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芯
【關鍵詞】 中小學;音樂課堂;聽;演;編;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071—01
一、音樂課堂上“聽”的銜接方法
1. 聽音樂情緒與情感。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是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抓住“聽”這個重點,傾聽、傾聽、再傾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和判斷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小學階段對音樂情緒與情感的基本要求是:一是體驗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并能做出相應的反應;二是能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而中學階段對音樂情緒與情感的基本要求是:一是能夠主動地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并能運用音樂表情術語進行描述;二是能夠感知音樂情感的發展變化,并能簡要地表達或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2. 聽音樂體裁與形式。在欣賞教學中,學生既要通過分析作品的節奏、旋律、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要素感受音樂,又要借助分析音樂體裁與形式領會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而準確理解、評析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在小學階段的要求是:一是聆聽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與器樂曲,能夠對聲音和動作做出反應;二是能夠區別獨唱與獨奏、齊唱與齊奏、合唱與合奏等表演形式;三是能夠初步分辨小型的音樂體裁和形式,能夠通過聆聽音樂說出曲名。中學階段的要求是:一是能聽辨各種體裁的歌曲或樂曲,并能運用各種形式對所聽音樂做出反應;二是通過聽、賞音樂分辨不同的體裁和形式,并能說出歌(樂)曲的名字;三是能結合自己所聽音樂,進行簡單的評析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3. 聽音樂流派與風格。在小學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多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讓學生來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舞蹈、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并了解不同的風格;在學生步入初中后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主要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并能在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時,對其風格特點進行簡單評述,還能在聆聽世界各國優秀音樂作品時了解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音樂課堂上“演”的銜接方法
1. 演唱的銜接。小學階段的要求是: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音樂演唱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演唱姿勢和呼吸方法,培養學生能用自然的聲音獨唱或合唱,培養學生能運用不同的情緒來表現歌曲的情緒,培養學生能對他人的演唱做簡單的評價。中學階段的要求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意識,培養學生有良好的歌唱習慣并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培養學生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并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確的反應,培養學生能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
2. 演奏的銜接。小學階段,學生不但要學習常見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還要鍛煉用所學樂器參與合奏或為歌曲伴奏。在表現樂曲的情緒時,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進行評價。而中學階段,除擁有良好的演奏習慣之外,還要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奏活動,能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能對自己和他人或集體的演奏進行評價。
3. 綜合性藝術表演的銜接。在小學階段,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綜合表演活動中享受樂趣,能夠在各類綜合活動中參與表演和與他人合作,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的評論。而在中學階段,應對學生提出:要有“表情的”參與綜合表演活動,能結合歌曲創設表演情景或形體動作,能拓寬對歌劇、戲曲和曲藝片段的學習。
4. 識讀樂譜的銜接。小學階段,識讀樂譜的重點應放在識簡單的節奏符號、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上,并能用聲音、語言、身體動作表現簡單的節奏,能用唱名模仿簡單樂譜,能識讀簡單樂譜。而中學階段的重點則是通過視唱歌譜鞏固和提高識讀及運用樂譜的能力。
三、音樂課堂上“編”的銜接方法
“編”即創編,是一種不守舊,敢于異想天開,精于新的組合,善于獨辟蹊徑的創造能力的表現。小學階段,又分為幾個階段,即從學生模仿教師拍擊兩小節節奏開始,到學生能夠自己創編4小節節奏,到兩種節奏型的組合拍擊,再到為簡單的節奏填上樂譜、歌詞等。在中學階段,則要擴大學生進行各種音樂形式的創編活動,如可為熟悉的歌曲配唱二聲部或樂器伴奏,或為音樂創編情景或形體動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