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娟
【關鍵詞】 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094—01
一、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激趣法。教師要善于運用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因素進行教學。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和喜愛程度及其從體育活動中獲得的愉快情感體驗是增強體育活動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可運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愛上體育課。
(二)溝通法。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盡可能地同學生一起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創造融洽的“朋友型”“雙邊型”師生關系,使學生愿意跟教師進行溝通,這有利于學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三)互助法。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可有意識地多讓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學。如在體操項目中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這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四)競賽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能力適應挑戰性是人產生快樂并堅持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自己的能力適應任務挑戰時,人的愉快就會產生;如果缺乏挑戰,就會使人產生厭倦感,導致個體焦慮,甚至產生挫折感。因此,有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的學生,其運動能力往往較差,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調整形式,采用不同的競賽方法,讓活動的形式適應不同運動能力學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慮心理的學生也能在運動中感到快樂。
(五)鼓勵表揚法。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多鼓勵表揚,少批評、諷刺、挖苦。對于體育學困生的微小進步更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
(六)示范法。對于一些技術類動作,盡管教師做了示范,但有的學生心里還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遇到這種情況,可讓學生做正面示范。當他們能成功完成這一技術練習時,就能很快消除心理顧慮,增強完成動作的自信心。
(七)事例引用法。教師要向學生講述有關培養勇氣的事例,并結合練習進行心理訓練。學生在面臨某種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運用積極有效的事例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礙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路徑
(一)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由于學生的身體狀況和體育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害怕做出練習遭到別的學生的嘲笑,因此不愿參與練習,敷衍了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讓學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個正常人,在各方面都不比別人差!”從而樹立自信心,使其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評價。教師一方面對基礎差的學生應采用降低動作難度、加強個別輔導、運用積極有效的事例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另一方面應營造融洽、輕松的教學氣氛,讓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心理定勢;還可運用激勵機制對學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進步給予充分肯定和及時評論,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推動自我意識的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使學生可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體育運動還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三)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體育的競賽性使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體驗勝利與失敗的情感,激發學生樹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的進取精神。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多種形式和類型的競賽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讓時賽”“讓距離”“等級賽”等教學方式,使學生樹立拼搏的決心和信心。
(四)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力。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五)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多數是以集體形式出現,人和人之間發生著頻繁的橫向聯系。民主與合作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意識。若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開展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