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做好師生課堂地位的轉化,重視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揮依舊是我們教師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但是,現狀是師生在課堂上的位置依舊模糊,學生的主體地位常常被教師在無意識中忽略掉,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五步教學法來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學”“議”“導”“練”“結”這五步來為高質量數學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進而,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獨立探究中掌握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基本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做出貢獻。
關鍵詞:五步教學法;高中數學;學;議;導;練;結
所謂的五步教學法是指“學”“議”“導”“練”“結”這五步,也就是說,在上課時,教師結合所要教授的內容來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議論以及教師恰當引導和學生精煉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總結整理所學,進而,為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文筆者結合《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這節課的教學,對如何有效地應用五步教學法進行論述,以期能夠鍛煉學生對基本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 學
所謂的第一步“學”是指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結合教材進行自主學習,作為教師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點撥和鼓勵,并為下一環節的開展進行及時的調整。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是讓學生簡單地翻書去解決問題,而是要讓學生“自學”,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標注出有疑問的地方,也為后面的問題探究環節做好準備。因此,在《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這一節課“學”的環節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下面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即:
(1) 回憶:直線與平面之間有哪幾種位置關系?
(2) 如果直線與平面平行的話有什么特點?
(3) 前面黑板與后面黑板的一條邊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證明?
(4) 打開書,封面邊緣與桌面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證明?
……
通過這些問題的展示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一來能夠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盲目性,鍛煉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二來也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自主地走進課堂。之后,組織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并將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標記,比如:如何證明?為什么要借助空間四邊形來進行證明?等等,學生邊思考邊做好筆記,為下一步的討論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同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做好教學內容的及時調整,以確保下面步驟的順利進行。
二、 議
這一環節的“議”主要是指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突破難點,解決重點。也就是說,在“議”這一環節,我們要針對上一階段學生自主學習中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及我們根據經驗預設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以期能夠通過這樣的互動來達到學生的學習目的,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所以,在這一步開始前,我們要先對上一步學生問題的解決情況進行了分析,同時,總結了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比如:
(1) 空間四邊形相鄰兩邊中點的連線平行于經過另外兩邊所在的平面。如何證明?
(2) 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為DD1的中點,試判斷BD1與平面AEC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
當然,除了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還有我們在上課之前預設的問題,比如:
(1) 為什么說證明線和線之間的平行,就能說明線和面之間的平行?
(2) 如果兩條線平行的話,是否說明這兩條線在一個平面內?
(3) 能否用概念來進行證明這一結論?
……
以上幾個問題的整理是為了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再次根據匯總的問題進行討論,結合剛才自己學習的內容以及之前的相關知識來進行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且,學生還能在“議”這一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識,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時間,不能簡單地走個過場,最后教師按部就班地將問題進行解決,這樣將失去探究、討論的意義,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所以,我們要注意時間的安排和把控,真正提高這一環節的教學質量。
三、 導
這一步驟主要是教師的引導,也就是說,在學生“議”的環節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原則,從不同的角度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嘗試著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能夠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而且,“兵教兵”的方式也能讓一些學困生接受起來更快,最終,再針對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例如:對于“如上圖,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為DD1的中點,試判斷BD1與平面AEC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這一試題,是教材中的一道練習題,因為學生剛學,很多學生不能將新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所以,解答不出這一問題。但是,經過討論,大部分學生也已經明白了線線平行則線面平行的定理,因此,在解答時還算順利,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選擇了一名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對該題進行解決,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并通過邊板書邊講解的方式來確保這一問題順利解決。之后,我在根據該生的不足之處進行點撥,確保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順利突破。比如:在這節課上我重點對“線線”與“線面”之間的轉化問題進行了講解,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定理的本質,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這一定理,并為后續的靈活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練
“練”是指訓練、精煉,通過有效的練習來達到檢驗學習效果的目的,進而,使學生在知識靈活應用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力。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練”不是課下讓學生自己去自主解答,而是要當堂練,通過觀察學生的解答過程來幫助學生糾正一些不良的解題習慣,同時,也確保課堂在問題的及時反饋以及點撥講解中提高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所以,在《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在這節課的當堂練環節,我組織學生完成了下面幾道練習題,如:如圖,在四面體ABCD中,E,F,G,H分別是AB,BC,CD,AD的中點,試著指出圖中存在的線面平行的關系?
對于這部分我們做到精選,確保每一類題都具有代表性,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檢驗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才能在問題的發現過程中提高效率。總之,“練”是為了“用”,是為了讓學生在知識融會貫通中提高解決能力和應用能力。
五、 結
“結”是指總結、反思,也就是說,在基本的知識學習完之后,我們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說一說本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這些知識自己是否已經掌握等等;除此之外,還要總結易錯點,比如:這一結論在應用中常常會出現哪些錯誤,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等等,這些總結和反思對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在課下有針對性地去“問”“請教”,進而,在不斷地完善中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鼓勵學生自主總結也是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
綜上五個步驟可以看出,每個步驟都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而教師則屬于引導者和點撥者,這種方法不僅打破了傳統,也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搭建自學、互相交流、探究的平臺,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為努力構建“活”起來的數學課堂貢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明玉.淺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積極實踐自主式學習[J].學周刊,2018(36):82-83.
[2]師愛芬,張強.基于問題解決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觀察[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8(11):58-61.
[3]祖曉麗.關于高中數學教學的導學案教學實踐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92.
作者簡介:
孫海峰,山東省海陽市,山東省海陽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