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竹 李治辰
摘 要:在“互聯網+職業教育”視域下,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架構顯得更加迫切,給我國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發展帶來更多挑戰和機遇。為實現對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架構的創新,使其能夠充分滿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文章針對“互聯網+職業教育”視域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路徑,希望能為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發展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
隨著“互聯網+”被應用到各個行業領域,職業教育面臨著更多機遇,但也面臨著更多難題。如何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要求,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適應數字化、智能化和創新型的人才需求,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通過深入分析“互聯網+職業教育”視域下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架,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1 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企業生產運營的中堅力量,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眾多問題,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思想觀念落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社會認知出現偏差,長期注重學歷,輕技能,并將學歷與身份視作人才的唯一衡量標準,從而造成技術工人非人才觀念深入人心,致使優秀人才均不愿深入一線工作,從而影響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②長期受私營企業的影響。大部分私營企業嚴重缺乏人才觀念,外加生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與能力要求較低,從而在招聘從業人員時,往往以低學歷、低素質人員為主,影響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③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人認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因此,企業在管理技術工人時,依舊采取傳統管理模式,對現代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缺乏系統的認識與基本途徑。(2)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在支撐評定及福利待遇方面,企業往往是重文憑、重身份以及重資歷。然而畢業生進入工作領域中,要想成為一個高技能人才,則需數十年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工資與待遇明顯低于其他職位的管理人員。即使成了高級技師,工資薪酬也低于一般的管理人員,嚴重影響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3)培養手段及方法落后。近些年來,高職教育發展迅速,然而技術工人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直接造成高技能人才培養相關的職業教育發展較為落后。同時所采納的培養方式與手段過于落后,例如,注重理論講解,灌輸式課堂教學等,嚴重影響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2 “互聯網+職業教育”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特征
2.1 “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教育”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然而社會各界學者對此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部分學者認為,“互聯網+教育”其實指的是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將教育注入互聯網基因,實施從人才培養目的、過程到評價等全程的變革,支撐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變化,實現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生態化教育,以滿足互聯網經濟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實現教育全局性發展、戰略性轉型。部分學者認為,“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以推動教育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增強教育創新力和生產力的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變革。
2.2 教育觀念更加開放
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條件下,職業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中的時空束縛,顛覆了傳統教育教學的理念。通過“互聯網+”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移動客戶端和互聯網使教學資源的共享率得到有效提升。由于互聯網的存儲空間較大,且具有較強的即時交互性,能夠提供更加開放的環境,使學生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其次,通過“互聯網+”所具有的大數據處理能力,能夠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找出更加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式,進而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及豐富的教學手段,能夠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1]。
2.3 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更加科學化
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條件下,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自身情況對學習進度及學習內容進行安排,并掌握自身的學習過程[2]。而教師就要調整自身的定位,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合理采用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比如利用新興技術對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篩選,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交互式教學資源,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使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3 “互聯網+職業教育”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3.1 轉變教育理念
首先,學校要順應產業升級的變遷,對人才培養目標和產業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與社會、企業、行業團體構建共享、開放的合作機制,對各類資源進行整合,使其能夠共同服務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國際化視野,構建跨過合作平臺,引入國際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及相關標準,以更好的方式進行高技能人才培養。其次,要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術,建設網絡學習資源平臺,完善網絡教學管理平臺,通過大數據處理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習內容進行分析,便于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行為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教學,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得以順利完成[3]。
3.2 創新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在“互聯網+”時代發展背景下,制造業的生產模式不斷改變,逐漸向產品設計、數據分析、生產組織等多環節為一體的開放式制造業升級。面對這種情況,職業教育也要創新教育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拓展,借助“互聯網+”構建新的教學平臺,通過云端課、MOOC、交互式微課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空間進行拓展,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就實際情況來看,新的教學平臺與開放式的制造業存在相同特點,其主要體現在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能夠幫助校企開展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等教學活動,實現校企資源的高效共享,實現專業教學與實踐學習的有效對接。通過“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學習過程,既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能夠為學生適應產業升級做好技能儲備。
3.3 創新人才評價模式
作為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教育評價對職業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作用。為實現“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摒棄以考試成績為導向的評價機制,通過過程性評價、網絡學習評價等各種評價方式,構建更加科學、客觀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首先,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是指評價主體從單純的教師和學校,轉變向教師、學校、兼職教師及合作企業等,這些教育教學的參與方都可以對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其次,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需要建立學生學習與企業實踐的數據記錄中心,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行為習慣進行挖掘,進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及建議,使教師能夠合理評估課程教學效果,對課程教學進行有效調整。
4 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預期效果
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滿足了適應企業規?;s化發展的需求。具體言之,企業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現代機械化,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裝備,改進生產工藝,調整生產結構,實現了安全高效規?;s化生產格局。然而,先進自動化技術裝備需高技能人才使用。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才能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以此滿足現代企業需求。其次,滿足了企業戰略發展需求。高技能人才培養一直是企業科學發展的關鍵問題。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等機制,鍛造了一支學習型、知識性以及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滿足了企業戰略發展需求。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職業教育”視域下,學校需要及時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深入了解“互聯網+職業教育”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特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創新人才評價模式,從多方面提高職業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使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高慧.“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架構和創新[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49-50.
[2]邱建忠,陳海鑫.基于技能大師工作室對復合型及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架構及實施模式[J].職業,2018(7):23-24.
[3]楊青.“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架構與創新應用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