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瑋 陳雨桐
摘 要:我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沉淀與智慧。對學齡前兒童實施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其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文化認同感。本文主要從幼兒園角度探討學齡前兒童民俗文化教育傳承機制,提高學齡前兒童對民俗文化的了解,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從而推動社會文化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民俗文化教育;傳承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是一種本源的文化,母體的文化,是現代一切文化的根基。民俗文化是指由人民群眾創造、傳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它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意識形態、行為語言等各類社會習慣的總稱,包括語言文學、民間藝術、吃穿住行、節慶喜喪、祭祀信仰等方面所特有的風尚、傳統或禁忌民俗文化。[1,2]學前教育民俗文化教育是指在幼兒的學齡前發展階段為其傳授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培養兒童個人、國家、民族認同感,從而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的一項教育活動。
一、學齡前兒童民俗文化教育
(一) 民俗文化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價值
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國內研究者將其分成四種形式:口頭表述形式、音樂形式、活動形式以及意識形態形式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也不盡相同,但整體來說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3]
1.擴寬學齡前兒童知識面。民俗文化涵蓋中華悠久歷史文化,口頭表述形式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散文、詩歌以及各種說唱文學等題材可以傳遞豐富的勞動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產生著極大的預言和指引作用。如流傳至今的“二十四節氣歌”、“十二月歌”等童謠。而物質形態形式的民俗文化則有助于兒童了解民間手工藝品與民間建筑藝術知識。
2.發展學齡前兒童多種技能。有些形式的民俗活動需要身體動作的參與,如音樂形式活動的民間舞蹈、樂器則需要兒童肢體的配合才能夠順利開展,這有助于學齡前兒童智力與肢體協調發展。另外,許多民間游戲能促進兒童走、跑、跳、投和攀爬等大肌肉動作發展,例如“跳皮筋”、“蘿卜蹲”等民間游戲,可以促進兒童四肢的協調運作,從而掌握基本的動作技能和方法。兒童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興趣,同時養成在某些方面的技能特長。
3.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民俗文化中包含著大量關于禮儀道德的內容。學齡前兒童在啟蒙階段接受早期的文化禮儀教育,對培養他們的生活常識、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禮儀教育在提高人的情緒智力、促進人的社會化、培養生存能力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 學齡前兒童對民俗的傳承作用
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積累了非常多優秀的民俗,而這些民俗故事性強、易懂便于兒童接受。學齡前兒童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愿意主動了解、學習民俗,這也使得民俗教育在兒童教育中較容易開展。作為新時代的兒童將會成為傳承民俗的最有力成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民俗教育可以將民俗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二、 學齡前兒童民俗文化傳承新思路
(一)重視幼兒園民俗文化環境創設
幼兒園在學齡前兒童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幼兒園的環境應結合地域文化、風土民俗以及自然條件等因素”。[4]創造具有濃厚民俗文化氣息的教育環境是幼兒了解熟悉民俗文化一條重要途徑。[5]一方面,幼兒園中可按班級為單位,根據當地民俗文化,創設文化主題鮮明的環境,以游園的形式,讓學齡前兒童切實走入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可在班級中根據不同時節設置民俗文化活動區域,可以是民俗特色工藝活動區域、 食文化活動區域、節日文化活動區域等等。
(二)加強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
在學齡前兒童民俗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承擔著重要角色。調查研究中發現, 對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不了解的教師占總體35%。因此,學齡前兒童民俗教育與傳承過程中,加強對教師民俗文化知識的職后培訓,利于教師成為幼兒民俗文化教育的引路人與指導者。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高等院校也應重視并加強對大學生民俗文化領域內的學科教育,使其成為具備扎實民俗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文化人。
(三)構建幼兒園民俗文化課程體系
國內學者認為學期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遵循兒童生長規律、符合兒童需求,以學齡前兒童生活中優秀民俗文化為主體,兼顧其它民族或地域文化,通過有機融合組織實施的教育性活動。[6] 筆者認為幼兒園民俗文化課程體系構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
1.實施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對民俗文化教學內容確定培養目標、內容、范圍,并精心設計實施教育教學方案,充分挖掘優秀、健康、向上和正面反映生活的以民間藝術、民間文學、民間體育游戲為載體的幼兒園傳統民俗教育體系,形成一系列幼兒園傳統民俗集體教學游戲創新活動。
2.運用游戲活動。對民俗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進行篩選、分類、匯總,整理出一系列游戲素材,研究每個游戲新的價值、玩法、規則以及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可根據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需要進行選擇和改編,創造性的進行開發和利用地方民俗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歸納總結,匯編成小、中、大各年段創新游戲方案。
3.開設主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幼兒年齡身心發展特點,開設以節日民俗文化為基點,以快樂體驗和自主發展為理念的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活動將民俗文化進行延展。同時,可邀請兒童家長共同參與主題活動,體驗民俗教育的魅力。民俗親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搭建民俗文化傳承家園互動合作平臺。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實踐中,幼兒園應該重視對學齡前兒童民俗文化教育,將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幼兒園教學和生活中,使學齡前兒童體驗并了解民俗文化領域知識與技能,這有助于培養學齡前兒童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同時促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民俗文化得到不斷繼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梁小麗,張嬋香.滲透民俗文化于課程設置,提升幼兒園園本課程價值[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4):82-84.
[2]龍夢晴.民俗文化教育發展論[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2, 11(6):79-81.
[3] 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4]賈宏燕.陳鶴琴教育思想的中國文化淵源與創新[D]. 華東師范大學, 2008.
[5]張衛民,曾虹,詹霞.基于民俗文化傳承的幼兒園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研究, 2011(6):57-59.
[6]趙海燕,楊曉萍.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社會發展價值闡釋[J].教育探索, 2012(2):142-144.
基金資助:2018年度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科研項目(課題批準號zw2018047)
(作者單位:嘉興學院師范學院,浙江 嘉興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