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彤
摘要:學前教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起始階段,學前教育質量對于兒童性格成長以及習慣養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生活行為的養成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求,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主要體現在兒童道德品質、生活衛生以及學習習慣等方面。幼兒時期的教學重點不應放在知識的學習上,應該更多的放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上。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極其重要,幼兒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全面掌握幼兒的基本情況,采取相適應的方式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學前教育 幼兒 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127-02
學前教育階段是整個教學進程中的基礎環節,這個階段的教學質量是決定幼兒良好生活習慣、道德品質以及健康成長的基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優化教學方式,通過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幼兒來說是受益終身的,幼兒階段是人的性格養成以及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機體發育以及大腦活動都比較活躍,可塑性比較強。
一、學前教育的特點
學前教育時期學生的年齡階段主要是三至六歲,學習內容主要是學前啟蒙,與小學、初高中以及高級教學之間有非常大的差別,學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學前教育教學目的來看,主要是對幼兒進行學前啟蒙,并非掌握大量的知識內容,但是好多學前教育在實際教學中陷入了一個教學誤區,認為讓學前兒童過早地接觸學習小學知識對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有重要作用,但是學前幼兒的年紀為三到六歲,對于各類食物的興趣比較濃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過早地給學前幼兒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會導致幼兒產生較強烈的抵觸情緒,同時會對興趣形成造成較大的影響。[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此教學基礎上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技能,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另外,學前教育時期兒童的自制能力相對比較差,注意力比較難長時間集中在一個關注點上,學前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幼兒身心的發展規律制訂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可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學前教育中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主要措施
習慣具有非常巨大的力量,是指導人生行為的關鍵,眾多教育學家提出過習慣對于幼兒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性,可見,學前教育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對于學生未來長時間的健康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時期幼兒的發展是人生發展的重點環節,學前教育時期幼兒的機體及大腦活動比較活躍,各類習慣的養成也比較容易,該時期幼兒接受完善正規的健康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基礎。
(一)幼兒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
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其在相關理論中對于幼兒勞動習慣培養的重要性進行過介紹,良好的勞動習慣對于幼兒高尚心靈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過幼兒時期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促進勞動成為幼兒生活中的本性,能夠自然而然地進行各類勞動活動,提升幼兒的自制能力。熱愛勞動是人們眾多良好品德中的重要部分,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對于幼兒自制力的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能夠起到培養情操的作用。[2]幼兒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帶領引導幼兒參與簡單的勞動活動,可以指導幼兒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比如鼓勵學生主動擺放桌椅,擦干凈自己的桌椅,主動整理班級及活動室衛生,帶領幼兒參與到簡單的除草植樹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提升幼兒的勞動積極性,同時促進幼兒服務意識的提升,通過各類習慣的反復強化,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衛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也是降低幼兒患病率,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學前教育時期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幾種,比如起居衛生、飲食衛生、排便衛生等,學前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確保幼兒早睡早起,按時吃飯,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吃飯過程中細嚼慢咽,飯前便后以及玩玩具之后要勤洗手,晨起及晚睡前需刷牙,飯后需漱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各類卡通宣傳片以及兒歌對幼兒進行衛生教育,向幼兒介紹注意衛生的重要性。[3]幼兒飲食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飲食習慣好的小朋友進行鼓勵和表揚,以此激勵其他幼兒積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學前教師在幼兒入園時便要為幼兒制訂生活規則:①進餐需要小心,不可將食物撒到碗外,進餐時不可看書、看電視、玩玩具,進餐時不可說話打鬧;②飯前便后要洗手,飯后需要漱口擦嘴,進餐時吃多少盛多少,吃飯時需將碗中所有食物吃完;③不可在教師及園區內亂扔紙屑垃圾,按照要求做好自身生活及學習環境的衛生;④睡前需要洗腳,盡量自己洗自己的襪子等簡單衣物,自己脫換衣服,脫下來的衣服自己疊整齊,放在規定位置;⑤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相互監督,對表現好的小朋友予以鼓勵和表揚,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
(三)幼兒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眾多良好品德的基礎,是我國發展進步的基礎,文明禮貌既是人外在的行為展示,更是一個人內心修養展現的關鍵,是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建立的基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能夠幫助幼兒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有助于幼兒體諒他人的感受,促進良好教學環境的建立,同時能夠為幼兒未來的人際關系處理打下基礎。[4]學前教育中幼兒教師要重視幼兒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監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禮貌用語,比如“謝謝、您好、請、再見、麻煩您、對不起”等,每天上學及放學時要向家長以及教師打招呼,有事情需要別人幫忙時要保持良好的態度,注意禮貌用語的使用。教師在上課時要教育幼兒坐有坐相、不可打人罵人,與同學有爭吵時要主動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學習分享和主動幫助他人,自覺養成排隊的良好習慣。[5]教師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幼兒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帶領幼兒感受幫助他人的樂趣,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接觸新的事物,與他人進行溝通,了解不同人際關系的類型以及相處方式,懂得各類禮貌用語的應用。同時可以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父母親戚進行交流,如何對待客人,以及去別人家做客時應該怎么做。可以通過卡通小視頻的方式請幼兒找出視頻中人物做的對或者不對的地方,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促進幼兒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
(四)幼兒抗挫折習慣的培養
人的一生是非常漫長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的,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坎坷,幼兒成長過程中也并不完全是快樂和幸福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開心的事,加上幼兒的心靈比較脆弱,很容易受到創傷和打擊,面對挫折和困苦時很容易出現情緒激動的情況,往往會通過哭鬧來發泄,并不能靜下心來思考解決方式。[6]因此,學前教育中,在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需要加強對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幼兒教師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正確認識生活中發生的各類事件,幫助幼兒明白挫折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只有勇敢面對挫折,采取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才能夠渡過難關,一味地恐懼和逃避是沒有意義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獨立的人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動畫,或者兒童小故事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可以通過從幼兒身邊的小事入手,向學生介紹積極面對挫折和逃避帶來的不同后果,在幼兒心中樹立不屈不撓的英雄形象,幫助幼兒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困難是不可避免的,當生活中出現困難時需要調整好自身的心態,積極勇敢地去面對和解決,始終保持一顆堅強勇敢的心去戰勝它,只有不斷戰勝困難,才能夠迎來更好的自己,創造更好的明天。[7]另外,可以通過挫折教育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為自己的家庭作出貢獻,幫助家長完成家庭工作,與家長一同渡過生活中的難關。
三、結語
綜上可知,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是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幫助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地解決一些問題。幼兒教師在學前教育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的榜樣,教師在日常教學及生活中要明確自身的責任意識,通過言傳身教起到帶頭作用,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以及抗挫折能力,通過不斷強化促進幼兒自身的成長。[8]在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學中可采取的教學方式比較多,幼兒的興趣愛好以及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從幼兒的興趣點入手,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劉顯琴.淺談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J].今古傳奇:文化評論,2017(1):159.
[2]霍麗麗.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J].神州,2017(15):197.
[3]蔡慧多.淺析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和策略[J].新校園(上旬),2017(6):176.
[4]佟坤.淺析幼兒學前心理和行為習慣的教育策略[J].時代教育,2018(6):30.
[5]劉曉玲.幼兒學前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2):144.
[6]畢雁南.幼兒學前教育教學中常見問題和對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5):145.
[7]代桂艷.學前教育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探討[J].祖國,2017(24):177.
[8]曾俊萍.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剪紙能力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8(41):183.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