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營養與質量安全方面也更加注重,這也對我國的食品生產與農業養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肉雞養殖行業是提供雞肉的重要來源,而目前在肉雞的養殖中使用了大量的催生技術,雖然提高了雞肉的產量,但是其營養價值有所下降,很難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生態散養雞是近年來新興的養雞產業,其將肉雞投入到自然環境中,讓肉雞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日?;顒?,不僅可以提高雞肉的營養價值,還能提升雞肉的口感,因此生態散養雞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一、 生態散養雞的基礎建設
(一) 養殖環境的選擇
養殖環境是確保生態散養雞健康生長的重要基礎,因此開展生態散養雞產業時,首先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選址工作。養殖環境應該選擇背風的地區,并且養殖環境不僅需要具備充足的日照,也需要有可以遮陽的區域。養殖環境的坡度不能大于35°,養殖區域周邊不得有其他牲畜的養殖場、販賣場以及獸類醫療場所,由于這類場所都會可能存在疫病,會危及到散養雞的健康,通常養殖區域應距離其他畜牧養殖場所3km以上。同時,養殖區域內也可以種植一些雞類愛吃的植物,如果養殖區域選擇的是林地,也需要加強周邊的防護工作,做好肉雞的保護。
(二) 雞舍的建設要求
雞舍的建設需要做好通風、保濕的保障工作,在北方地區還應該做好保溫工作,雞舍需要保證建材的綠色環保,使用建材需要輕巧、耐用,并且需要便于安裝、移動。在坡地布置雞舍,需要做好雞舍的固定工作,雞舍布置好后應該做好消毒工作,在養殖區域種植植物時,如果需要進行施肥工作,可以直接利用養殖場的雞糞,這樣不僅可以加大有機肥的利用率,還可以有效處理雞糞保證雞舍的潔凈。對雞雛的雞舍應該加大保溫設備的使用,同時加強內部環境的清潔工作,飲水設備和飼料設備都應該定期進行清潔、消毒,提高雞雛的存活率。
(三) 肉雞品種的篩選
以生態散養的方式養殖肉雞,首先需要選擇可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肉雞品種,需要保證肉雞的覓食能力和抗病能力,進而讓肉雞更好的適應散養環境。北方地區應該選擇抗低溫能力和抗病性強的品種,在養殖過程中也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進而確保肉雞的健康生長。
二、 生態散養雞的管理技術
(一) 肉雞的幼年期的飼養與管理要求
布置好雞舍后,首先應該做好雞舍的清潔工作,特別是雞雛的養殖區域,應保證雞舍內部沒有雜物和糞便等污染物。在雞雛放置前2周,應該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對雞舍內部進行消毒,在雞雛進場前24小時,對飲水和投食設備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在雞雛放入雞舍后的1周內,飼料應該適量拌入預防疾病的藥物,根據情況添加營養劑,做好雞舍內部溫度的監測工作,保證雞雛養殖區域的溫度維持在32-34℃。雞雛的投放數量也需要加以控制,根據雞雛的生長階段控制具體飼養密度,在3周齡之前,應該控制飼養密度在每平方米30只左右,在4周齡以上需要降低飼養密度在每平方米15只左右。雞雛的投放需要溫柔,應該輕柔的將雞雛放置在育雛平臺上,投放后要立即為雞雛補充水分,通過人工誘導的方式進行喂水。在雞雛全部飲水完畢的3小時后,可以開始進行飼料的投喂工作,飼料需要保證當場調制,保證飼料的新鮮程度,投喂飼料顆粒需要細小,這樣有利于雞雛進食和消化。在雞雛投放到養殖區域后,應該對雞雛狀態進行觀察,及時發現精神狀態不佳的雞雛,第一時間取出查看原因,防止雞雛群體中出現病雞,保證雞群的健康安全。
在對雞雛飼養區域的日常管理方面,首先要保證飲水和飼料的衛生情況,飲水器和投喂設備的布置位置要保證分布均勻。同時應該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進行飼料的投喂工作,及時查看投喂設備中的飼料消耗情況,根據雞雛的周齡進行飼料的更換,當雞雛超過4周齡后,應該適當的更換原有飼料,增加玉米粉的投喂量。在進行飼料的投喂時,投喂人員應該在投喂飼料時通過聲音的方式讓雞雛養成習慣,通過適應性訓練的加入為日后的雞群管理工作打下基礎。對飲水器和投喂設備高度的調整也需要根據雞雛的生長情況及時加以調整,飲水器出水端和投喂設備的進食口需要始終維持在于雞雛胸部相同的高度。雞舍需要定期進行清潔,通常15日左右就需要對雞舍內部和飲水器、投喂設備進行清潔,在進行清理工作時,轉移雞雛中需要做好保暖工作。在雞雛的1-2周齡階段,應該做好雞雛的疫苗注射工作,保證雞雛對疫病的免疫能力。
(二) 肉雞放養的管理
在雞雛成年進入放養階段后,應該先做好適應性的最終訓練,在放出肉雞前的飼料投喂時,飼養人員應該通過固定的聲音邊拋灑飼料邊制造聲響,同時應該適當的更換地點,保證肉雞可以跟隨。然后就可以將肉雞放養,在夜間需要肉雞歸巢的時間段,再次制造聲響伴隨適當飼料的投喂,讓肉雞養成歸巢的條件反射。在放養階段的前期,持續在投喂飼料時制造固定聲響,可以讓肉雞最終形成適應性,根據適應性的養成情況可以逐漸延長放養時間。
應該根據飼養場的規模合理的進行場地的分割,將放養場地分割呈2-4個區域,控制區域內的肉雞數量或控制區域的輪流使用,不僅有利于進行場地的清理工作,還可以對場地內種植的經濟作物進行施肥、采摘工作,進而讓生態散養雞更加科學規范,保證土地的利用效率。對于山區的林間放養來說,應該合理的控制放養密度,密度過大會對林間植被和衛生環境造成破壞,應該保證放養密度在10-20只/畝,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林地環境的損害,還能保證林間植被的恢復。
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做好生態散養雞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確保肉雞的健康生長,同時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最終實現提高雞肉品質,增加養殖戶收入的目的。
(作者單位:324308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村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