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昊 金宇 張明哲 于璐 陳鵬心
我國作為一個地市地貌十分復雜的國家,在近年來的發展中,人活動范圍與深度的不斷擴大與延展,造成了我國發生地質災害的次數逐漸增多,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人民安全的保障造成嚴重影響。地質災害密切聯系氣象條件,兩者之間的關系緊密度能夠更好的促進雙方之間的影響。地質災害在氣象預報方面的強化有利于防災減災工作的實施。本文通過研究區域性的地質災害,對氣象預報方法的運用展開研究,促進科學預報體系的構建,為人民的生命財產提供全面的保障。
在我國多年的發展中,地質災害的發生十分頻繁,對自然與社會等多方面形成了極大的威脅與侵害。通過相關的記錄研究發現,地質災害與區域氣象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尤其是降水災害是全部災害發生數的2/3,為此在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范措施時,應該與氣象預防相結合,通過氣象預報方法途徑的實施,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形成巨大的破壞性。
1地質災害與氣象條件之間的聯系
1.1突發性
通過大量的數據記載,造我國地質災害中,引發降水主要是局部強對流氣象因素所造成,以短時強降雨天氣為主,這種降雨形式特征明顯,時間較短且與雨量較大,甚至會有一些區域在定時內的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嚴重程度會造成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1.2群發性
就降水而言,我國的降水周期主要集中于5月至9月的梅雨期間。不同區域的降水時間會受緯度地理位置的不同體現一些差異性,就整體而言,我國不同地區所受地質災害程度各不相同。區域性降雨量過大是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
1.3滯后性
在降雨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同時會有后續的地質災害發生。就地質災害的發生因素而言,地質災害的形成并非是單一條件所導致,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是地質災害的發生重點,同時在過程中是地質災害滯后性的表現特征。
2基于氣象條件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2.1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構成
當前,我國在區域針對地質災害所建立的氣象預警系統中,是以氣象監控與警報作為系統構成。氣象監控系統是對氣象條件進行預測,即實時監測區域氣象情況,一旦監測發出危險警報,則預警系統則會通過對信息數據的分析判斷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等級以及所產生的影響。警報系統在使用中是傳送與播報地質災害發生的信息。
2.2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原理及應用平臺建設
根據地質災害所構建的氣象預警系統在工作中的原理為:在區域氣象條件中構想數據庫,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以往氣象條件的數據信息與相關所引發的地質災害以及人文活動等數據信息集中收集,構建預警模型,以此更好的判斷地質災害,采取有效的防治。地質災害在構建氣象預警系統中,為保證氣象預報的精準度,需要穩定的運行,為此需要平臺應用中的高效性,在過程中保證平臺建立時硬件與軟件的成熟度與穩定運作狀態。與此同時,數據庫作為地質災害構建氣象預警系統平臺中的關鍵組成,完整的數據庫能夠將數據的整合做到詳細且充分,為后期的災害處理奠定數據基礎,此外也可以將氣象條件的數據信息快速轉換為地質災害預警,保證區域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方法
3.1預報方式
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在應用中的智能化與現代化。在我國不同的區域中,地質環境各不相同從而會有不同的氣象條件因素,通過以往地質災害所記錄的數據建立具有針對的預警模型,以此數據庫作為根本依據,經過分析計算,保證數據的精準度,確保地質災害在信息反饋時的準確性,為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減輕等工作實施提供全面保障。數據作為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方法中常見的一種,在應用中需要經過精密地計算,可以對氣象條件中所存在的風險隱患因素進行精準的排查,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為地質災害在氣象預警系統中通過數據信息實現更好的反饋與匯總。
3.2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質量的有效措施
3.2.1促進不同區域間的聯系與交流
現階段,在我國地質災害的頻發過程中,受不同地區所呈現的特征各不相同,為此在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構建中,為保證預警系統的精準度,實際數據信息應該以區域性整合為主,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性與交流程度較為疏散。不同地質環境在計算地質災害預警模型中的數據信息會有一定的不同,基本原理與方法基本相似,對不同區域之間聯系性的促進,提高交流程度能夠更好的促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精準度的提升,以此作為人民財產安全與生命安全的保障基礎。
3.2.2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學術研究
現階段,我國在地質災害預警中所采取的防御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受地質環境的復雜條件影響,人類活動十分頻繁,地質災害的發生依舊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為提升我國在地質災害中氣象預報的服務水平,強化相關學術的研究十分重要。為此,需要有關部門積極促進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加大對氣象預報的研究力度,為氣象預報方法的實施提供穩定支撐。
綜合而言,多種氣象條件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在發生時具有一定的突發性、群發性等特征,對區域內的居民安全與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促進我國在地質災害防御工作中措施采取的有效性,提升氣象預報水平,保證其精準度、科學性與合理性性,應該通過科技的創新引領,對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方法加以完善。
(作者單位:1.110500 康平縣氣象局;2. 112000 鐵嶺市氣象局;3.100168 沈陽市氣象網絡信息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