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富斌
摘 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當今中國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統一。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好的兩大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條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兩者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深入探究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而且能夠使我們更清楚的看到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未來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辯證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領導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新境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勇立時代潮頭,勇擔責任使命,這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在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實現理論的深入挖掘和創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統一。
在當今中國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就必須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兩方面工作。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通俗上講就是使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化,適應中國的發展情況,能夠服務于中國的發展實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為馬克思主義打上中國的烙印的過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基本國情、革命和建設等實踐結合起來的過程,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融入具體實際,轉化為對大眾有意義的真理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要求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通俗化使人民群眾易于接受,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理生活化真正融入人民群眾生活、創新形式為人民群眾所喜愛。要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必須著眼于時代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真正體現時代精神,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困惑,為時代的發展指明前進方向。顯而易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兩者之間都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需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基礎和前提,只有這兩者相協調統一才能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和前提
恩格斯就曾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①因而,馬克思主義無疑是發展著的理論,它不是機械化的、教條的、一成不變的理論,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實踐和客觀情況加以發展和適應,是“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的理論。所以,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掌握切忌把它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做出的個別結論僵死化、凝固化,而應當根據不同歷史條件,創造性地加以運用。②
我國今天這般舉世矚目的成就無不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等等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創新,是具有鮮明民族化和具體化的理論結合,而不僅僅是相關理論的異域再現。中國一直秉承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核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不僵化和局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框架,它為馬克思主義賦予了中國的內涵和見解,給出了“中國方案”。特別是在針對中國具體實踐問題上,中國給出了獨特的解決方案。例如,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③這些問題的解決對策在馬克思主義現有的理論當中我們無法找到,就只能求索于中國具體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加以創新。
今天的中國歷經4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已經用實踐踐行了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國情相結合解決中國問題的。同時,今天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也充分證明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和要以的大眾化是狹隘的,但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搬硬套的中國化是錯誤的教條主義。實踐證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實踐和以中國具體實踐問題促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這兩者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展,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大眾化的關系。
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質屬性的要求。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永葆生機與活力,就在于其理論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只有從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才能夠不是“懸在空中的樓閣”,才能做到理論貼近實際。但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樣理論也要回歸于實踐之中。理論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推動實踐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目的還應該在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指引人民的生活實踐,能夠將其中具有真理性和普世價值的內容在人民大眾中傳播。但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不可回避的、必須要提到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與庸俗化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深居廟堂之高”,人民群眾觸不可及的理論。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要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需要,要能夠貼近人民之間,深入生活當中,這事實上就是馬克思主義通俗化。而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卻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初衷背道而馳,它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世俗化、歪曲化的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活動。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有與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也就是大眾相結合,為大眾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變為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有一個大眾化的問題。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在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并轉化為投身改革開放的內在動力時,才能真正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物質力量。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提出的各項任務,無一不是依靠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故而,大眾化是中國化的必要條件,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歷程必須要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民大眾所接納并融入實踐當中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發展。
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蘊于同一過程之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是“同一兩面”的關系,即兩者都蘊于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但體現的是不同的兩方面。由大眾化到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必經階段和重要內容,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找到相應的佐證。自近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從未停止過。無論黨的革命領導人出于自覺或不自覺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都在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得到了同中國具體實際情況的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另一方面也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的廣泛的傳播。在大眾化傳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的得到人民群眾的肯定,進而在中國的革命、建設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眾所周知,事物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歷程也不例外,它必將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歷史過程。隨著人民群眾的實踐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相應理論也要同中國具體的實踐發展相適應。與此相適應,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了解、接受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沒有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接納和學習,人民群眾就無法在實踐中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是同步進行的,缺少了“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難以為繼和毫無意義的。因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需要在中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當中接受檢驗。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要求。黨的十九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產生了最新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了更好的實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發展成果的創造者和享用者,就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深入解讀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也只有在不斷地大眾化,在指導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才能不斷地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我們只有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雙方的真實內涵。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②王澤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開拓創新[J].倫理學研究.2013(01).
③翁志勇.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選編導讀(第2版).[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2] 翁志勇.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選編導讀(第2版).[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3] 陳祥德.馬克思主義“化”之辨析——兼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邏輯關系[J].學習與實踐.2013(10).
[4] 余金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辯證統一[J].學習論壇.2011(03).
[5] 王澤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開拓創新[J].倫理學研究.2013(01).
[6] 耿新亮,李會勤.近年來學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綜述.中共天津市市委黨校學報.2009(06).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