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湖南省的“四化兩型”建設戰略對湖南省農民工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農民工職業培訓提出了新的挑戰。高職院校著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凸顯了高職教育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中的優勢。目前湖南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充分認識和發揮湖南高職教育的作用,提高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農民工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為推進“四化兩型”建設服務。
關鍵詞: “四化兩型”建設 ? ?高職教育 ? ?農民工職業培訓
2010年10月,湖南省委九屆十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戰略,即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為基本途徑,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引領湖南實現“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目標。“四化兩型”建設對湖南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對農民工的素質和職業培訓提出了挑戰。
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高職院校有著明顯優勢。因為高職教育的定位,就是大量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早在2005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就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四個服務功能: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職業教育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職業教育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覆蓋面,開展進城務工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覆蓋面,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湖南高職教育在農民工職業培訓方面的作用,有效實現高職教育與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接,服務“四化兩型”建設,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湖南高職教育的發展優勢
湖南省歷來重視教育,尤其是近年來湖南高職教育穩步發展,教學質量持續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在服務“四化兩型”建設方面,高職教育有著明顯的優勢。
1.教育規模發展迅速。
從1997年湖南第一所高職院校成立至今,湖南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教育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據《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統計,全省現有高職高專院校70所,專業點1636個,全日制在校生51.83萬人。近年來,湖南高等職業教育結構布局與產業發展更加契合,基礎能力和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已成為保障湖南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和技術技能積累的重要基地。2017年,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類型、數量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吻合度進一步提高,宏觀質量持續向好,畢業生就業率達92.76%,對口就業率達83.14%;反映辦學水平的各項核心指標,如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獎數、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獲獎數、專業教學資源庫備選項目入圍數、示范性特色專業點立項數等,均位于全國前五。
2.體系結構日趨合理。
目前,全省高職院校基本完成專業結構調整,對接產業鏈構建了292個特色專業群,群內專業點數占專業點總數的比例達80.6%,群內專業在校學生數占在校生總數的87.3%,實現對全省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全覆蓋、全對接,一批骨干專業和品牌專業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緊密對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發展格局。
3.信息化教學技術先進。
近年來,湖南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環境持續改善,泛在學習生態基本完成,空間教學與應用繼續領跑全國,專遞課堂建設的效果顯著。2017年,湖南高職院校無線網絡覆蓋的學校達到49所,率先建成職業院校網絡共享課程10門,建設了17個專業、85門專遞課堂資源,實現了優質企業、發達地區學校與農村偏遠地區17所中職學校開展同步課堂教學。特別是湖南省從2014年起開始實施“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十百千萬工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全省各高職院校通過實施該工程,創新“共建共享、即建即用、實時更新”模式,截至2017年,全省高職院校教師共建名師空間課堂371門,全部在“職教新干線”免費開放。信息化教學手段不僅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還擴大了優質教學資源覆蓋面,支援了落后薄弱地區職業教育發展。
4.服務社會的能力增強。
近年來,湖南高職院校緊密對接“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湖南“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等地方戰略需要,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培訓服務等方面進行供給側改革,較好地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同向發展,服務與需求協調適應。與2016年相比,2017年反映服務與貢獻度的核心指標畢業生人數達到14.77萬人,增幅9.7%,其中53.7%本地就業;公益性培訓服務達137.26萬人日,增幅36.6%;技術交易到款額增幅達377.8%。
二、湖南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的不足
根據湖南省統計局發布的湖南省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統計,湖南省常住人口為6860.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113.1萬人,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45.38%;農民工總量1776.4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7.06%。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偏低,已成為湖南“四化兩型”建設的一個障礙。對農民工進行科學合理、規范有序且有針對性的培訓,勢在必行。目前,湖南農民工職業培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認識不到位。
在政府層面,政府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中存在角色缺位現象。表現在認為農民工培訓沒有意義、政府的培訓工作宣傳不到位、不組織專門管理機構、政府投入經費不足等。這些認識上的不足,使湖南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多流于形式,培訓效果難以保證。
在企業層面,企業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缺乏動力。一方面,一些企業沒有投入相關的培訓費用,另一方面企業的培訓投入存在一定的風險,培訓投資易發生收益外溢,農民工會發生流動或跳槽的情況。因此,湖南的企業長期以來存在對農民工重使用輕培養的狀況。
在農民工自身層面,農民工主動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不高。部分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為臨時性隨機選擇,這種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導致部分農民工缺乏足夠的動力和動因參加培訓。另外,農民工參加培訓要承擔學費和書費等,還要放棄其他就業機會帶來的收益,影響和制約農民工自覺、主動地參加職業培訓。
2.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不適應。
培訓專業與學習內容應該直接與農民工未來就業相關,只有按市場需要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培訓農民工,培訓的人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湖南的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與就業需求相脫節現象,表現在:第一,培訓機構良莠不齊,農民工很難甄別出有實力的培訓機構,或者很難通過培訓掌握所需的工作技能。第二,培訓內容設置單一,仍然以服務類專業的初級人才培訓為主,對日益發展的湖南現代化大工業、制造業所需的技工技能培訓較少,對于進城務工必備的公共知識、法律保護知識、維權方式等涉及的更少,難以適應“四化兩型”建設對勞動力素質的全面要求。
3.培訓模式和培訓方法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湖南省部分農民工培訓機構規模小,實力有限,沒有條件引進現代化的培訓模式和教學手段;從事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教師缺乏多元性,部分老師缺乏實踐經驗,培訓缺乏實用性。同時,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的時間較短,大多數為一個月左右,而且以往的定時定量定方式定地點的“固定式”培訓居多,因此培訓效果不顯著,參與培訓的農民工數量受到限制。
三、充分發揮高職教育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中的作用
農民工是 “四化兩型”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和道德規范等,對“四化兩型”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在教育規模、體系結構、信息化技術、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優勢,整合農民工職業培訓資源,強化培訓效果,讓農民工真正掌握各種職業技能,更好地為湖南的“四化兩型”建設服務。
1.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師資,增強培訓的實用性。
湖南高職院校近年來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能力,表現在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師資培訓成效明顯、教學團隊特色突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等方面。以2017年為例,全省高職院校新增博士15名、教授88名、從企業引進的專業帶頭人53名,新增大師(名師)工作室156個;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855個,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12154人;全省292個專業群均組建了教學團隊,實行校企“雙帶頭人制度”;與2014年相比,“雙師素質”教師比例上升了4.91%,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比例上升了8.07%,高級職稱比例上升了1.00%。湖南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雙帶頭人”教學團隊等師資隊伍的加強和完善,為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師資提供了保障,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成果,增強培訓的多樣性。
近年來,湖南高職院校深化課程建設工作,課程體系更加完善。不少院校積極探索“基礎課程共享、核心課程分修、拓展課程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課程建設起點更高,充分吸納了國內、國際先進的新標準、新內容、新技術;課程信息化程度更充分,各院校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2017年,我省高職院校建設專業群共享課程15125門,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開發課程182門,有7個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入選國家級備選專業教學資源庫,實施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十百千萬工程”后共建名師空間課堂371門,全部在“職教新干線”免費開放。湖南高職院校豐碩的課程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成果,為農民工職業培訓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訓方式,農民工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共享資源,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培訓,提高農民工參與職業培訓的多樣性和積極性。
3.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特色發展格局,突出特色或優勢項目培訓。
目前,全省高職院校基本完成卓越高職院校、示范性特色專業群等“十二五”職業教育重點建設項目,完成了專業結構調整,對接產業鏈構建了292個特色專業群,群內專業點數占專業點總數的比例達80.6%,群內專業在校學生數占在校生總數的87.3%,實現了對全省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全覆蓋、全對接。不僅如此,湖南高職院校還一直以服務地方特色產業、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為己任,圍繞湘繡、湘瓷、湘戲、湘菜、湘茶等湖南重點特色產業,建設了“湘繡學院”“湘瓷學院”“湘菜學院”“湘茶學院”等一批政校企協同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的辦學載體,培養了一批“湘字牌”高技能人才。湖南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緊密對接的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的格局,為農民工職業培訓提供了大量優勢培訓項目,有利于極大提升職業培訓的深度和廣度。
4.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強高職院校在職業培訓中的合作與溝通。
湖南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強化政府責任,將農民工培訓質量及農民工轉移就業數量列入政府工作計劃和年度考核目標,充分調動多部門相互配合的積極性。可以整合農業部門、勞動部門和高職院校的資源,特別加強高職院校在職業培訓中的合作與溝通,發揮綜合作用,杜絕重復建設,強化培訓效果。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聯辦、共建或者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等多種形式進行布局調整,通過多方聯合辦學,做到資源共享,既使農民工受益,又節省國家資源,把農民工職業培訓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教育廳職成處.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EB/OL].http://zcc.gov.hnedu.cn/c/2018-02-26/901470.shtml,2018.2.26.
[2]應若平.同心同向 ? 砥礪前行 ? 全面推動湖南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發展[R].在全省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發展推進會上的工作報告,2018.2.28.
[3]何勇,徐輝.“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農民工培訓體系的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3).
[4]王剛,吳易雄.“四化兩型”建設背景下湖南高職教育發展路徑的SWOT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