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提升,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人們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缺乏規范或者是觸碰法制邊緣的行為也不斷出現,造成負面影響甚至社會危害。加強信息技術的升級和法律監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讓新媒體更好的服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發展的大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將是每一個新媒體經營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責任和擔當。
關鍵詞:大數據;新媒體;云計算;法律;網絡安全
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簡單、便捷。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人們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對數據信息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因而,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缺乏規范或者是觸碰法制邊緣的行為,造成負面影響甚至社會危害。因而,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信息技術升級和法律監管,則是信息化發展中必須重視的環節。
一、新媒體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的作用和意義
2018年11月5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由上海海關開發的“跨境貿易管理大數據平臺”,使海關監管數據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數據及其他貿易數據全面對接,為參展商提供全流程申報服務。該平臺導入了進口博覽會展商展品備案信息,對應生成電子版進境物資證明函,將相關展品清單導入“單一窗口”展品系統,實現線上預錄、線上備案、線上審批,大幅縮短展品通關時間。還可將數據服務延伸至運輸階段,將物資艙單和物資證明函數據實時發送給港區,便于企業提前安排提箱計劃,實現“靠泊即提”,節約物流和時間成本。實現展品審批無紙化、申報自動化、通關便利化和監控全程化。
“世界的本質是數據。”大數據研究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其作品中如是說,他認為:“認識大數據之前,世界原本就是一個數據時代;認識大數據之后,世界卻不可避免地分為大數據時代、小數據時代。”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對于大數據的定義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云計算則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大數據和云計算從技術上看是密不可分的,大數據必須采用分布式架構,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和云存儲、虛擬化技術。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結合程序將不斷加強,而二者協同作戰的作用將在生產生活中越來越廣泛地應用。
大數據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如企業通過對消費者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實施精準營銷,通過對服務對象的需求變化分析可以調整經營思路,及時解析故障、問題和缺陷的根源,通過對“需求側”的大數據分析,不斷深化“供給側”改革等。在社會管理領域,通過大數據可以實施監管交通運輸狀況,調控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的分配和運輸,以及調控價格水平。在軍事領域,可以通過大數據來精準、快速分析整理海量數據,為作戰指揮科學決斷提供參考。
在新媒體時代,大數據的使用者可以通過用戶網頁瀏覽數據,推送感興趣的內容,甚至從中發現潛在客戶,同時也可以使用大數據分析規避欺詐行為。這就是人們常見的頻繁的關注一定的網絡內容后,自己使用的計算機網頁廣告或手機客戶端會自動推薦相應的內容。新媒體運營者,也可以通過搜索熱詞,聚合熱點話題,新媒體創作者也可以緊抓熱點生產作品,從而形成輿論風暴。在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于新媒體時代,媒體內容生產的泛中心化越來越明顯,從而信息的真實性和影響力就很難鑒別控制,這對新媒體來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二、新媒體面臨的尷尬現狀不容忽視
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二橋發生大巴車墜江事故,相關圖片和小視頻瞬間席卷網絡,有關墜江原因則引起了眾多猜測。而很快有自媒體曝料稱是事故是因一女司機駕駛私家車逆行所致,而部分知名網絡媒體也發布了相似說法,而根據僅僅是該私家車逆向停于橋上,而坐在橋邊的女司機穿著十厘米高的高跟鞋。此結論一出,立即引起了山呼海嘯般的譴責,甚至矛頭指向整個女司機群體。但是隨后警方的結論卻出現反轉,事故因公交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線,撞到了小轎車后墜江,小轎車女司機被冤罵半天之后成了受害者。媒體搶新聞沒有錯,但是把未經確認的信息甚至謠言當新聞,不僅是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更有可能違反法律。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蹭熱點、抓眼球的行為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媒體或者自媒體人為了引起熱評,不惜炮制虛假信息,煽動網民情緒。從而出現“媒體大V一張嘴,政府避謠跑斷腿”的局面。重慶萬州大巴墜江事件中,部分媒體人和媒體表現出的不只是新聞素養的缺乏,更多的是法律意識的淡薄,為了流量,為了圈粉,以一種意見領袖的姿態,干著“三人成虎”的勾當。而事實上,事件在大巴打撈后根據影像公布的結論,則是一位女乘客毆打駕駛員引發的事故。而在事件進展的每一個階段,一些媒體或者新媒體人,都在不斷的變換自己的角色,蹭著熱點發表觀點,其中有的揣測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新媒體環境的泛中心化具有了很強的包容性,給每一個新媒體使用者提供了發表自己觀點的渠道和平臺,但是也給一些虛假信息甚至違法信息提供的平臺。2018年8月,高鐵一男子霸占他人座位的行為引起軒然大波,隨后網絡上的“人肉搜索”爆出了該男子的個人信息。而不久之后,相繼出現了霸座女、霸座大媽等一連串的霸座事件,每一次事件發生,都會出現當事人個人信息被曝光的現象。但是這些個人信息中,只有少部分信息是真實的,而大多數都是虛假信息,而在虛假信息中,有部分則屬于惡意造謠,借助當事人的惡劣影響攻擊被虛假定位的“所在單位”。這也出現了事件一出,就有相關單位避謠稱當事人與其無關的情況。
利用新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制造虛假信息,甚至制造危害社會安全,煽動大眾情緒的事件非常普遍。每年都會出現疫情或傳染病謠言,也有很多造謠、傳謠者被繩之以法;將一些圖片、視頻移花接木,編造虛假信息,比如將應急演練換個地方寫成突發事件,將警察抓嫌犯斷章取義說警察對群眾施暴,將個別企業的行為夸大成普遍經濟現象,將小道消息當作官方信息等。甚至有很多碎片化信息被國際反華組織利用,重新加工處理后,成為攻擊我黨和國家的“證據”,煽動群眾情緒。新媒體時代,造謠成本過低,圈粉成名太易,使得很多媒體及新媒體人只顧IP效應,而不顧真實性和社會影響,讓新媒體處在一種“輿論飛地”狀態,是非常值得關注并強化監管的。
三、新媒體的技術升級需要與時俱進
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新媒體發展速度日新月異,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因而,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也要同時減少負面效應,這就要求新媒體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安全性能。而這種安全性的提升,首先是在技術層面上的提升。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當前的網絡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在不斷完善的同時,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也在不斷的出現新的不安全因素,因而,安全隱患是不斷存在的。所以,就必須建立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新媒體的傳播安全。
新媒體環境下的技術升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新技術的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任何一項技術都很難做到完美無缺,往往都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修復的,因而,在新媒體的運用過程中,保證技術的不斷升級,不斷檢測技術問題,是最基本的工作。其次是抓住技術的主動權,自主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避免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再次要不斷利用大數據本身的功能,形成自身的技術反饋系統,建立內部報警系統,及時發現自身缺陷和不良信息。第四建立跨行業合作機制,充分利用公安、專業技術分析機構等,進行數據監控,及時捕捉、判斷不良信息的動向。同時還要加強事故處理能力,對于已發生的數據事故,進行有效的善后工作。
2018年4月,美國著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傳出數據泄露丑聞,其受指責最重要的一條是向第三方開放API,“使個人敏感信息成為政治定向廣告擺布民意的工具”。事實上,在此兩個月前,德國就對其泄露用戶信息進行了司法裁定。Facebook數據泄密事件所暴露出的數據危機是多方面的,其中“技術黑箱”是飽受詬病的一項。新媒體時代,每一個新媒體產品的出現和使用,都有其獨特的技術特點,而這些特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安全隱患。此前所曝光的,手持身份證認證照片被人上網銷售的信息泄露事件,而當前國內的自媒體平臺中,用戶申請入駐,大多數需要手持身份證拍照認證,還需要提供大量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在各平臺儲存,毫無疑問是一種安全隱患。媒體爆料,國內某知名在線旅行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同一產品經常使用的用戶比陌生用戶要多花更多錢。國內眾多小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發布淫穢、色情、暴恐,甚至篡改歷史、詆毀先烈信息的事件不斷挑戰公眾底線。而利用黑客手段攻陷網站或者盜取用戶個人帳號,發布違法信息的事件幾乎從未停歇。
從技術層面上講,在當前時代,新媒體所存在的安全隱患都還是處于可控范圍以內的,只要提高安全意識,加大防控力度,不斷提高技術更新,是可以避免事故的發展,更能避免造成社會危害的。但是新媒體產品的運營者是否愿意投入技術成本,這不僅是經營思路的問題,更是法律問題。
四、加大依法管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正能量
2018年11月7日,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將在浙江烏鎮舉行,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又一次成為關注焦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形成了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等,這樣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網絡進行欺詐活動,散布色情材料,進行人身攻擊,兜售非法物品,等等,這樣的言行也要堅決管控,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無論是此前提到的大數據殺熟或者是泄露隱私,或者發布涉黃、涉暴、危害公共安全或國家安全的信息等,都是對法律的一種挑釁。因而,不僅要加強技術升級,更要加大依法監管,做到違法必究。
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充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思維,建立健全針對新媒體環境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匡正新媒體發展環境提供法律依據。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違法信息監控系統,及時監管各個新媒體平臺的信息異動,成立違法處理機構,對各種違法行為進行依法處理。
其次要打造健康的新媒體環境。各新媒體平臺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真實、客觀、公正的信息,及時把控輿情發展動向,加強對媒體、網紅、大V、名人輿論的監管。開通信息舉報通道,建立全民監管的信息管控機制,及時受理可疑信息。建立辟謠機制,及時發布真實信息。
再次要加強公眾安全意識的提升。目前我國公民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不強,導致自己信息泄露或泄露他人信息的行為發生,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新媒體的發展,因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因而,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的提升極其重要。同時,也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對公民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傳播行為,杜絕濫用、盜用、泄露他人信息事件的發生。
同時要將網絡輿論引導常態化。對于熱點話題或者有爭議話題,應當采取“疏堵結合”的策略,充分發揮網絡的透明化優勢,讓真相盡早盡快出現在公眾面前。同時,嚴肅依法處理造謠或者惡意中傷的網絡輿論制造者,引導公眾理性、有序參與熱點事件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訴求。要讓新媒體的使用者充分享受到新媒體環境下的言論自由,同時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媒體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網絡強國重要思想正確引領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和誕生,新媒體也將出現日新月異的面貌,加大對新媒體的利用和監管,讓新媒體更好的服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將是每一個新媒體經營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責任和擔當。
參考文獻:
[1]溫紅彥、張毅、廖文根、徐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楊東.Facebook泄密事件暴露大數據背后“技術黑箱”.證券日報
[3]張安法.大數據時代要有大數據思維.中國軍網
[4]倪光南.核心技術不能受制于人.求是
[5]大數據時代,隱私泄露頻頻發生.人民日報
作者簡介:
王曉宇: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高中2019屆20班學生,作者上小學時就在省級報紙上發表文章,初中時曾在中國日報社《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上發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