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爾巴特曾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教育對技工院校學生而言,尤為重要,須貫穿學校全部工作之中。其中,班會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本文筆者從班主任的角度探討了班會課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用探索。
關鍵詞:德育教育;自我認同感;品德內化;認知發展
一、 現狀分析
當前,信息化、多元化的影響不斷增強,媒體文化業已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第一影響源”,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難度日益增大。而同時,院校對德育的研究相對于教學的研究和技能實訓的研究,要薄弱得多。每周僅一節的班會課,有時成了說教課,有時成了作業課,有時為了應付檢查而流于形式,有時為了傳達精神而生搬硬套,不一而足。由于這種原因,技工院校的班會課堂德育教育時常走進誤區,典型的誤區有:班會成為“批判會”或“群英會”,成為“觀影課”或“表演課”等。它沖淡了教育的主題,降低了德育的功效。
誤區一:“批判會”——方式粗暴
我市技工院校學生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學生相較于高中生,大部分在學習習慣、行為規范、思想認識等方面存在不足,班級中各類大、小事件頻頻發生。例如,日常的有遲到、早退、上課睡覺、玩手機、奇裝異服等,突發的惡劣事件有群架斗毆、欺負新生、頂撞老師等。大大小小的違紀犯規事件讓班主任頭痛心煩、不勝其擾。因此,部分班主任就把每周的班會課變成了“批判會”。
實錄片段如下:
班主任:“本周是開學第三周了,班會主題是強調大家的儀容儀表。這點我們班做得很好,雖然有幾位女生愛涂口紅,但還算淡雅,這點就不再強調了。本節班會課我主要講講開學以來我們班級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是出勤問題,有4位同學晨會課經常遲到,時間觀念淡薄,尤其是徐雨程。徐雨程,你站起來!你自己說說這周你遲到了幾次,5次!一周五天你遲到5次!你好意思嗎,啊?!……”
“二是課堂紀律問題,比如上課睡覺問題。沈旭,你看大家都看向你,說明你最嚴重。你給我站起來!一到上課就萎靡不振,你晚上干嘛去了?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我對你說了多少次?屢教不改,你像話嗎,啊?!……”
德育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愛”。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班會變成“批判會”,姑且不論它的效果是學生幡然醒悟、浪子回頭,還是學生死不悔改、師生對抗加劇,但無疑會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造成一定傷害。
誤區二:“群英會”——注重形式
技校生學習方面確實比不上普高學生,但不少學生在文藝特長方面不遜于甚至超過普高學生。這類學生能歌善舞,能說會唱,漸漸成為班級的“精英分子”,深受老師和同學喜愛。在班會課上,他們秀出自我,成為“明星”。有時,班主任甚至交出舞臺,只是定一下主題,然后讓“精英分子”組織班會,于是他們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藝”,而大多數學生則一直坐在座位上,鼓鼓掌而已。
班會,是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德育形式。班主任要精心組織,引導學生全員參與,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一個思考和探討的空間,一個展示和內化的平臺,從而達到教育、提升和發展的目的。
誤區三:“觀影課”——敷衍塞責
近些年來,國家日益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宣揚工匠精神。國家教育部、人社部及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文件,加強技工院校的建設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各技工院校也紛紛加大建設力度、培養力度和宣傳力度,體現在班會課堂上的就是關乎于技能人才的一系列主題班會。
但是,部分班主任沒有認真籌劃,只是為了完成學校關于主題班會的任務要求,直接播放相關紀錄片,例如:《大國工匠》《技行天下》《厲害了,我的國》等,班會課變成了“觀影課”。筆者在班會課巡查以及“觀影課”效果問卷調查統計中發現,“觀影課”雖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氣氛,吸引了興趣,不少學生認為“很高大上”“很震撼”“很崇拜”,但同時也覺得“離我們的生活遙遠了”。可見這種班會模式讓學生無法代入角色,因而觸及不到學生靈魂深處。
二、 方法探討
有感于內,必形于外。班會課堂德育教育,應通過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走進心靈。要避免“為了德育而設計德育”,否則不僅無法激起學生的自覺,反而容易引發反感。
三、
自我定位:要代入“身邊人”,自“我”認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技類錄取分數線逐步下降。學生幾乎都是因為進不了高中的門檻,無奈選擇了技工院校。無論是從學生自身來說,還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技工教育的認可度不高。一些學生對就讀技工院校缺乏認同,對自己所屬的班級和學校缺乏積極情感,對“我”缺乏自我認同感。所以,班會課堂德育教育首先要增強他們對技工院校、對技能、對“我”的自信甚至是自豪。
班會課堂實錄:
《“腳踏實地”的實干者,“仰望星空”的思想家》實錄片段如下:
提出問題:請找出大眾、奧迪、寶馬、奔馳、保時捷的共同點。
“喔~都是品牌啊,尤其是后三款。”
“汗!都買不起。”
“好像都是德系車耶。顧奕煒,你看是不是?”有個學生在詢問。
“是的,是德系車。德系車的優點是……”這個學生是車迷,此時開啟了滔滔不絕模式。
師:“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說,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在德國,技工院校畢業生待遇很高,平均年薪35000歐元左右。不少行業的技工工資普遍高于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遠遠高于普通公務員的工資,甚至高過大學教授。”
“哇~這么厲害!真的?”
“老師,你夸張了吧?”
“那我將來去德國!”……
師:“這是真的。不用去德國。現在國內待遇也在迅速提高。在去年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代表團共獲得15枚金牌。其中,常州技師學院的學生宋彪,19歲,參加工業機械裝調項目比賽,以最高分獲得大賽唯一的阿爾伯特大獎。年初,我們江蘇省重獎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最高獎勵80萬。而且,我們省技能大賽、市技能大賽、區技能大賽的獎勵也很高,除了授予‘技能大師‘大工匠等稱號外,省級一等獎獎勵10萬元,區級一等獎也獎勵了2萬。我們學校的肖軍、仇仕豪等多位同學就獲得了市級和區級獎勵。”
身邊的真實事例對學生的震撼很大。筆者適時引導,增強他們對學校、對技能、對自我的認同感。同時筆者激勵學生:榜樣就在身邊,下一個就是你!
四、
認識生活:要切入“身邊事”,以“情”動人
班會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要具體,忌空泛。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就是從學生身邊小事說起,讓他們感同身受。但是切忌形式老套,陳詞濫調,讓學生不以為然。
比如,在遲到早退方面,班會課上有的班主任一提再提,屢次強調:“說了多少次了,不要隨意遲到早退。時間觀念很重要,等你們走進社會就知道了,它影響你的前途和命運。”
再如,在日常衛生要求上,有的班主任也苦口婆心:“是為你們自己好啊,環境衛生很重要,它影響你的健康。年輕時看不出來,40歲后就體現出來啦。”
類似上面的說教,都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已經提不起學生興趣,甚至引起學生厭倦和反感。所以,我們班主任要稍稍花點心思,加入一點新意,調調口味。
班會課堂實錄:
《牽手、勾肩、搭背、擁抱——不僅是愛的傳遞》實錄片段如下:
提出問題:閨蜜、哥們、情侶之間的牽手、勾肩、搭背、擁抱——不僅是愛的傳遞,還是什么的傳遞?
這個話題有點趣味和敏感,教室里一片活躍。
“信任。”
“支持。”
“患難與共。”
“哈哈,是愛,是愛,還是愛……”有個學生用歌聲搞怪。
學生的回答不一而足。此時筆者PPT播放一組畫面:
畫面一:晨曦中,迎面走來一位女生,面如桃花,目若秋水,長發飄飄,款款而行。突然,“哐當”一聲,一個“王老吉”在路上翻滾了幾圈。原來路邊竟然被扔了一袋垃圾,她不小心踢了一腳,袋里垃圾散了一地。漂亮的女生看了看自己的鞋,皺起眉頭,輕聲咒罵:“誰啊?這么沒素質,亂扔垃圾,真討厭。”然后厭惡地掃了一眼垃圾,走開了。
畫面二:中午,散了一地的垃圾被踢踩得更臟亂,蒼蠅嗡嗡環繞或停落。不遠處,走來三四個男生,相互說笑著并行于道,他們興致很高,從垃圾上踩踏而過。過了一會兒,幾個女生快速走過這條小道,隱約留下了幾聲“真臟”“小心”的嬌叱。
畫面三:下午,食堂里,2位女生手牽手在排隊打飯。宿舍里,3位男生在勾肩搭背嬉笑打鬧。相同面孔在畫面一、畫面二中出現過。
畫面四:傍晚,櫻花樹下,帥氣男生伴著嬌美女孩,一會兒碰碰手,一會兒搭搭肩,浪漫溫馨。細看一下,這個女孩是畫面一中的女生,依然長發飄飄。
視頻:“蒼蠅、寄生蟲與垃圾”宣傳片
視頻一播出,全班一片嘩然。從溫馨唯美的場景陡然進入蒼蠅寄生蟲傳播的惡心畫面,視覺的沖擊給了學生極大的震撼。
筆者監控課堂全局,適時再次提問:閨蜜、哥們、情侶之間的牽手、勾肩、搭背、擁抱——不僅是愛的傳遞,還傳遞了什么?此時,全班的答案都指向:寄生蟲、細菌、疾病等。
筆者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平時要注意衛生,尤其是飲食衛生和宿舍衛生,否則,牽手、勾肩、搭背、擁抱等親密接觸,可能都成了“危險”動作。筆者還明確指出,衛生環境不良絕對有損健康,可能年輕時察覺不了,但埋下了健康隱患,它蓄勢待發,就等你的免疫力下降。筆者還進一步倡導:“人從眾,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對臟亂差,不能視而不見漠然處之,不能僅僅是批評譴責,應該停下腳步低下頭,用雙手去解決問題。”
班會課堂實錄:
《傷痛的父親:反復希望→不斷失望→絕望→消失》
筆者講述之前所帶班級學生周藝的真實故事:
學生周藝:
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嘴上認錯快、實際不悔改”,并且“好話歹話都不聽”,受到處分無所謂。父親開出租車養家糊口,陪伴孩子時間不多。母親無業,棋牌室的常客,溺愛孩子。夫妻情感不和,最后離異。
父親的希望與失望:
→孩子沒考上高中,失望→送孩子來職校,希望學得一技之長→孩子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失望→孩子判給自己,可以好好陪伴和教育孩子,再燃希望→孩子經常逃課,躲在外婆家或KTV玩耍,前妻包庇縱容,失望→托好關系,計劃讓孩子去參軍,軍隊可以改造人,又燃希望。
父親的絕望:
→前妻阻止孩子參軍;孩子屢屢遲到逃課,考試不過;還不聽管教、武力頂撞,陷入絕望。
父親的消失:
→留書一封(言明房子存款留給兒子,從此陌路),遠走他鄉,杳無音訊。
故事結局讓人感傷,學生被感染,有的沉默無言,有的滿臉戚容。筆者提出要求:請大家說說對這一家三口的看法。
絕大部分學生同情這個父親,認為他“很愛兒子”,“愛之深,痛之切”,“被兒子傷透了心”;認為這個母親太溺愛孩子;覺得這個孩子“很過分”。少部分學生認為這個父親“軟弱沒出息”,還有一部分學生覺得“都是這個媽媽的錯,自己天天打牌,爸爸養家她還拖后腿”。
筆者站在教室中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傾聽學生們的看法,間或給予正確引導。例如:父親最后的做法確實有點偏激了;看事要看兩面,雖然媽媽不是賢妻良母,但她也愛孩子;父母平時如果多花點時間交流溝通,也不會是這樣的結局等等。班會總結時筆者強調了兩點:一是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感受別人的難處,體諒別人的不易;二是要記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為習慣是一點一點養成的。
此類型班會,筆者旨在“學生通過對敘事內容的理解、反思、討論和評價,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班會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應該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促進思想廣泛交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同時,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彼此的交流與討論,有利于鍛煉他們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韓東才,李季,等.班主任基本功[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季.敘事德育:走進學生心靈的智慧[J].班會研究網,2011.
作者簡介:
吳記芝,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