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海慧
2016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1]。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令大家耳目一新。2019年2月19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從7個方面提出了20條措施,稱為“職教20條”。方案指出:“職業教育將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2],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培養大國工匠。這些政策的出臺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社會對“工匠精神”的認識還存在著很大的危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一般認為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簡單的重復勞動,沒有較高技術含量,這是一種對“工匠精神”錯誤的、膚淺的認識。因為大家對“工匠精神”缺乏理論上的正確認識和實踐上的正確認知,才會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
隨著全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滿足社會市場對學生專業技能能力的不斷提高,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大對學生技能、技藝和技術的培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的培育,而這些才是真正體現出“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大國工匠真正的含義。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使命是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大國工匠,如何在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就必須要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價值、培育、提升等方面進行探索。
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正確認識什么是“工匠精神”?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工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內涵”三個層面具體解釋。
第一,工匠。從字面上理解,工匠是長期受到工業文明熏陶,訓練、培育出來的一種專門人才[3],指的是具有一定工藝專長的匠人。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這就是最早對工匠的定義。工匠是工業文明發展的產物,而所謂的工匠真正的是指長期從事某項專業活動的人才,工匠對某項技能非常嫻熟,對原料的性能、操作的工藝、產品的功能等都具備極強的專業性。
第二,工匠精神。實際上,工匠也不僅僅是只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人員就可以稱之為工匠。工匠還應具備一種精神,對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舍,對所掌握的操作一絲不茍,對所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的專業追求精神;同時,工匠將這種專業追求貫穿于自己整個職業生涯中,并將這種職業生涯當作個人的事業來追求。工匠的職業生涯的最高境界,就是將職業與事業相統一,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變成自己的事業,一生追求。
第三,工匠精神內涵。工匠只有具備了嫻熟的專業技能和忠誠的敬業精神,同時在技術上和精神上相互統一,才是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過程中將 “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使學生真正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優秀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應該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態度、持之以恒的品德修養和守正創新的思維方式;應該具有技術和精神的統一,具體表現在工匠具備堅定的職業操守,并將這種專業的堅持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不為物欲所驅、不為利益所動,對企業有著足夠的忠誠,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課題組成員針對學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圍繞“工匠精神”的相關問題設計了一組調查問卷,隨機對常州大學城5所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發放了200份調查問卷,實收200份,有效答卷200份。調查問卷從學生是否了解工匠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所在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視程度以及影響學生就業的關鍵的因素等多方面展開,具體調研結果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

圖1 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情況

圖2 學生對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認識

圖3 學校對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視度

圖4 影響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
經過前期調研可以看出,常州大學城5所高職院校中,大部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技術、技能、技藝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學生只注重自身技能、技藝和技術的提高,而忽視了對與之相稱的專業獨特的職業態度、企業忠誠的精神境界和社會人文的綜合素質。雖然目前已經有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又紅又專”的高素質高技能的能工巧匠,但如何在高職院校專業人才教學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的路徑,還缺乏系統和完整的研究。從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等不同利益主體視角下探究,構建“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專業教學中滲透的有效途徑,對于充實和完善高職教育理論體系具有一定意義。高職院校只有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才能夠避免高職教育陷入誤區,培養出的人才即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又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忠誠的企業精神。
目前,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中國制造的產品出現產品質量不過關、產品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而這正是中國制造業改造升級所面臨的困難。2016年,政府提出國家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提出一系列關于“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政策,如何更好的執行這些政策,需要培養掌握高技能、肯鉆研、能堅持、有創新的綜合素質人才,這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要求。如何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如何將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專業教學中滲透,成為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所必須探討的重要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沈琪芳認為,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應加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從學生一開始接受職業教育,就應該讓“工匠精神”扎根心中。因此職業教育有責任將職業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課程中;同時,政府也應該要進一步推動弘揚“工匠精神”、提高高級技工的社會地位[4]。只有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才能給高職教育帶來全新的、本質性的改革。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到課程教學、專業教育、技能訓練和校園文化中,并積極探索高職院校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從學生入校進行專業教育開始,在帶領學生參觀、體驗專業技能的同時傳達工匠精神;從學生開始進行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中體驗工匠精神。從學生達到專業畢業標準走向社會之初,強調的依舊是工匠精神在工作崗位中的體現。
高職院校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最佳的路徑就是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從源頭抓起,在制定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實驗標準和畢業標準的過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學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行為規范管理等方面都有著明確的要求,要求師生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在高職院校明確標準的同時,政府也通過立法、出臺相關政策來完善教育體系,從而保證工匠精神教育體系順利實施;行業、企業和學校通過制定規則,以確保職業教育健康發展。通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牢固樹立企業的忠誠度,完善擇業觀和就業觀。與此同時,國家要強化職業教育理念,政府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社會要提升職業教育地位,學校要樹立創新創業意識,進一步保障高職院校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實施。
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受到行業企業的認可。企業在招聘人才注重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會對學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行意志進行考察,認為只有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才是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這實際上表明了企業在追求專業技能的同時,對學生具備的工匠精神也提出了要求。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在課程設置中包含了一門《勞育》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求完成一定勞動,讓學生尊重勞動成果,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德,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從高職教育的內在規律出發,堅持正確理解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指導思想,將工匠精神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明確高職院校對具備“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指導思想,必然會給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帶來變化。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在教學環節內容引導上、在教學方法技巧創新上也必須有一系列的變革,從而適應改革的需求。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在以往專業技能模塊基礎上,還需增加素質教育模塊,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與創業能力的人才。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以職業崗位技能和行為素質養成培養“雙核心”內容進行課程體系開發,形成各自遞進且相互融合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課程體系,突出崗位基本能力與崗位綜合能力的提升,完善職業素養和行為素養的統一,實現職業技能要求與工匠精神要求的融合性。在教學內容環節引導上,增加創新創業類講座、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創新創業類大賽、專業技能比賽、創新創業類社團活動等內容,補充完善現有教學內容,并進行學分互認,完善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在教學方法技巧創新上,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利用真實案例,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等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于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中,在寒暑假學生帶著對本專業技能要求的作業回家完成,比如:為父母量身定做一身衣服、為企業提出一條改進方案等等,培養出既有高超的專業技能水平,又有對事業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還有對企業高度忠誠的奉獻精神的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高職院校在校企產教深度融合的項目開發中,利用平臺建設,建立校企產教聯盟,鼓勵學生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專業技能證書,穩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學校與緊密型企業合作,在真實項目引導下,聘請企業中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師加入到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踐環境建設的項目中,在合作的過程中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環節引導和在教學方法技巧創新等方面;在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技能、行為素養的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認同度和敬重度。同時,努力營造平臺中心的企業文化氛圍,打造企業文化教育的顯性環境;將企業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實踐訓練項目中,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的隱性教育,提高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度,強化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
常州大學城5所高職院校在德國雙元制教學改革中,將工匠精神運用在學校機械類專業教育教學里。5所高職院校分別與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合作,組建“工業機械工”、“機電一體化”等教改班級,校企共同協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實施計劃表,采用“4+6”(學校4周,企業 6周)的“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分階段培養高技術高素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從教學計劃來看,人才培養就是一個計劃和執行計劃的過程[5]。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專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整個專業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工匠精神的滲透,具體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加載到校企產教深度融合的項目開發中,達到共同提升師生的專業技能的目的。學生通過企業和學校的共同培養,將獲取學校的畢業證和德國工商大會頒發的國際認證 “工業機械工”、“機電一體化工”等崗位證書。畢業生在企業的生產崗位上獲得相應管理層的一致認可,人才培養獲得一定成效,學校將這種成效向全社會推送,營造強大的社會氛圍,以此提高學校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面落實職教改革任務過程中,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為抓手和載體的過程中,不僅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同時,對教師的“工匠精神”的培養也不能放松。在培養過程中只有教師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因此,首先要給教師一個培育的環境、成長的機制、激勵的措施,讓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實踐技能的提升中、素質養成的日常中,以身作則不斷給學生傳授、展示、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工匠精神,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工匠精神只有在高職院校教師中滲透,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所以,在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實現高職院校師生在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共同提升自身工匠精神的培養,這將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思維的挑戰。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在技能大賽訓練的過程中,對教師、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專業技能比賽完成整個項目需要6-8小時,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模擬真實的比賽操作和環境,高強度的訓練中間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精神。訓練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在6-8小時之內完成的任務進行點評和分析,這就要求教師有高強度的關注度和責任心,才能對學生的操作進行點評和指導。訓練結束后師生共同整理實驗室環境,回到初始狀態,為第二天的訓練打好基礎,也為工匠精神的培養奠定基礎。
高職院校在構建自身文化發展軟實力過程中,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提升高職院校自身文化發展軟實力的內在動力,將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作為提升高職院校自身文化軟實力的抓手,將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人才教育作為提升高職院校自身文化軟實力的堅實基礎,將開展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外交是提升高職院校自身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進一步打造具有“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并將這種軟實力向全社會推送,營造強大的社會氛圍,以此提高高職院校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邀請大國工匠來到校園交流、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展示他們的事跡和形象,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常州大學城5所高職院校堅持實施立德樹人,在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培養全過程中貫穿工匠精神,培養出符合企事業單位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專業與企業采用“接軌式”人才培養方式,學校選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堅持合作,學校老師和企業導師反復溝通、精雕細琢課程內容、企業課堂、專業實踐和工匠精神的培養,開展全流程、實際操作、實際崗位的輪訓。目前,常州大學城成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教改試點單位,從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調研結果分析,學生畢業后從事相關的專業崗位,對崗位的認知度、職業態度和對企業的忠誠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在政府主導、行業參與、校企聯盟的共同努力下,將學校內涵發展的指導思想確定為工匠精神的培養,并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校企產教深度融合的項目開發中,將工匠精神提升到師生共同具備的技能訓練中、將工匠精神培育構建到高職院校自身文化發展的軟實力中,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具備的工匠精神,助力高職院校畢業生全面協同發展。
眾所周知,如果想成為一個好的創新創業的人,必須具備二種精神。一是必須具備創新精神,一個固守成規,沒有思維的跳動,沒有創新意識的人,不可能創辦好一個企業;二是必須具備工匠精神,有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優秀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具備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態度、持之以恒的品德修養和守正創新的思維方式,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擇業、就業、創業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具備的工匠精神,才能滿足國家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人才需求,成為掌握高技能、肯鉆研、能堅持、有創新的綜合素質人才。
總之,在高職院校專業教學過程中提倡“工匠精神”,就必須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完善教育體系;行業、企業和學校通過制定規則,確保職業教育健康發展。通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牢固樹立企業的忠誠度,完善擇業觀和就業,并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指導思想、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中、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加載到高職院校校企產教深度融合的項目開發中、將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到高職院校師生共同提升的技能訓練中、將工匠精神的培育構建到高職院校自身文化發展的軟實力中,真正將學生、教師、學校的工匠精神向整個社會推送、發揚,發揮出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培養出符合企業、行業、社會都滿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