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性學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對推動學生探索知識改善課堂氛圍,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問題研究;技能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改革正邁著堅實的步伐前進著。新教材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在城市小學的應用比較廣泛,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突破口來實施素質教育,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關注和支持。許多老師感到不搞實驗有壓力,怕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同時對于教師來說,是取得系統學習教育理論、深入鉆研大綱、深入理解和駕馭教材、提高自身素質的極好機會,通過自己的觀察也發現一些問題,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 分組隨意,搭配不當
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在布置任務時通常采用的是四人前后兩桌小組合作或者是同桌兩人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對這樣的分組筆者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在教師布置任務后四人小組合作的有些學生并沒有轉過去和后面的同學展開討論,而是自己埋頭學習。二、最后一桌有的是兩個人坐,有的是一個人坐,對于這部分同學教師沒有小組可以分配,他們表現出不被重視的失落感。
(二) 學生缺少獨立的思考時間
一個問題下去是不是立馬就應該組織學生討論,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學生討論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課堂上有時會遇到一些難題,而較難的題全班基本上只有少數人能解決,這時讓學生沒有思考時間去進行討論就是相當于讓尖子生教學困生,甚至于這樣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三) 學生參與程度不均衡
觀摩數學課的時候發現學生合作學習經常存在三種局面:一、單干式,所謂單干式就是學生不按照老師的要求互相討論合作學習,而是自己想自己的,沒有達到合作學習的功能;二、局部合作式,也就是說組內成員局部合作,一個或兩個同學被排外,對于學生性格和自尊心方面造成不利影響;三、爭搶式,在聽到教師布置任務之后,組內成員搶著回答問題,急于說出自己的觀點沒有秩序,不僅沒有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而且違反了合作學習所提倡的團結合作精神以及增進族群關系。
二、 小組合作學習問題的原因分析
筆者從客觀原因及主觀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客觀原因方面,一般學校一個班有四十人左右,班級座位方面的限制,人數不能被四整除,所以極少部分同學沒有同桌,教師沒有辦法按理想安排座位;雖然現階段提倡素質教育,要求學校減輕學生負擔,但教師每堂課的教學任務依然很重,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花費課堂上較多時間,教師為了趕進度沒有辦法按教學目標中理想要求賦予實踐,這些客觀原因是被認為不可控制的,所以略講,以下主要是分析主觀原因。
(一) 教師對學生認識不夠
小組合作學習之前第一步就是分組問題,教師一般直接采用四人一組合作方式,有些小組學生能力存在很大差異;有些小組學生都是外向或者內向的,搭配不當;甚至組內成員之間存在矛盾。分組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對學生認識不夠直接導致教師在分組時隨意分配,搭配不當的問題。
(二) 學生學習能力層次差異
學生的智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類型的差異、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智力表現早晚的差異和智力的性別差異等方面,學生的學習能力影響著自身是否有與其他同學合作的興趣,成績好或者成績差的學生不太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傾向有所不同,成績優異的學生更樂于自己獨立思考,反之,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傾向于聽教師講授,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參與程度較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層次差異會影響學生的參與熱情,導致學生參與程度不均。
三、 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問題解決策略
(一) 認識合作的重要性
現代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人的認知、經驗和信念以及對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獨特的個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所有不同的個體構成了班集體,每個小組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此時,個體的學生就需要融入小組內,教師應該制定共同的奮斗目標,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小組一分子,產生:我們要互相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使研究工作順利進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而不能只顧自己了,喚起“每人與小組內成員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的意識,合作小組里形成正相互依賴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投入合作討論中,能有效解決論文中提到的學生沒有參與討論講廢話的現象。
(二) 培養小組合作習慣、提高合作效率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中常常發現學生不知道怎樣合作,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更缺乏小組合作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放在首位。
(三) 完善評價制度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中指出學生6~11歲是勤奮感和自卑感的形成的階段,本階段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勤奮感,如果學生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獎勵,兒童將以成功、嘉獎為榮,培養樂觀、進取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學習不當或努力不夠而多次受到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視,兒童容易形成自卑感。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沒有給學生適當的評價易造成學生的自卑感。完善的評價方式十分重要。對合作小組的評價,教師要努力建立起“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小組合作評價教師既要重視小組整體,又不能忽略個體的評價。既要重視對合作成果的評價,又要重視對合作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肯定,增強學生的信心,為以后更好的合作打下基礎。
作者簡介:
劉曉彤,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龍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