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喚斌 張翱
摘 要:互聯網金融不但包含電商等互聯網公司,同樣涵蓋了傳統金融組織應用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提供金融服務等,具備便利化、普惠性以及數字化等優勢。本文就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與防范措施進行深入地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防范
一、引言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特別是股權眾籌不但被看作是經濟制度改革特別是引導投融資機制創建的主要內容,同樣還是促進金融監管改革的市場動力。互聯網金融創新過程中同樣伴隨著大量的風險,此充分體現出了互聯網金融創新背景下加強風險監管與防范的重要價值。
二、互聯網金融簡介
互聯網金融(ITFIN)所指的是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金融組織合理運用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以達到資金融通、投資、支付以及信息中介服務的全新金融業務形式。
三、互聯網金融常見風險
1.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業務違背相關法律規定又或是交易主體在具體交易環節并未遵循有關義務與權利所造成的,或是因為我們國家互聯網金融立法層面的法律條文相對滯后,現有的證券法、銀行法以及保險法均是針對傳統金融業務制定的,并不滿足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要求。針對互聯網金融的電子合同有效性明確、交易者身份確認、個人信息維護、市場準入以及資金管控等等都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
2.信息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運行平臺是以互聯網為重要基礎創建的,有關的服務商配套與硬件設施為輔。各金融機構在信息安全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與物力等,建立起了較為封閉的交易途徑以保護交易主體的信息安全。然而,目前在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依然經常出現信息外泄的事件。
3.信用風險
我們國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當前還并未接入到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中,對于市場當中的失信行為缺少相應的約束,在較大程度上阻礙了網絡支付的發展進程,同樣對網上支付領域的改革創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信用信息缺少相應的溝通平臺,便會造成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單獨獲取顧客財務信息信與用信息環節的時效性相對偏差,時滯較長,進而導致借新還舊、惡意騙貸等其他風險問題。
4.操作風險
其一,從傳統支付形式角度來看,第三方支付的本質便是金融創新,其不但提供了大量的便利,同樣也面對著非常大的操作風險。其二,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具體運行環節需要與銀行以及其他企業開展緊密的合作,因此會導致操作風險的增大。其三,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認識不充分,人們經過Wifi在手機等移動終端實施金融交易的時候,黑客經過入侵Wifi盜取私人信息,嚴重危及到了用戶的財產安全。因此,在確保網絡安全的基礎上,人們通過網絡開展金融交易才是絕對安全的。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與防范措施
1.強化法律體系建設
第一,增大互聯網金融的立法力度。及時制訂與出臺有關的法律法規,在禁止運用計算機犯罪、電子交易的合法性以及電子商務的安全性等層面加速立法步伐,認定電子憑證、數字簽名的合法性,明確指出互聯網金融業務各相關方相應的義務與權利。第二,健全已有的法律法規。對于現行法律法規當中不滿足互聯網金融要求的規定進行修改,對于通過互聯網進行犯罪的行為需要增大懲罰力度,明晰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所需肩負的民事責任。第三,明確互聯網公平交易規則。在辨別數字簽名、維護客戶個人信息、保存電子交易憑證以及明晰交易主體的職責等層面作出較為完善的規定,以推動互聯網金融業務有序穩定地開展。
2.創建安全體系
第一,需要不斷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優化轉變目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運行環境,在硬件層面增大對于計算機物理安全措施的資金投入力度,以避免黑客入侵而造成整個系統的癱瘓。第二,需要強化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由根本層面加強計算機系統的整體安全。第三,需求互聯網金融業務組織著重確保互聯網交易安全,對所有數據進行備份,創建起容災備災制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加強監管
首先,確定監管思路。激勵發展與預防風險并舉,充分掌握互聯網金融改革風險的容忍度,積極扶持由行業領頭羊企業帶頭建立、創新產業鏈金融平臺;始終秉持由自律至監管再到合理放松的節奏與過程,也就是發展最初加強規范、異常自律,發展至相應規模以后充分執行市場準入監管,在邁入規范發展時期以后再回歸合理監管;全面貫徹分類分級監管制度,充分梳理各種互聯金融業務范疇,確定對應企業、對應業務的監管機構與監管指標。其次,創建起完善的監管體系。優化金融宏觀調控措施,增強對于互聯網貨幣的監管與預警,不斷加強動態化管理;推動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統計監管與社會信用機制構建等相關的工作;將互聯網金融融入到將要執行的銀行保險機制當中,摸索成立互聯網金融投資者的保障基金,健全基金的籌集、運行以及救助機制,牢牢構筑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線。最后,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創建起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防火墻,逐漸構建起互聯網金融市場分級預警體系;改革數字化非現場監管措施,加強監管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聯網金融合作監管機制,建議需要由中央人民銀行負責針對互聯網金融實施監管協調,保監會、銀監會、工信部以及證監會等相關機構的共同參與、互相配合、各盡其職;強化全球各個國家在互聯網金融監管層面的協作,推動制定國際統一的監管指標,增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4.加強技術風險防范
首先,監管主體方面。監管主體需要根據傳統金融以及互聯網領域較為完善的技術風險預防機制,制定滿足互聯網金融需求的技術風險預防方式。其主要措施主要涵蓋應急措施、預防方式以及準入退出制度。從前兩者角度來看,通過業界大量的實踐已經具備了健全的方案。然而后者卻需制定全新的措施:第一,需要盡快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準入標準,設置相應的門檻,堅決禁止技術不合格的公司進入其中;第二,需要配套和準入標準相應的退出標準,針對準入以后安全生產不合格的公司,需強制其退出該行業。其次,互聯網金融機構方面。不但需要達到技術風險的監管需求,嚴守監管紅線;同時還需考慮其他的技術風險,比如技術方案選擇風險等等。互聯網金融組織需要構建起與監管相互匹配的風險防范體系,規范風險防范實施程序,同時隨著監管的不斷變化而及時更新。由于現階段相關的監管措施依然沒有出臺,互聯網金融組織能夠在沿襲以往技術風險預防的基礎上針對互聯網金融特點實施探索性的改革。除此之外,其還遭受著互聯網金融組織的發展戰略、內部管理以及人員分配等相關因素產生的影響。現階段,較為合理的風險防范措施便是促進技術方案的本地化。然而如此便會對企業的創新以及跨越式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企業需要充分權衡利弊。
五、結論
總而言之,國家已經由制度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完善層面對于我們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與預防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渠道,此包含了P2P股權眾籌與網絡借貸業務、第三方支付業務、資產管理以及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等相關的行為,然而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與預防的全球合作與專業人才團隊打造方面依然面對著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不單單需要由金融風險管理的一般性著手,由理論層面掌握金融風險管理的本質特點,還需要由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虛擬性、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獨特性以及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性著手,充分把握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趨勢,使得其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要求的同時更加好地服務于我們國家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其對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動互聯網金融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龐敏,邱代坤.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與防范對策分析[J].理論探討,2017(07).
[2]邱靈敏.互聯網金融風險成因及監管對策——由e租寶非法集資事件引發的思考[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7(09).
[3]劉偉,劉敏,彭福棟.互聯網金融參與者面臨的風險及其防范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