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摘 要】本文以2016年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新方向與展望音樂教育國際學術論壇”為研究對象,選取了其中有關大學音樂教育改革和教學法創新兩方面的專家發言進行研究和述評,借以闡述當前音樂教育領域的新方向和新理念,從而獲得對音樂教育研究的啟示。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新思想;國際學術論壇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160-02
2016年11月3—5日,“新方向與展望音樂教育國際學術論壇”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舉行。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以及中國臺灣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參加。他們分享和探討了國內外音樂教育的創新理念。今天看來,其中的許多課題依然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論壇的12個主題以大學音樂教育為主,內容涉及音樂教育改革、音樂家的培養、音樂教育與社區、音樂教師教育、幼兒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等。筆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發言進行了整理,主要涉及大學音樂教學改革和教學法創新兩方面內容。
一、有關大學音樂教育改革方面的發言
筆者選取了兩位專家的發言,一是關于大學音樂教學改革;二是關于音樂教育政策的制定。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院長Betty Anne Younker的《從關系角度談音樂專業(學位)的系統性改變》介紹了對大學音樂教育改革的新思考。她提出“重構音樂專業(學位)的模式”,認為音樂教育本質上是關于“關系”的。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和研究關系的重要性,如師生關系、學科內部各要素間的關系、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等,這對學生的就業和綜合能力提升至關重要。
加拿大西部大學教授帕特克里·施密特的《打造政策框架能力:音樂教師教育變革模式》主要闡述了政府制定的音樂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之間的聯系。分析了教師與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職責,一方面教師應該關注政策變化,提高政治情商,積極與政府溝通,參與政策制定;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召集專家共同制定政策,主動與教師溝通,提供有效的咨詢,使政策與教育形成良性循環。該教授還回答了中國教師提出的政策對中學音樂教育的影響等問題。
小結:教學中“引導大學生注重對‘關系的理解”,這一觀念對教和學都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政策與教育的聯系”強調了政府和教師都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對方溝通,共同促進音樂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學改革。兩位專家的發言不僅具有哲學高度,而且實用性很強,值得借鑒。
二、有關大學音樂教學法創新方面的發言
筆者選取了三位專家的發言,包括大學音樂教學法、課程設置和即興合奏訓練方面的創新理念。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教授Cathy Benedict在《作用于何處?——音樂教育的目的》中提到,人們盲目地以網絡上流行的兒童表演視頻為標準來評價孩子的表演水平的做法是非常膚淺的,由此引發了對音樂教學法的思考。她鼓勵音樂教師擺脫傳統教學法的束縛,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她以現場視唱教學的方式來說明教學中應增加哲學思考,提倡讓學生獨立體會音樂內涵,鼓勵個性化發展和多元化理解。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赫伯·埃爾博特音樂學院教授弗蘭克·休斯的《通過并置教學法重新定義音樂教師預備班》介紹了該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比較法和并置教學法的運用。并置教學法是指將具有對比性的樂器或音樂材料放在同一課堂上進行教學,如將單簧管和流行吉他并置,將管弦樂團與墨西哥流行樂隊合并等。該校的學生能以不低于研究生的水平演奏一種樂器,同時還大致掌握了二十多種樂器的演奏方法。教師運用并置教學法進行即興合奏訓練,培養學生的即興演奏能力和創造力。
英國坎特伯雷基督大學、倫敦大學教授Maria Varvarigou的《高等教育中的團隊聽奏——鼓勵模仿、創作與即興合奏》介紹了對古典音樂演奏者進行團隊聽奏的訓練方法,以此提高學生模仿、創作和即興演奏等音樂技能,提倡繼承民族音樂文化傳統和提高社交與合作能力。
小結:鼓勵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大膽進行教學法的創新,對教師的教研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置教學法是大學音樂課程設置上的創新,即興合奏訓練對學生的樂器演奏水平和聽奏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團隊聽奏訓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即興合奏能力。
三、引發的思考
通過參加此次論壇,我們了解到國外的音樂教育經歷了探索、創新、變革和發展的階段。加拿大專家的“音樂教育政策問題”引發了筆者的思考: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也同樣受到國家音樂教育政策的影響。在此,筆者簡要梳理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相關政策。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國民音樂教育發展迅速。1989年國家教委制定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2000)》提倡加強美育,強調了美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①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大綱強調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2001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了“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對一至九年級的內容提出了系統性的要求,這是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2011年,教育部新頒發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創新和改變之處體現在:課程性質、理念、內容等更加具體,教學指導性更強。②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較2004年的實驗版有新突破,主要表現為“秉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觀念,注重高中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方面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教與學都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分層次進行教學”這三方面特點。③
四十年來的改革發展,從最初的強調美育的重要性,到新世紀以來提出“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目標更明確,方法更具體,更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成果顯著。2017年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注重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能力提升,培養目標更加立體化,更符合音樂教育和高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綜上所述,“新方向與展望音樂教育國際學術論壇”介紹了當前國內外音樂教育的學術動態和創新思想,開闊了筆者在音樂教育專業領域的視野。但許多課題還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同時,加強外語學習可以在國際交流中獲得更多的主動性。作為音樂教育的研究者,我們不僅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還要學習專家學者的創新思想和合作精神,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研究,立足中國音樂文化大膽探索和創新,為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做更多的努力。
注釋:
①姚思源著.新世紀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發展新動向研究[A].論音樂與音樂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杜宏斌.學習新課標,明確新要求——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簡析[J].中國音樂教育,2012(04).
③王安國.攜手走進高中音樂新課程(上)——就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答本刊記者問[J].中國音樂教育,2017(05).
參考文獻:
[1]姚思源.論音樂與音樂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雨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政策演變與課程改革[D].上海音樂學院,2017.
[3]蒲奕菲.視野下審美音樂教育思想探究——解讀《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D]. 西安音樂學院,2018.
[4] 杜宏斌.學習新課標,明確新要求——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簡析[J].中國音樂教育,2012(04).
[5] 王安國.攜手走進高中音樂新課程(上)——就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答本刊記者問[J].中國音樂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