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是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評價指標,本質上,我國近代大學都是外國人推動下創辦的,早期大學都具有中外合作辦學的背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學本著自立自強的精神,開始了獨立自主辦學之路,取得了較大成就。雙一流建設以來,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腳步不斷加快,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了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雙一流? ?高校? ?中外合作辦學? ?國際化
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外合作大學模式,以2004年的寧波諾丁漢大學為代表,另一種是以在學校內建立學院的模式,在全國各個大學中都有廣泛普及。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是采用中國教育管理模式,自主管理,引入國外先進課程和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教學水平。但是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教學水平亟待提高,人才流失嚴重,核心技術能力不強和科研學術條件較差等問題。我國一直是人才輸出的大國,技術依賴性強,科學誠信體系還有待完善,高校作為重要的科研機構,如果能夠大力提升高校教育水平,那么就能有效改善這些問題。
(一)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戰略
2015年10月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提出了雙一流大學建設戰略,具體提出五點方略,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具有后發優勢,發展成本相對較低,隨著千人計劃等戰略的實施,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但是總體來說,目前建設標準還有待完善,目標趨同性還有待改善,人才培養機制還有待協調,師資隊伍建設還有待加強,國際化戰略機制還不夠完善,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國際化的宏觀指導、引導和督促。
(二)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與國外交流發展迅速,國內外學歷學位互認工作逐步推進,學校之間的合作層次不斷提高,大量國外優秀的教育資源被引進。中外合作教育不但能夠引進國外先進模式,還能夠引入國外的資金、人才、技術,全面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推進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為了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國家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規予以支持,逐步完善教學體制來提高涉外教學水平,嚴格把關準入環節,簡化審批制度,開展系統評估,完善退出機制,加大信息共享和交流力度,重點開發核心技術領域和強化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增強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和企業間的合作,同時推動社會力量給予境外辦學一定的幫助。政府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合作培養、海外建校、吸引人才等方式培養國際化人才。
(三)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模式
截止到2018年,我國改革開放后累計出國留學人數將近500萬人,為千人計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資源。2016年以來,我國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獎學金費用比例大幅增長。國內院校最常用的一種模式是高水平大學和國外教育機構展開合作,以投資或者是合資的方式建立國外大學的海外分校,或者一個、幾個學院,比如亞澳商學院、津橋商學院等可以采用“2+2”“3+1”等模式,畢業學生獲得雙學位。授課上可以中外教師共同授課,也可以全部引入國外教師,嚴格執行國外高水平教學管理體制。無論是國外完成學歷教育,還是完全在國內完成學歷教育,中外雙方都要互相確認課程和學分。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盲點
第一,大學國際化依然仍重道遠,無論是理念還是在科研水平上,都達不到國際化的要求。我國大學缺乏國際化視野,在學術上聲譽較低,科研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第二,中外合作辦學的成果缺乏績效評價機制,雙一流大學國際化程度的評價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對國內外大學的差距認識不足,不能指導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第三,中外合作辦學以高收費為主要發展模式,生源的成績較差,類似基礎教育捐資助學的模式,很多人報考純粹是為了學歷鍍金。這就造成了很多辦學變成了以營利為目的,異化了教育的本質。
(二)政府方面還需要努力
第一,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落后于教育實際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約束和引導很強,但是中外合作大學的政策出臺和實踐卻出現法律滯后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學管理、辦學要求和教育創新等方面都和教育實際發展不相符,相關的支持政策和配套制度較少。同時境外合作辦學已經有了實踐,但是相關的監管和審批制度還沒有跟上,重收費輕監管,評估相對滯后。最典型的就是國內常見的“2+2”模式,這類院校管理相對松懈,學費較高,實際上成為了國內高校盈利的來源和國外高校預科培養的基地。現行評估制度行政化色彩嚴重,信息不透明,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缺失,無法實施有效監督。
(三)中外合作深度還有待加強
第一,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師資人才隊伍建設都相對不足,學科建設、學校治理體系、支撐保障體系缺乏國際支持,一般只是借鑒國際知名大名的經驗和模式,但是實質性國際交流平臺太少,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不完善。第二,國外高校經費投入較少,政府經費投入本身存在不平衡現象,集中于東南部發達地區,國外高校更多的是以國內高校為平臺,擴大生源群體,真正的資金投入不多。第三,國外技術和人才引進力度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轉化率低,尖端學科的技術支持不夠。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改進
在課程引進方面:通過打包引進、雙方共建、對外輸出等模式,引進國外高水平的學科,以及相對應的課程教材、師資、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聘請國際知名教授開設國際課程,加強學科、專業的國際化融合,加快國外優秀教材翻譯的步伐。師資方面:香港各個大學師資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外籍教師的比例占到將近40%,這造就了香港很高的教育水平。目前國內雙一流大學建設也在積極引進外籍高水平教師,同時建立科研經費培養優秀人才,通過選派優秀畢業生作為后備師資,到國外一流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為學校未來發展儲備人才。比如南開大學實施《南開大學教師國際化支持計劃》,改善派出教師工資待遇、鼓勵學術成果國際化、設立青年教師國際化發展基金、設立國際化人才獎。科研合作方面:推動國際科研合作,加大政策保障,推動高校科技產業園孵化試點,明確前沿產業方向,推動產業前沿的學院國際化。強化硬件設施建設,確保實驗室設備齊全,器材充足,場地足夠。加強和國際高校科研組織的合作交流,打造國際化科研隊伍,利用高福利留住國外優秀人才,培養具有核心技術和獨立知識產權的團隊。和多家國際優秀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引入企業的設備和技術,幫助學校實現校企合作轉型。
(二)中外合作辦學治理的對策
第一,政府要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中外合作辦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嚴格的評價標準和準入機制,實施規范許可證制度,切實打造高水平教學體系,明確中外合作辦學的各個指標,重點傾向于技術科研指標。第二,健全監管評價體系,加大信息共享和高校教育信息透明化,除了政府監管之外,還要引進國際權威的評價中介機構,全面評估教學質量,強化教學管理。第三,學校方面要明晰大學章程內容,健全院校規則、制度體系,完善章程制度。構建一套完備科學有效的共同治理的內、外部治理結構,設置高效、明晰、合理化的內部執行機構,建立良好合作機制。第四,建立學術科研導向的治理機制,減少行政化色彩,結合國外經驗和我國高校管理特點,讓科研人員主導學術研究,學校、社會、企業和政府做好外部監督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和創造力。
(三)提升中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第一,明確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雙一流大學的目標,借鑒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科研技術和人才培養為導向,讓不同層次的高校加入到雙一流建設當中。第二,各個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與國外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展開全面合作,建立技術交流和科研共享平臺。第三,引進國外科研極端人才進入我國高校任教,推動核心技術開發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構建,從根本上提升我國教學質量。
中外大學合作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要改善這些問題根本上還在于提升我國大學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國際聲譽,這樣才能吸引人才,打造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參考文獻:
[1]黃文祥,顧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構架初探[J].職教論壇,2016,(25),17-20.
[2]Kolajo Paul Afolabi, Candice Bocala, Education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M],2010:13-35.
[3]程星.大學國際化的歷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3-14.
[4]廉維亮.建設“雙一流”需要加大國際合作[N].人民政協報,2016 -03-10(014).
(作者簡介:郭瑩,碩士,講師,作者單位:沈陽大學 外事處,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