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瑋鈺 賈丹丹
摘要: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快速普及和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融入網絡,利用網絡平臺發聲。網絡大大拓展了輿情表達和傳播的渠道和場所,成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的表現形式。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需大力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的價值引領機制、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疏導機制、優化網絡輿情管理保障機制。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 網絡輿情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30-02
輿情,是民意的特殊反映和表述,是民眾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觀點、意見、態度、情緒和信念的總和,是社會調控中不可或缺的制約力量。[1]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社會群體的思想和行為,逐漸成為全民化的輿論工具。隨著高校網絡群體規模的擴大,高校網絡輿情日漸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思想力量。高校群體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現通過網絡虛擬平臺的傳播變得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高校網絡輿情已然成為社會輿情的敏感區甚至發源地。可喜的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提供了更新更便捷的技術支持。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可以幫助管理者及時、準確并全面地獲取高校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傳播的數據信息,更便捷地給予分析整理,快速掌握學生網絡動向,了解學生網絡行為,分析學生思想動態。大數據背景下,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價值引領機制
加強輿情引導,重在提高輿情參與者對主流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和內化程度。高校網絡群眾不同于一般網絡用戶,他們通常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更為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但由于大學生身心成長階段的特殊性,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難免會出現行為偏頗、思想偏離、心理危機等問題。為指導大學生理性應對網絡中各種思潮的影響,避免或糾正網絡思想偏差、道德失范等不良問題,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開展應首先從思想問題上予以高度重視,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文化主陣地,利用大數據大力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宣傳疏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價值引領工作。為掌握輿情引導主動權,強化預警和疏導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將課堂搬進網絡則可以更好地發揮主渠道作用和網絡優勢。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將海量教學資源植入校園網,打造豐富多樣、形式鮮活、內容充實的網絡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使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資源。同時,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大力建設主流價值宣傳教育網絡陣地,校際間構筑多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網,形成以點至面的輻射型信息數據集,從而更全面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融入教育信息,使學生在獲取資源的同時接收到顯性或隱性的意識形態教育信息,從而達到引導網絡言論、及時制止網絡謠言、發揮正能量的作用。在推動主流價值觀進網絡的同時,還必須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宣傳平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掌握網絡話語權,占領網絡主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大眾化。大數據技術可以通過對網絡使用者的瀏覽痕跡分析發現其網絡使用偏好,從而將符合用戶興趣和關注點的信息內容自動推送到用戶面前。高校網絡引導亦可使用此類辦法。一方面在網上興建各種與時政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焦點問題相關的社區、論壇、專欄、主題網站等吸引學生,另一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內容結合學生關注點定向推送出去,將隱性引導和顯性干預相結合,實現滲透式教育,掌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掌握輿論演變導向,提高輿情引導針對性。
高校網絡是主旋律宣傳前沿,大數據背景下更應重視以主流價值體系引領網絡信息交流趨向,形成穩定的、覆蓋面廣泛的輿情定勢。
二、健全協調疏導機制
高校網絡輿情事關高校穩定與發展,關系著高校群體中每位成員的利益。隨著大數據的興起,每位網絡用戶的每一條信息和痕跡都被納入數據集,整個網絡系統日益龐大復雜。因此,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開展需要得到校園主體的廣泛參與,上至高校領導層,下至最廣大學生群體,皆可投入到網絡輿論維護當中。這就要求不同部門間、不同群體間實現協調聯動、協同作戰,保證輿情引導暢通有效。在數據信息傳播速度快、新媒體技術普及程度高的環境下,及時暢通的信息傳播渠道是引導網絡輿論的必備法寶。
一是建立健全輿情表達渠道。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提升,博客、微博、播客、各類視頻發布軟件等媒體工具為輿情表達開辟了路徑,多種新媒體技術應用成為解民情、把握社會脈搏的有效手段。高校應堅持以學生為本,拓寬廣大學生群體表達利益訴求、反映問題、提出見解、展現自我的渠道,切實保障學生的言論自由權益,同時,建立“安全閥”機制,降低學生在網絡中肆意宣泄負面情緒、發表不當言論的可能性,規避輿情風險。
二是高校要建立健全匯集反饋渠道。由于信息傳播和變化速度快,輿情本身也不斷變化,學生獲取和散播信息與學校發布和收集信息之間總存在一定時滯性。因此,高校管理部門必須重視信息收集工作,利用大數據系統分析研究輿情的發生、演變、總結以及反復的動態規律,建立專門的輿論信息觀測站、校園論壇、思想互動社區等,形成有針對性的、暢通的信息匯集渠道王,從而構建科學合理、可控性強的高校網絡輿論匯集整合系統,及時掌握網絡信息變向,迅速作出反應。“謠言止于智者”,學校應積極正視網絡輿情,直面網絡質疑,包容并尊重民意,以最直接的方式實事求是地發布官方訊息,制止輿情負面影響的擴大。
三是建立健全輿情共享渠道。充分利用大數據庫,實現輿情信息傳達的暢通、高效、真實。高校各部門間、校際間構筑信息共享庫,保證信息傳達不失真、不缺漏,防止出于不同利益考量有意阻礙輿情信息傳輸的不良現象發生。[2]同時,有效避免信息傳達的時滯問題。
四是疏通線上線下溝通渠道。網絡問題來源于現實世界,現實問題影響著網絡世界,線上線下的疏通引導總是交互作用的。高校應將學生的線上活動與線下生活相結合,網上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僅要建立線上疏導機制,而且要結合實踐教學予以強化。另外,也不可忽視紙媒的重要作用,線上媒體與線下媒體也應結合起來。一方面,大數據網絡的即時性和無限性,可以使傳統紙媒的報道內容通過網絡鏈接快速聚集,快速聯系在一起,以更便捷的方式重新展示,形成對某一事件的完整呈現,用戶還可通過網絡索引更加簡單地獲取該事件的多種言論觀點。網絡還可以通過議程設置,組織用戶開展專題討論,使傳統媒體報道熱點事件在網絡上迅速形成輿論強勢。一定程度上說,網絡輿論與傳統紙媒緊密相連,又對其進行了集中和放大。[3]另一方面,傳統紙媒長期以來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導網絡媒體輿論導向。高校應利用大數據的同時結合傳統紙媒的穩定性,形成交互作用,形成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教育引導系統。
三、優化管理保障機制
其一,高校要強化輿情主體對大數據的認知,轉變傳統思想,提升大數據應用技能。當前,我國的技術實力顯著提升,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已十分強大,但民眾對于大數據的認知程度不足,高校師生對新媒體設備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很高,但數據信息挖掘和關聯意識不夠。大數據分析技術包括預測性分析、數據質量管理分析、可視化分析、語義引擎分析和挖掘算法分析五個方面。[4]其數據分析和處理方式與傳統分析手段大不相同。強化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要切實提升大數據認知水平,充分了解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領域和運用方法。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方式的升級優化應做好大數據應用技術的提升工作。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原有數據分析處理系統和輿情觀測體系,對相應軟硬件設施進行新的部署和升級,優化網絡資源,為大數據處理平臺的建設做好準備。
其二,在做好相關數據信息挖掘分析的同時,做好檢測及研判工作。除了大數據監測系統之外,引導者的研判能力也應緊隨時代步伐不斷提升。思想引導工作本質上還是人際間的工作,先進的大數據技術不能完全代替人際間的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大數據作為引導工具可以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為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科學指導和數據支持,但不能因此將教育活動完全網絡化,只依賴數據信息而忽視個體本身會致使網絡輿論引導失去人本性和生命力。因此,打造一支既具備大數據科學技術能力又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型網絡輿情管理隊伍顯得尤為必要。
其三,優化網絡虛擬社區文化環境建設。網絡虛擬社區是由“借互聯網溝通的人們彼此產生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認知和信息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彼此關懷而形成的團體”。[5]虛擬社區是現實環境的反映,也是對顯示環境的擴展。高校網絡虛擬社區不僅包括現實中的同輩群體,也包括網上隱匿身份的成員。同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一致,虛擬社區文化環境建設也是加強思想教育、引導輿論趨向的關鍵環節。不僅要在內容上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宣傳,而且要依托大數據網絡疏導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或通過議程設置開展專題思想交流,從而無形中滲透輿論引導,調動網絡參與者共同打造和諧并充滿正能量的網絡社區環境。
其四,網絡輿情管理離不開法治建設。作為社會公正的根本保障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法律制度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網絡法律法規已有出臺,但大數據背景下關于大數據應用以及輿論管理方面法律規章的制定仍十分必要。高校網絡輿情的管控必須有規章制度的保障,完善并明確輿情管理的具體辦法和實施細則,并予以普及。將現實中的法治宣傳教育與網絡法治管理相結合,培養法治公民、法治網民,使其自覺約束自身網絡言行,在法律底線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網絡參與者的廣泛監督作用,成為輿論監管的主體,共同參與輿情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王靈芝.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
[2]于家琦.輿情信息工作規范探析[J].前沿,2008(3):119.
[3]曾德保.營造網上正面輿論強勢的幾點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7-08-01.
[4]鄭鈞卿.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8.
[5]王天意.網絡輿論引導與和諧論壇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