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摘要:農業再保險是再保險的險種之一,也是分散農業巨災風險一項重要措施。作為農業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性組成部分,農業再保險不僅對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具有保障功能,還對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我國的農業再保險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的政策性支持,而且我國又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農業經濟極易受到巨災和社會災害的影響,迫切需要農業再保險制度的建立。
關鍵詞:農業再保險;模式; 比較研究; 政策建議
一、緒論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也是歷史上遭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些年,由于全球氣候惡劣,我國頻發自然巨災,使得原本就脆弱的農業體系遭到嚴重打擊。每年我國財政下撥的用于農業自然災害的補救費用高達幾十億元人民幣,2008年的特大雨雪災害更是給我國農業造成了幾百億元的損失。加之農業天然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經濟易受到自然和社會災害的影響,缺乏天然的保障系統。殘酷的現實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我國農業迫切需要發展巨災支持保護體系。
關于我國農業再保險方式的現狀與選擇方面,李有祥(2004)從立法、建立主體、確定農業再保險的游戲規則和相應的優惠政策等方面對我國農業再保險體系框架的構建給予考慮。麥曉華(2012)回顧了我國農業再保險發展歷程,指出了當前農業再保險市場存在法律法規缺失、農業再保險主體缺失、技術缺失等問題,并給出了農業保險與農業再保險合并立法、政府出資建立國家農業再保險公司、成立全國性農業保險數據中心、成立農業再保險經紀公司、培養農業再保險人才等建議。
關于國外農業再保險方式的比較借鑒方面,丁愛華(2008)對比了美、法、日、中四國的農業再保險體系,發現區別在于相應農業再保險法律體系與政府在農業再保險體系的地位與作用,并建議建立農業再保險基金、成立政府獨資的農業再保險公司、政府提供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等方式發展農業再保險。王佳(2016)認為與美國相比,我國農業保險制度起步較晚,發展水平偏低,在農業保險發展模式上存在著缺乏法律支持、缺乏再保險體系、農業保險資金來源的渠道單一等問題。基于此,借鑒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經驗,是完善我國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重要路徑。
二、中外農業再保險開展模式與啟示
(一)中國農業再保險現狀
在立法上,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獨立的農業保險方面的法律,更沒有關于農業再保險的具體的法律規定,僅在《保險法》中表達了國家對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的支持,卻沒有具體的實施規則。2007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但沒有規定相關配套制度。法律的缺失使農業再保險業務的開展得不到有效規范,對于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再保險市場的有序運行與發展。而在實踐中,目前我國提供農業再保險業務的經營組織只有中再集團一家保險公司,代行國家在農業領域的政策扶植職能,開展法定的分保業務。近幾年來我國發生的幾次嚴重農業災害,都是求助于國際再保險市場,使大量農業再保險業務流失,農業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停滯不前。
(二)國外農業再保險模式特點
縱觀各國農業再保險實踐,可從立法、政府地位、國際分保、監管四個角度審視其農業再保險體系的構建。
在立法上,目前世界上建立農業再保險制度的國家,其農業再保險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可以分為單獨立法和合并立法。單獨立法即根據農業保險法和有關法律,另行制定農業再保險的詳細規則,其典型為美國1938 年通過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合并立法即直接把農業保險制度法律化,把農業再保險制度涵蓋其中,例子有日本的《農業災害補償法》和墨西哥分別于1961 年、1981 年頒布的《農業保險總法》和《農業保險和農民生命保險法》。而在政府于農業再保險體系中的地位問題上,可以將各國農業保險再保險模式區分為政府所屬再保險機構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如美國、墨西哥),政府農業再保險基金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如加拿大),政府與私營再保險機構共同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如日本),商業再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再保險模式(如印度等少數發展中國家)。盡管在立法問題和政府地位問題上,各國都給出了不同的實踐回答,但可以發現,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農業發展狀況和農業生產規模大小,都強調政府在農業再保險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政府不僅是法律的制定者,還是實踐中的農業再保險直接提供者,甚至是監督管理者,體現出農業再保險濃厚的政策性特點,同時各國都通過立法明確政府對農業再保險的支持,規定政府應當對農業再保險的投保人或接收人進行直接財政補貼或者提供相應的優惠鼓勵政策。
在此基礎上,各國對農業巨災風險的轉移也不僅是在國內尋求解決方案,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國際市場,在更廣泛的空間維度上分散風險,強調國際分保的重要性,同時,各國面對所構建的龐大而復雜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都將農業再保險體系的監管制度納入到農業再保險制度的一環,實施積極有效的監督管理,保障制度運行的清晰透明,明確完善監管對發展農業再保險業的促進作用。
三、建議
農業再保險要取得發展,需要有一個可以遵循的發展模式作為指導。國外發展農業再保險的經驗為中國農業再保險模式的建設提供了較大的借鑒意義。
第一,采用將農業原保險與農業再保險合并立法的立法模式。鑒于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及農業再保險經驗缺乏的現實,以及目前我國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發展目標,制定《農業保險法》或暫行條例,而將農業再保險作為這一制度的一部分,理應成為其中的一章或一節。同時,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法律法規支持,而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需要長期的摸索和嘗試才能逐漸完善,因此當前階段立法規定不能過于細致,重點應是先有大致的框架體系。所以我國的農業再保險制度應首先規定在將來的《農業保險法》當中,隨著農業保險制度的日趨細化、深入,再做調整。
第二,采用政府主導經營農業再保險的制度模式。鑒于我國已確定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目標,我國應建立支持并服務于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農業再保險制度,即建立一個政府支持的、全國統一的農業再保險保障體系。由于我國目前農業再保險水平很低,國內還僅有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一家再保險公司為農業保險公司提供部分再保險保障。這與政策性農業再保險制度這一目標還相距甚遠,因此,我們應盡快建立國家政策性農業再保險公司,由該公司統一經營國內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業務。同時,我們還應通過補貼等激勵機制,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及其他組織形式的保險人經營農業再保險,活躍農業再保險市場。
第三,加強對農業再保險的監管。由于農業再保險是農業風險的二次分散措施,對于確保一國農業保險體系的安全與穩定、提高農業保險體系的運轉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各國在開展農業再保險的過程中,都對農業再保險進行了嚴格的監管。我國在大力發展農業再保險,政府給予農業再保險巨大支持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業再保險的監管,以確保其合理、穩定的進行,為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起到應有的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有祥,張國威. 論我國農業再保險體系框架的構建[J]. 金融研究,2004,07:106-111.
[2]丁愛華. 國內外農業再保險中政府行為的比較[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05:91-94.
[3]麥曉華. 對我國農業再保險市場的探析[J].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2,06:32-36.
[4]王佳,張卓. 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經驗及對我國啟示[J]. 農業經濟,2016,0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