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詠梅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相關因素及表現特點,并由此對相關藥房管理方法進行探討、歸納。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4月本院發生的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185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分析,對各類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患者不良反應情況特點進行針對性別分析,并對造成此類問題的管理因素進行歸納,并總結相應管理辦法。結果 185例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中,老人及兒童患者在臨床不良事件中的人數占比分別為36.21%、22.58%,高于成年患者(20.21%)與青少年患者(21.00%)的占比;其中以藥物靜脈注輸所引發的不良事件較多,占61.47%,其中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皮膚、神經、消化及心肺系統所表現出的藥物不良反應較為常見,且可在藥物注輸后30分鐘內出現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可得到有效治療,無死亡病例。結論 經研究分析后可知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的發生多與靜脈注輸類藥物的應用、患者年齡及體質、藥物因素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故需在臨床用藥中加大對各類中藥制劑的應用管理,進而有效降低臨床用藥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藥房管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中藥制劑作為生物制藥技術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類藥物制劑,其通過對我國優秀中醫辯證治療方劑的研究應用,將各類中藥材所具有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中進行有效發揮,可積極配合西醫藥物,提升整體療效。而近年來,隨著各類中藥制劑在臨床應用中的普及,各類藥劑所具有的不良反應開始出現,對臨床診療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隱患[1]。因此,為觀察分析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相關因素及表現特點,并由此對相關藥房管理方法進行探討、歸納,特對本院發生的185例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進行回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4月本院發生的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185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分析。其中,男103例,女82例,年齡4~73歲,平均年齡(38.52±6.27)歲。
1.2 方法
對本次研究中所納入的185例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中各類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患者不良反應情況特點進行針對性別分析,并對造成此類問題的管理因素進行歸納,并總結相應管理辦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185例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中,老人及兒童患者在臨床不良事件中的人數占比分別為36.21%、22.58%,高于成年患者(20.21%)與青少年患者(21.00%)的占比;其中以藥物靜脈注輸所引發的不良事件較多,占61.47%,其中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皮膚、神經、消化及心肺系統所表現出的藥物不良反應較為常見,且可在藥物注輸后30分鐘內出現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可得到有效治療,無死亡病例。
3 討 論
3.1 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特點歸納
經對本院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中出現的各類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后得出以下患者反應特點:(1)在所有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中以女性、老年人及幼兒所占比重較大;(2)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均在臨床用藥后30分鐘內出現不適體感,而對于呼吸系統、心臟等器官的嚴重不良反應均在用藥10分鐘后即可表現,且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可在停藥治療后獲得好轉、治愈,故中藥制劑不良反應表現速度較快且具有可逆性;(3)在各類中藥制劑的臨床應用中,口服制劑具有的不良反應較少,靜脈注射及皮下注射是引起患者不良反應的主要用藥方式,且各類制劑中藥物成分的不同所引起的不良反應表現差異性較大。
3.2 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因素分析
藥物不良反應是指患者在治療用藥過程中或用藥后恢復中,由于各類因素所導致的生理不良反應,且部分不良反應對患者健康安全危害性較大。經分析本院185例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事件后得出靜脈注輸類藥物的應用、患者年齡及體質與藥物因素時造成患者出現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
(1)患者年齡及體質:患者由于性別、年齡及體質影響,導致不同類型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敏感程度及耐受性存在較大的差異,或存在因用藥方式不明,生理反應遲緩等因素產生過量用藥、過敏等不良反應;
(2)存在部分中藥制劑中藥品毒理反應較大,可在未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酌情選取用藥劑量的前提下,由于藥物劑量過大引發不良反應,或由于用藥前對患者健康信息的掌握不足,因而在未明確患者禁忌癥信息情況下用藥,引發患者不良反應;
(3)靜脈注輸類藥物的應用及藥物因素:部分重要注射類中藥制劑易受到儲存不當、配伍禁忌及不良反應不明的影響,造成患者因藥物性狀改變、配伍禁忌等原因引發的不良事件。
3.3 針對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因素,藥方管理方法改進措施
3.3.1 確保藥物質量安全性
中藥制劑作為生物制藥技術發展前提下所發展出的藥物制劑類型,其相較于西藥制劑所具有的生物活性更大,故其對儲存條件具有較高的要求限制。因此,在日常藥品管理中,需嚴格各類重要制劑的保存要求進行儲存,通過藥方溫濕度的調整、遮光性能的提升,確保中藥制劑質量,避免因儲存不當引發藥物性狀的改變,增加患者不良用藥事件風險。其次,在院方進行中藥制劑購入時需對銷售商相關藥物銷售資質文件進行明確審核,確認藥物來源合法化,待藥物到貨后需嚴格按照購置憑據對藥品名目進行核實,其后對各類藥物制劑的質量及性狀進行進一步檢查、比對,進一步確保藥物質量安全性。
3.3.2 建立患者用藥信息檔案
臨床治療中由于患者自身體質的不同,對不同藥物制劑所具有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對此則需在患者就診時對其用藥信息、藥物過敏史等信息進行詳細詢問,并將各項內容收錄至患者診療信息中,使得醫師在藥方開具前可先對患者基本用藥信息進行了解后,開具藥品,并向患者詳細說明服藥方法及用藥注意事項,進一步提升用藥安全性。在進行靜脈注射及皮下注射中藥制劑的選取時,需根據患者癥狀及中醫辨證分型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診斷判斷,合理選取藥物,并根據患者健康狀況、基礎病信息等情況判斷評估用藥安全型及安全使用劑量,降低不良用藥風險改善患者[4]。
3.3.3 藥物配伍禁忌及不良反應觀測
在臨床治療中應用中藥制劑,特別是靜脈注輸藥劑時,應詳細閱讀藥物使用說明,對藥劑的配伍禁忌及藥物聯合應用禁忌信息進行詳細閱讀,其后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病癥對藥物處方進行綜合考量,避免各類藥物禁忌反應的出現,造成嚴重不良事件。其次,在臨床用藥中對于尚無明確不良反應的藥物,應現予以患者安全劑量服用或靜脈注輸,并對患者用藥30~60 min內的不良反應進行密切觀測,當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緩解藥物不良反應,確保患者安全。
3.3.4 謹慎選取高風險性中藥制劑用藥
對于常規用藥中存在較高不良反應率的中藥制劑應進行詳細的不良反應、藥物類目歸納,可在實際用藥中嚴格根據此類目標表所涉及的不良反應、藥物毒理信息及主要影響器官等信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開具藥物及使用劑量,有效避免患者不良用藥風險。
3.3.5 加強用藥安全性指導
在實際診療中,大部分患者由于尚未形成明確的健康體檢意識,故對自身基礎病情況無法提供確切信息,對此則需根據患者年齡段及簡易檢查,對其可能存在的基礎病因素進行排除,應盡量避免毒理反應明顯或明確禁忌癥的藥物制劑的使用。與此同時,還應在藥房開設用藥指導窗口,對患者進行詳細的服藥方式指導,如服用時間、劑量、中藥煎煮方式等信息指導,在進一步明確藥物使用方法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經研究分析后可知中藥制劑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的發生多與靜脈注輸類藥物的應用、患者年齡及體質、藥物因素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故需在臨床用藥中加大對各類中藥制劑的應用管理,進而有效降低臨床用藥不良事件的發生[5]。
參考文獻
[1] 廣妍鷺,蔣 妮,于 潔.兒科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措施分析[J].當代醫學,2018,24(27):119-121.
[2] 莫望春,汪錦飄.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的分析及相關藥物管理方法的改進[J].中醫藥導報,2018,24(13):62-65.
[3] 戚發恒.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05):98-99.
[4] 黃 瑩,王 媛.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方法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06):123-124.
[5] 劉 豐.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方法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12):105-106.
[6] 毛春紅.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方法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4):100-10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