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及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其次從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與融資體系、健全金融機構內部監督機制、建立對外信息披露機制、打造監管信息系統、提高企業金融機構獨立性這五方面,提出企業金融經濟效益風險防范策略,希望為我國相關企業提供有效參考,提升風險防范水平。
關鍵詞:企業金融;經濟效益;金融市場;風險防范
引言: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在經濟潮流下,金融企業也加快步伐,不斷發展壯大。但是目前我國金融業力量薄弱,市場風險較大,部分企業風險防范意識不足,容易受金融波動影響,出現財務安全隱患,針對此類情況,我國企業必須認清金融經濟效益實質,采用策略預防風險發生。
一、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
1.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協同效應
企業與金融的結合體即企業金融,其可輻射社會發展動態,產出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企業金融具有顯著作用,其與金融機構合作會壯大自身實力與規模,朝集團產融結合方向發展,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競爭力,擴大影響,也能夠不斷發展狀大,提升經濟實力,抵御市場風險。另外,企業金融的實現對銀行發展也有積極影響,企業金融結合后,金融部門可與其他業務部門互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全面考慮企業品牌、資金、人力等關系,節約成本,分散市場風險,提升經濟效益,可見企業金融在實現協同效應,達成互利雙贏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2.利于提升業績,完善市場結構
金融機構與實體資本結合可以為機構內部注入資金,提高經營活力與實際業績,抵抗風險,并且多元化的投資行為也可促使機構完善法人治理,產權結構,對金融機構日后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隨著企業金融的發展,行業內的準入限制也逐步開放,國家大力支持多種所有制的經濟結構表明金融市場結構正在不斷完善,實體產業資本的加入更促使服務范圍增大,助于企業金融實現經濟效益,得到持續發展。
二、企業金融經濟效益面臨的風險分析
1.企業金融風險
現階段,國內金融行業正在改革,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管理體系不夠健全,容易出現風險波動。因此企業若想得到持久發展,需要對經濟效益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風險防范策略。從自身角度看,部分企業不具備多元化經濟條件,卻實行多元化經濟模式,將大量資金分散投入各類行業,會對核心業務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導致企業出現業務不精、業務分散等問題,最終影響口碑及影響力。同時,多元化經營模式具備較高風險,尤其對企業監管工作與專業技術工作要求高,一旦企業盲目投資,大力發展金融投資業務,則可能加大自身運營風險,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另外,因為金融行業高負債資本的特點,企業金融的建立也會加大企業與金融間的聯系,金融機構注入資金會致使企業財務風險加大,一旦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容易導致企業利益損失甚至破產。
2.金融市場風險
從市場角度看,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風險較大,多數為實體產業,企業若朝金融化方向發展,勢必要加強與金融機構間的聯系。然而市場內部存在企業與機構的不正當交易行為,導致關聯隱藏風險提升。例如,部分金融機構為企業進行無條件貸款,此類不正當交易關系會干擾市場秩序,不利于市場金融健康持久發展。加之金融市場制度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會進一步為企業金融帶來安全隱患。
三、企業金融經濟效益風險防范策略
企業金融既有正面經濟效益,也有負面安全風險,相關企業在金融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樹立風險防范意識,聯合我國國情及金融市場實際情況,根據風險采取針對性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1.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與市場融資體系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也面臨改革,為了給企業金融提供良好環境,國家應該健全直接融資市場體系,注重間接融資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拓充資金渠道,從而滿足企業與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降低企業金融的盲目性。另外,國家還應當完善金融市場準入機制,提高準入門檻,對實體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嚴格把關,鼓勵更多具有雄厚實力的企業進入市場,從根本源頭提升資本主體質量,降低市場金融的負面影響,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環境的風險抵御能力。為此,國家需要強化金融股東審查資格,監管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企業資本發展態勢、經營結構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實體企業審查工作,從而為企業金融質量提升帶來保障。
2.建全金融機構內部監督機制
為應對金融市場存在的潛在風險,國家需要對金融機構內部進行管理約束,健全監督機制,保證機構監事、董事具有獨立性,有效執行工作并相互制衡監督。例如,可以建立類別股東表決機制,將股東分為非控股與控股兩大類,并完善表決制度,避免股東濫用權力,對金融機構決策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還可以設定適用范圍與表決比例,提升非控股股東的話語權,達成對控股股東的權力制衡。這即可實現內部的約束與監督,最大程度促進金融機構決策的公平性。
3.建立對外信息披露機制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機制是企業金融防范風險的有效策略之一,其符合金融機構市場管理原則,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企業出現異化行為,這需要相關部門公開企業經營的各項指標,披露信息內容,對市場內部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督。在披露指標制定方面,要考慮企業發展速度、資產質量、償債能力等多項信息,尤其要注意企業是否制定風險防范措施與風險防控戰略,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區別管理。另外,金融企業內部也應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可以建立專家委員會,聘請國際權威人員,制定全面的決策機制與對外控制體系,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員工調動、政策出臺、投資方向等問題進行商議,從而提高企業金融決策的科學性。
4.建立監管信息系統
進行企業金融風險防范還需建立健全信息監管系統,對金融機構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國家監管部門應當承擔義務,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高監管力度,營造良好的市場金融環境,對于不正當交易要加強懲罰,避免出現暗箱交易等交易行為。還要引進科學技術,完善信息系統,及時監督金融領域的問題,密切關注企業金融發展態勢,根據系統信息對企業金融決策進行有效判斷。一旦監管部門發現企業不符合資格,應及時提出預警,防止其進入金融市場。而對于符合資格的企業,監管部門應在其進入行業內部后,根據系統信息及時了解企業金融布局情況,并對相關聯系人進行識別,掌控最終控制人的能力及決策影響力,從而對企業交易水平及規模進行科學判斷,偵查風險。
5.提高企業金融機構獨立性
現如今,為了滿足金融市場的發展與企業自身需求,國家需從金融市場與企業兩方面努力,加強企業金融機構的獨立性。具體可以制定針對性的條例,在其中明文規定企業面臨金融風險時應具備的能力與要求,提升企業獨立性。另外,企業也應明確自身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以戰略性的眼光看待領域內的金融機構,重視企業金融機構的合理化發展,制定風險預警方案,做好財務分析與資金評估,避免陷入經營困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金融化進程雖然可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提高自身成長速度,但也具備潛在風險。因此國家及企業需要重視金融化進程中的風險防范問題,加大監管力度,采用多種手段營造良好環境,在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浩然.中小企業規避經營風險戰略選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3):150-152.
[2]肖翔,姜鈺羨,程鉞.“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合作的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19(01):4-16.
[3]邱時雅.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31):57-58.
作者簡介:薛瓊(1981.02- ),女,上海人,本科,中級統計師,研究方向:企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