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告子上》中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觀點是基于其人性本善說而提出來的。我們姑且不論人性本善說的對錯,單就孟子提出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四心,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或人格結構是“本我”“自我”“超我”之三“我”的結合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力比多”。
關鍵詞:四心;形成;發展
“在心理發展中,年齡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因此,人之“四心”的形成從兒童時期便已經開始了。也只有當人的“本我”力量處于最弱的時候,通過社會教育產生的“自我”與“本我”才能得到更好的形成與發展。于是,筆者將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論述一下兒童“四心”的形成與發展。
一、 惻隱之心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這句話說的是有同情心那便是仁。“仁”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態度,幾乎是人在社會交往之中所必須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備“仁”的心理,彼此之間才能建立一種信任關系,才能構筑出個人的社會交際網絡,他直接影響到人一生的發展。筆者認為,惻隱之心的形成,應該是源于兒童時期。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曾經說過,當她當上母親后,才明白到底什么是真善美。她給觀眾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的兒子看見保姆在殺鵝,兒子立刻沖過去制止了保姆,說這樣太殘忍了,兒子用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和表情求保姆不要殺鵝,當保姆笑笑繼續要宰殺鵝的時候兒子的眼淚都掉下來了。
聽到這個故事,也許我們會不禁笑起來,這孩子是多么的天真可愛,殊不知他平時吃的雞鴨鵝肉最初也是活的,但是當他在吃已經做好的肉的時候,卻是那么得順其自然。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無法把碗里吃的肉和那活生生的動物聯系起來,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說,這時他吃肉時處于“本我”本能生存的需要,這樣的需要是由于饑餓產生了緊張,進而希望得到滿足,最后得到滿足以維持一種平衡的緊張。
但是,孩童時期的需要與其“惻隱之心”常常是會產生矛盾的,比如楊瀾所述的兒子的事件,吃肉是他的需要,但是他的“惻隱之心”卻又發現這是殘忍的,是不可以這樣做的。于是才有了楊瀾的兒子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吃鵝肉的事情。
筆者也有一個近三歲的兒子,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第一次帶著兒子去公園,當兒子要去花園里的時候,妻子便指著花和草對他說花不可以摘,它會疼;草不可以踩,它會痛。于是當我們第二次去公園的時候,兒子指著花和草對我們說:“花不可以摘,草不可以踩。”從這一點看,兒子有了最初的“惻隱之心”。
或許在我們小的時候也經歷過上述的事情。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長,孩童時期廣袤的“惻隱之心”的范圍便漸漸縮小,我們不再覺得摘一朵花花會痛,踩到草它會痛,而吃雞鴨鵝等肉也成為一種理所當然。
人的“惻隱之心”可歸為有意識的心理,它是隨著人的社會屬性的增強而逐漸縮小其“同情”的范圍的。孩童時期的“惻隱”之心理狀態,便是在早期家庭教育的影響之下形成并隨著學校教育或者社會教育的介入逐漸發展的。
二、 羞惡之心
孟子認為:“羞惡之心,義也。”也就是說他認為有羞恥之心,是義的表現。雖然筆者對此不敢茍同,不過這只是在文學上的觀點不同而已,而本文所要闡述“羞惡”是發展心理學上所指的羞怯和疑慮。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發展理論,也就是力比多理論主要分為五個階段:0~1歲為口唇期;1~3歲為肛門期;3~6歲為前生殖器期;6~11歲為潛伏期;11歲或者13歲青春期便開始了。
從心理性欲角度的發展理論來看,兒童“羞惡”之心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性器官的逐漸朦朧認識。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1~3歲的孩童的性興趣主要集中在肛門區,具體表現為:會不自主地玩弄自己排出的糞便等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筆者發現自己的孩子2歲時也有這樣的行為,孩子的母親見到后馬上制止,在成人的眼里這樣的行為很臟,可是當你跟一個3歲的孩子說臟的時候,他是無法理解的,而當孩子的母親說“你再弄,再弄就把你的屁股削掉”,孩子聽到后似乎被震住了,便停止了自己的行為。這跟弗洛伊德提出的孩童對閹割的恐懼心理的發端是很相似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當孩子隨地小便時,大人們無一例外地會說“你再亂撒尿,就把它割掉”,如此便把孩子給唬住了。唬住的同時如若孩子的母親在場,孩子會立刻投向母親的懷抱,以求獲得安全。這一階段便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前生殖器階段,出現男孩的戀母情結轉換期和女孩戀父情結的轉換期,也即是“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而真正使孩童產生“羞惡”之心的生活事件,在于當孩子無意識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的時候,大人會制止他“羞羞臉,臟”之類的話,當他們當眾進行小便的時候,大人們會開玩笑地說“羞羞臉,在大庭廣眾之下便便”等話語,直接導致他們產生了“羞惡”之心。筆者印象較深的一次是帶著自己的兒子上街去玩,在回家的路上孩子說要小便,卻又一時找不到公廁,就讓孩子在路邊上解決,可是孩子卻告訴我說“羞羞”,硬是憋到家才解決。
三、 恭敬之心
中國的教育基點是儒家學派的宗旨,即儒家的核心思想“禮”,這個“禮”分為“五禮”:1. 吉禮:祭祀之禮;2. 兇禮:喪葬之禮;3.
賓禮:賓客之禮;4. 軍禮:軍旅之禮;5. 嘉禮:冠婚之禮。
孩童時期接觸到的主要是賓禮,即長幼之禮。孩子最先知道尊敬的是媽媽,然后是爸爸,接著是各種各樣的親戚。做父母的最高興的時候便是當帶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碰到朋友或者長輩孩子會叫人,走的時候會說再見,這便是兒童心理中最初的“恭敬之心”。
四、 是非之心
孟子云:“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這段話主要是說:是非心就是智。(可見)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贈給我的,是我本來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這些罷了。所以說,“探求就能得到它們,放棄就會失掉它們。”有人(同別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這是不能充分表現他的天性的緣故。從人的社會屬性及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這“我固有之也”的理論是無法得到認同的,否則兒童的教育就失去了其必要性和最根本的意義,也意味著發展心理學這門科學是毫無意義的。
五、 結語
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通過后天的教育能引導其積極向善。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就是一個“善”字,世界大同,也就在于一個“善”字而已,只是這個“善”包含了人之“四心”,即“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教育之根本,從孩子抓起。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積極心理因素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兒童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弄清楚“四心”的形成與發展,對于兒童教育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張傳濤,貴州省銅仁市,銅仁市碧江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