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主要是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人積極思維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
關鍵詞:培養;質疑;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其途徑是多方面的。本人積極參與教改試驗,在語文“自學輔導,自主發展”的教改實踐中,主要是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人積極思維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質疑中蘊含著創新能力的開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十分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在“讀”“練”“知”的教學環節中滲透“疑”的環節,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發揮學生創新的潛能。
一、 讓學生明確質疑的目的
我們看到,在許多課堂上,當教師請學生質疑時,個別優等生會為了打破冷場的局面提出一些自己已經理解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明知故問的現象,主要在于學生不明確質疑的目的。為了防止學生為圖表揚而提出“假問題”,我先是放手讓學生提問,打開他們的思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后讓學生自己來進行評比,梳理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對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同時也委婉地對那些“明知故問”的學生提出要求,鼓勵他們今后要真正開動腦筋,提出“真問題”。我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目的,使學生懂得只有提出真的問題才能幫助他們進步,也只有經過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有效地防止“假問題”的出現。
二、 為學生指點質疑的途徑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完一篇課文后,老師讓學生再回過頭來,回憶學過的課文,那里學會了,那里不會,學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從表面現象看,學生好像什么都學懂了,但實際上是學生缺少一種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學生提出很多問題,但它們很亂,涉及不到課文的實質。這些都是學生不懂的具體表現,他們拿到一篇課文不知道怎么讀課文,怎么在課文中發現問題,問一些什么樣的問題。那么,引導學生提高質疑的能力,我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的。
(一) 提示質疑的范圍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引導學生要從多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告訴學生,質疑的范圍包括文章的課題、內容、結構、句子、詞語、標點,以及“某些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地方,卻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讓學生著眼于這些方面提出問題。在我的引導、提示下,學生的思路拓寬了,思維更活躍了,提出的許多問題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在教學《旅行家樹》這篇課文時,有位學生問:“這種樹的名字真怪,為什么叫旅行家樹呢?是不是這種樹和旅行家有什么關系?”在《苦柚》一課的教學中,有位學生問:“為什么說‘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甜的?”……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思考、質疑,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使課堂上有問題,有爭論。創造機會讓學生有獲得成功的喜悅,誘發積極奮進的求知激情。
(二) 培養存疑的習慣
自學輔導教學強調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自己存疑的習慣,我根據不同的年段,為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四年級時,我要求學生在自學時如果發現有疑難問題便要在文中做出標記,用筆畫“”,打上一個小問號,當課文學完后,再一一檢查自己當初做出標記的問題,已經解決的做上記號,未解決的繼續存疑再探究。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自學水平的提高,我要求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在有疑難的詞、句、段旁邊用筆注上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對于敏捷而又踏實型的學生,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大膽地對文章的句子表達形式、文章內容、表現手法甚至對作者的寫作觀點等方面提出疑問。剛開始進行這項訓練時,我搜集了一些聲情并茂、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利用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訓練,并不斷評估問題的質量,給學生以指點,采用“授之以漁”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懂得了存疑的方法,初步養成了自學存疑的習慣。
三、 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是思維活動中個體形象的反映,反映出每個少年兒童思維品質和能力的差異。依據學生課堂上質疑問題的反映,我把思維品質和能力歸為四類:①課堂上不提問題;②課堂上問題提出單一;③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比較混亂;④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淺顯易懂。我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對此,我簡單地把思維品質和能力的培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探索性;第二階段:廣闊性,條理性;第三階段:深刻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教師的示范作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班集體評估等手段,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質疑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也相應得到提高。
四、 質疑問難,鼓勵求異思維
古人云“學貴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創造需要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因此,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更要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滿腔熱情地保護學生的質疑積極性,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教《狼和小羊》時,我試著以“質疑問難”組織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對“狼為了吃小羊,就故意找借口”這一主要內容進行質疑,由學生自己提出研討的問題。如:狼為什么要找借口?找了幾次借口?它的借口是否合理?小羊是怎樣分辨的?結果怎么樣?……從而讓學生自行理清了課文層次。然后引導學生就課文的重點進行質疑,以加深理解寓言中的意義。盡管只有一點點價值的質疑問難,也應給予表揚,從而在班中起到導向的作用。這樣做,學生對自己的質疑會信心更足,思維的火花會越燃越旺。
總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精心設計質疑,使它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也從質疑中會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茂艷.巧提問,大提高[J].文教資料,2010(21).
[2]楊倩.語文教學的“質疑”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李彥,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寧夏石嘴山市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