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使教育更加注重教學課堂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為基礎,根據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比較、反思等閱讀活動,遷移學生的知識與經驗,讓學生在質疑和思辨中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欣賞文本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閱讀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理解、分析、吸收和內化所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是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提高語文素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交流能力、閱讀能力和豐富學生文學素養,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因而如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 朗讀文本,融入情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體會文本情境,品味、思索作者心境,以聲入情,體會和感受作者內心情感的有效途徑。通過朗讀,可以更好地體會文本中的人物、情境,被文本所感染,熏陶學生情感,進而更好地感知文本中所滲透的精神之美和情感之美,逐步理解和吸收文本中的語言,掌握文本寫作技巧,形成良好的語感。由此可見,學生多次朗讀,可以有效地融入文本中的情境,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以馮驥才的《珍珠鳥》閱讀教學為例,學生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信賴往往能夠創造美好的境界。”然而,大部分學生卻不能理解文章中的情境,只是從字面上進行主旨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文本的朗讀,并設置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作者是如何對待小珍珠鳥的?如果你是這只小珍珠鳥,會如何去想?”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小珍珠鳥的想法寫出來,并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在以各種角色的有感情朗讀中,學生可以將文本中的事件、人物轉變為活靈活現的具體事物,從而再現文本中的情境,這樣對主旨句的理解就更加的真切了,并有了更深的情感感悟。
二、 閱讀反思,重建知識
反思是學生在閱讀活動進行中的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可以避免學生陷入簡單的閱讀嵌套,從而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究和反思,有效地將知識吸收和內化。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產生過程,閱讀的思維活動以及語言的手法進行反思和推理,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
比如,魯迅的《孔乙己》,這是一篇小說,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掌握小說環境與主題之間的微妙關系。教師首先讓學生對小說的情節進行剖析和分析,掌握小說的主旨,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環境對于小說主題的作用。學生會馬上進行交流:“小說的開頭對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體現出人們的冷漠和勢力,通過社會環境為孔乙己的出場做好鋪墊。”“中秋前幾天老板和客人的對話,中秋后孔乙己的出場已經暗示出了孔乙己的結局,自然環境的描寫更加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劇”等。通過閱讀反思,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積極地進行探索和發現,體會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三、 揣摩細節,把握關鍵
閱讀教學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并存,對于學生自主實踐探究和知識理解應用的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將閱讀教學的重點放在文本寫作表現手法歸納、細節理解和文章結構等層面。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細節進行深度揣摩,讓學生能夠把握閱讀的關鍵,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閱讀技巧,掌握閱讀方法,并能夠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為例,本文中動詞的運用,四次背影的含義、作用都是學生需要認真研讀和仔細揣摩的。在學生掌握了文本基本文學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的研讀文本,挖掘“背影”意象的深層含義,體會一系列動詞的運用和蘊涵表達。比如,微胖的父親為作者翻月臺買橘子一段,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動詞,將父子之情躍然于紙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動詞進行仔細揣摩,體會作者對“探”“攀”“縮”“傾”“爬”“抱”等動詞精確運用的同時,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感受這些動詞所蘊含的父親之間深深情感,體會動詞對于文本中心思想的強化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圈點、總結,并和其他文本進行對比,和同學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能夠更好地欣賞文本中的情感美和思想美。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四次背影進行歸納,并與寫作手法一起進行總結,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協作探討,從而有效地把握文本的關鍵。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遵循語言文學的特點,注重學生的品讀,依托語言進入文本的情境中,從而對文本的知識進行反思和重構,不斷提升學生的主動閱讀和理解能力。并讓學生仔細地揣摩文本細節,能夠把握文本的關鍵環節,從而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翠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幾點做法[J].中學課程資源,2017(3).
[2]戴海洋.試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7).
作者簡介:
劉德居,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靜寧縣仁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