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高科技為現今的舞臺表演帶來了多區域、多角度、多畫面的表現形式,構成藝術在舞臺設計應用中體現了立體聲光空間效果,讓燈光與空間、舞臺平面及空間都結合運用,真實與虛擬穿插交錯,舞臺設計的創新讓舞臺藝術的創作思維也產生了變化,多種形式相互結合并融入美學設計,從而為舞臺表演藝術提供了新發展。本文從構成藝術的優勢做了分析,對于其在新媒體舞臺設計應用作出相應見解。
關鍵詞:構成藝術 新媒體 舞臺設計 應用研究
目前社會上的數字媒體、網絡技術都在飛速發展,舞臺設計上也將文化與二者相結合,通過藝術表現手法結合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手段構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讓新媒體舞臺上的構成藝術并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技術的運用提升了舞臺設計的藝術效果,并且增加了藝術表演的視覺感染力,深受觀眾喜愛。
一、構成藝術的概述
構成藝術是人們的一種思維形式,人們借助這種形式認識客觀現實中各種事物、現象中存在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構成藝術的概念是指設計藝術中所涉及的構成內涵,即從新媒體舞臺組合中各個重要組成要素其自身的構成秩序、構成邏輯和構成規律。
舞臺設計與構成藝術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與影響的。構成藝術為新媒體舞臺設計提供了實現的基礎,而舞臺設計又是構成設計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整個舞臺場景構成設計將所有布景配合演員的活動表演增強了整體表演的節奏感,并且利用多新媒體的技術讓舞臺臺階上升或者下降產生一定的運動效果,結合光電影音效應等不同的演示襯托出演員像一個活動的雕塑,讓觀眾能夠集中于演員的表演。
對于舞臺表演形式來說,新媒體舞臺的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創作,不僅僅借助高科技等手段將舞臺各方面表現效果來了一個全新的改變,也賦予舞臺設計創作全新的思維,讓舞臺構成藝術展示更為讓人嘆為觀止。
二、構成藝術在舞臺設計應用優勢
構成藝術讓人如此驚嘆是因為其不僅僅是一項專業,更是舞臺設計工作人員的智慧,是培養全新審美觀,訓練專業基礎能力的課程,而且構成藝術的本身就是一種帶哲學意蘊的造型設計,一種相當前衛的造型藝術。構成藝術的基礎訓練,是設計藝術的重要基礎。構成藝術的應用設計的研究價值,體現在用構成藝術的原理和形式,創造設計出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的豐富優質的作品。
構成藝術運用立體舞臺和機械設備,結合新媒體技術的燈光影像和聲音,不斷的變幻不斷組合的舞臺效果,會配合演員與之有形如默契的互動,形成創意的新式空間形態,燈光裝置也通過多媒體編程控制,隨著舞者的表演而變換航向,讓觀眾有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比如在2019年10月18日在武漢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文藝表演的節目《和平的薪火》中,金黃色的河水寓意著“中華母親”的黃河從遠方奔騰向舞臺中央,這水還是真實的水,觀眾能夠看得到演員在奔跑時濺起的水花,這就是一種創意的構成藝術設計;另外在開幕式表演中還有巨大的盾陣,隨著盾陣的高低錯落又出現碩大的篆體“武”字,又被分為“止”和“戈”,最后是“和”“合”,這種表現形式是帶著觀眾置身于整體空間中,增強了空間造型的表現力。開幕式的這些表演其實這是向全世界的觀眾傳達“止戈為武”蘊含著“和合”思想,以這種表演形式詩情話意的呈現“以和邦國”“以和為貴”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核心思想,向世界傳達中華民族對和諧、和平、文明的崇尚和追求。整體表演充分體現了構成藝術特點,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觀眾就是從這場科技與創新的立體多維的舞臺構成中感受到中國文化中國思想。
三、構成藝術在新媒體舞臺設計的應用形式
現如今各舞臺的新媒體設計配合各種新技術,營造出新型的舞臺氛圍,與之前的光電舞臺設計,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機交互的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的技術上已經為舞臺設計開拓了新型的思維理念大門。
構成藝術設備對于區域的劃分和動作空間的擴展能夠組合成不同的效果,將舞臺分成多個不同的區域,然后再用新媒體在舞臺上設計出虛擬的空間效果,采用不同的背景,借助燈光效應,通過虛幻中又能看到演員真實肢體運動連續變幻,讓觀眾能夠體驗不同的藝術表達。隨著科技元素的不斷發展,舞臺構建、燈光設計、人物造型都經歷著重重演變,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呈現的構成藝術已經成為舞臺表演中壯觀的藝術手段,這種形式不僅僅改善并拓寬了舞臺設計的創作觀念和視域,并形成了新的舞臺美學藝術。整體舞臺呈現給觀眾上靜態到動態的畫面,從宇宙太空到小草發芽,以圖代文,深入淺出,為觀眾解讀蘊意,展示出精彩絕倫的藝術想象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能夠看得出,構成藝術在新媒體的表演舞臺上的設計應用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能夠增加藝術形式的表現,讓舞臺設計不斷地向多元化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舞臺設計也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嘗試更多的設計方案,將構成藝術的探索和應用發揮更好的效果,創造出更多優秀的舞臺展示作品,不斷向更高的藝術境界前行。
參考文獻
[1]柳林,楊秋璐.構成藝術在新媒體舞臺設計應用研究[J].今傳媒,2019,27(0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