 劉晶慧.推廣移動閱讀提升創新服務——淺談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J].科技視界,2015(35):194,201.
[5] 張登科.全民閱讀背景下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高校圖書館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