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靜
摘 要:目前流行音樂迅速發展,如果能夠把流行音樂成功地引入初中音樂教學中,它勢必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流行音樂的發展為初中音樂教學取得進步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考慮把流行音樂這個新的元素引入到教學中。但是這個新的教學元素加入后,我們在注意到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的幫助的同時,也要預測到它有可能對教學造成的傷害,要提前想好應對策略,防止它對教學造成消極影響。在引入流行音樂時一定要和學情吻合,預防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對教學不但沒有伸進反而起到反作用。我們要仔細地去分析怎樣才能使流行音樂為教學服務,去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避免對教學造成消極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音樂 教學 流行元素
一、流行音樂引入教學現狀剖析
(一)傳統音樂教學的缺陷
現在的音樂教學受到傳統的音樂教學觀念的禁錮,現在的教材全部都是使用國家規定得非常經典的教材,而里面所選取的音樂幾乎都是比較高深的民族歌曲甚至還有一部分古典歌曲,想要完美的演唱這些歌曲難度大,并且由于缺少流行元素,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制約了音樂教學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沒有改革創新就不會有發展,只有突破傳統觀念的制約,初中音樂教學才會有所發展。
(二)音樂教師觀念陳舊
部分音樂教師受到傳統觀念中對流行音樂的看法的影響,不能正確全面地認識流行音樂文化,認為流行音樂是一些非主流的東西,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適合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流行音樂。如果把流行音樂引入到課堂,勢必就會影響初中音樂教學的質量,音樂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理所當然地使用傳統的民族音樂。受傳統音樂教學觀念影響,有的教師甚至對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有抵觸情緒,認定引入流行音樂影響初中教學質量提升,從而拒絕引入。這種做法就把流行音樂給音樂教學發展帶來的可能性給早早地消滅,就限制了音樂教學發展。
(三)學生參與度低
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學內容都不能激發學生興趣,這就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思想消極學習起來沒有主動性,日積月累限制了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創新,使用多種教學方式,使音樂課趣味性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才會有興趣,才能取得進步。
二、流行音樂引入音樂教學的建議
(一)流行音樂的選擇要符合學生心理
通常人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能夠給予極大的關注,因此說如果教師把一些能夠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音樂作品引入,肯定對音樂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在流行音樂中有許多的歌曲作品旋律歡快,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有的歌曲非常的勵志能夠催人奮進。這種類型的音樂具有容易理解和接受,凈化學生心靈的特點,通過學習可以使他們感悟生命、熱愛生活,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通過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調節心理狀態,釋放壓力。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此為依據選擇流行音樂作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流行音樂的選擇要有指導意義
社會在不停地向前發展,一些非常優秀的精品文化不斷地出現,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糟粕。這就需要初中音樂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的時候,根據教學目標精心地選擇,要做到類型多樣化,避免形式單一使學生產生厭倦,還要注意取其精華,通過學習領悟音樂的美妙之處,啟迪學生的思想,洗滌和凈化心靈。
(三)結合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課程需要,使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我們知道在網絡上有大量豐富的流行音樂資源,音樂教師如果能夠在上課時,根據課程需要合理地利用這些有效的資源,就能夠提高教學效果。
(四)舉辦音樂活動增加音樂課的趣味性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陶冶情操,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愉悅,能夠修身養性。可以在課上舉辦音樂活動增加趣味,如開展歌唱比賽;讓學生演出一些音樂劇等多種方式來舉辦音樂活動,從而使音樂課不再枯燥,增加了趣味和學生興趣。音樂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老少皆宜的藝術形式,修養身心陶冶情操,可以說是治療一些精神層面問題的良藥。音樂能夠緩解學習壓力,調節學生狀態,對學生文化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三、結語
在社會舞臺上,流行音樂已經作為一種文化廣泛傳播,學生正受到流行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不能抗拒的事,作為教師只能通過正確引導,讓學生正確地對待流行音樂。如何正確對待和學習流行音樂,正成為初中音樂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正確引導,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才能取其精華,才能避免學生被糟粕所腐蝕。作為初中音樂教師,通過探索引導學生去正確地學習和對待流行音樂,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肖海燕.初中音樂教學的流行音樂引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8):112—113.
[2]李寧.探析初中音樂教學的流行音樂引入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126.
[3]鄭曉玲.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7(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