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熙 潘海軍
摘 要:為了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需要,“電路分析”作為電類專業第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電路分析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文章針對湖南科技學院目前“電路分析”課程存在的問題,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和考核方法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方面的探討。
關鍵詞:電路分析;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電路分析”是普通高校與電有關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1-2],要求的先學課程有“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和“線性代數”,同時為后續專業課程“模擬電子”“數字電路”做鋪墊,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橋梁”的作用[3-4]。該課程選用的教材,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邱關源老師編寫的《電路》(第5版),此教材結構嚴謹,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通俗易懂。但是這本教材偏重于電路模型的分析,缺乏工程應用實例。造成很多學生認為“電路分析”這門課僅僅就是求解電路題的,學完后一臉盲然,不知道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電子電氣設備有何聯系,產生不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不理想。從以上分析看出,為了與時俱進,“電路分析”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教材的改革
已出版的電路教材有很多,但大部分教材都是重理論分析,輕視實踐應用環節,缺乏向工程實踐的過渡。為了貼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求,“電路分析”的教材應在包含電路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增加工程實踐內容。鑒于此目的,湖南科技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電路分析”課程組老師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上,結合實際應用,分工合作,撰寫了新的電路教材。
新的教材內容大致分為3部分:直流電路的分析、暫態電路的分析和正弦穩態電路的分析,在每章的開頭都有引例,每章的結尾都有典型的工程實踐案例和對此章內容的小結。如講授“電路的等效變換與網絡定理”內容時,我們的引例是:音頻放大器提供恒定功率,若同時外接多個揚聲器,以不同的方式連接,會有什么樣的音響效果?另外,當人們在看電視時,偶爾會發生聲音失真的現象,這又是什么引起的,該如何避免;講授“電路的頻率特性”時,用“諧振與電滅蚊器”作為引例,順勢引導學生可以思考哪些生活場景中也用到了電路諧振;講授“一階動態電路”時,采用常見照相機中的“閃光燈電路”作為引例。通過這些典型生活實例的分析,便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加深對重難點知識點的理解。
2 教學方法的改革
“電路分析”作為一門工程類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和系統分析、抽象模型、等效變換等工程觀點。因此,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
“電路分析”課程的知識點比較多,定理也比較多,如疊加定理、戴維南定理、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等。對于一些定理的證明,如果單純靠數學推導去完成,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不愿意聽,可考慮先用仿真軟件把結果仿真出來,這樣更直觀,吸引學生注意力后,再引導他們去推導,效果更好。此外,每個定理除了知道它的文字描述外,更應重視它的使用范圍以及注意事項,這些可通過適量習題來提醒學生注意。
很多老師反映上習題課效果不好,叫學生上來做題,沒人愿意上來,所以有的老師干脆習題課就是自己一講到底,不叫學生來做,結果可想而知,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開小差,講完后,學生還是似懂非懂,根本達不到預期習題課的目標。不管是新知識的講解,還是習題課,填鴨式的滿堂灌思想都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一定要注重師生互動。習題課,學生為什么不上來做題,分析原因,不外乎兩個因素:一是學生確實不太會,沒把握,怕做錯丟面子;二是會的學生不愿意上來,是擔心同學說自己出風頭。為了克服這兩個不利因素,建議習題課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新方法,“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老師提出的教學新舉措[5-6]。
具體操作如下,對一道新習題,老師先不講解,要學生各自做各自的(不超過5 min),再把學生分成每4個人一組,每組人數可以依據班上學生人數做調整。分組后,要學生以組為單位在限定時間內(一般不超過10 min)討論題目的求解思路,把各自的想法相互交流,互相補充。學生討論的時候,老師可以走到每個小組聽一下,了解下情況,但不要發表任何意見。經過討論后,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結論。這時,再隨機抽查幾個小組,要這幾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來板書求解過程。隨后,對選出來的這幾個組的結果進行檢查,讓別的組的同學來點評是否有問題,如果有錯該如何糾正。最后,老師對大部分同學都會有的疑問進行解答并總結。分組的時候,老師可根據了解的學生情況,讓每個組盡量有成績好些的,也有成績差一些的,這樣小組討論的時候才會有效果。因為先給時間讓學生每個人自己思考做題了,所以小組討論的時候就有東西可交流,比如我解到這不會了,你解到哪步了,如此討論就有針對性。小組討論出了成果,后面要小組選代表上來板書也就不成問題了。通過此方法,不僅能減輕老師的負擔,不需要老師一直講個不停,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自己解決,印象深刻,效果出奇的好。
授課時除了重視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還要注意前后課程的聯系,因為“電路分析”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要為后續課程做準備。所以,在講解的時候,有時候要穿插些與后續課程的聯系點。比如講受控源時,許多學生學完后,不知道受控源究竟是什么。這時可舉例后續課程模擬電子中的三極管、CMOS管、運算放大器。在一定場合下,三極管的集電極電流受基極電流的控制,CMOS管的漏極電流受柵源電壓的控制,運算放大器的輸出電壓受輸入電壓的控制。通過這樣的穿插,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對后續課程有所了解,提高學習興趣。
3 教學實踐與考核方法的改革
教學實踐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前“電路分析”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是實驗課,且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項目雖然開的多,像湖南科技學院的電信、電科專業,開了8個實驗,但效果卻不明顯。學生有的甚至不愿意做實驗,覺得沒什么意義,更不愿意寫實驗報告,大部分學生交上來的實驗報告,都是按照指導書抄寫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
針對上述問題,首先實驗項目的開設指導老師不能圖簡便,只開些驗證性實驗,要偏重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問題,老師不要第一時間去幫學生排查,更應鼓勵學生自己去檢查電路連線,尋找癥狀所在,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次,實驗報告的批改也要重視個性化,突出實驗數據的分析和實驗后的小結,以此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此外,學校每年都有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實驗項目計劃,要支持學生積極申報,借此平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新創業意識。
考核方面,要避免成績的給予僅取決于期末的一張紙。應多方面考核學生,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此基礎上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基于以上考慮,建議將總成績可以按一定比例分成幾部分,比如讓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一部分,實驗成績占一部分,平時成績占一部分。具體每部分占多少比例,可視實際情況而定,一般采用的是“卷面∶實驗∶平時”為6∶2∶2或7∶2∶1。實驗成績可依據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進行打分,平時成績可依據出勤、作業、課堂表現等給出。
4 結語
“電路分析”作為電類專業第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電路分析能力,還應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針對湖南科技學院目前“電路分析”課程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創新應用型培養方案的新要求,本文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和考核方法幾個方面做了些探討,希望對此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蘭娟,張冬至.“電路分析”課程研究性教學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6(4):43-44.
[2]高君華,干紅平,張東.電路分析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0):92-93.
[3]楊金,汪海波,樊敏.電路分析課程教學現狀分析與教學改革探討[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8(3):45-46.
[4]謝曉敏,孫雁南,曾勇,等.以工程應用為目標的“電路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8(3):43-46.
[5]王芳,王瑞金,馮莉媚,等.高校對分課堂(PAD)教學模式實踐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148-149.
[6]姚競紅,方娟妮,楊亞萍.“對分課堂”在電路分析課程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4):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