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慧 劉森
摘 要:精益物流源于精益生產,是建立在精益思想基礎上的物流方式,是一種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思想。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勢頭的減緩,國內諸多制造行業也面臨著一大棘手難題,即如何加快結構優化、產業轉型過渡,成為了當前新常態經濟環境下的主要任務之一。通俗點來理解,對于絕大部分制造行業企業而言,現階段最大的發展局限于技術層面上的瓶頸。在既有的技術條件、經濟環境下,通過確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物流運營理念、成本控制方略,加快提高工作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物流在整個商貿、市場、生產領域的基礎性地位,即物流作為第三方利潤的源泉,成為制造企業精益化成本管理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本文立足當前國內制造行業發展實際,淺談制造業如何有效落實精益物流。
關鍵詞:制造行業;物流;精益化;成本
一、精益化物流
關于精益化物流,顧名思義,就是指將精益化理論應用到企業的生產、經濟活動中來。一般來說,物流屬于企業生產乃至整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將精益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物流及管理工作中去,旨在優化內部資源、整合內外部各項優勢,最終起到趨利避害的作用。更進一步講,企業加快推進精益化物流建設,就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斷改進的重要內容構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消除企業在物流過程中所產生的無法帶來效益的環節,把浪費降到最低程度。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繁瑣的物流中間環節,優化結構配置,提高對外部市場的靈活度,最終降低成本開支。
嚴格意義上講,精益化物流是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相關理論概念也屬于供應鏈管理的思維闡釋范疇。譬如,精益化物流的第一原則,就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及時創造由客戶驅動的價值。對于一家制造企業來說,核心目標就是獲取市場利潤、擴大生產,一切均是建立在資本力量的前提下。但是,這種目標的達成,必須要圍繞著一個市場核心,即市場客戶。所以,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經濟改革也均是圍繞市場展開。堅持從市場客戶的立場出發,而不是一味地從企業自身的立場出發,即企業為什么要創造價值,確定什么可創造價值。再者就是市場價值驅動,包括整個生產制造的全過程,對于價值鏈中的產品設計、制造、訂貨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綜合調查分析,通過精益化的管理和統計分析,找出不能為企業提供增值的浪費環節。在此基礎上,采取必要的手段措施,及時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根據不間斷、不迂回、不倒流、不出廢品的既定原則創造出價值流的行動方案。每一次改進和完善,消除一批浪費,并形成新的價值流,這是不斷循環的動態管理,
二、新常態背景下供應鏈競爭時代與智能物流
眾所周知,供應鏈早已不再是新鮮話題,業內對于供應鏈的研究及其概念解讀也越來越深入、普遍化。但加快供應鏈整合與產業協同創新,仍屬于目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國內制造行業主要建設方向。
何為供應鏈整合?就是指傳統的針對單個企業的職能管理,有組織、有策略性地逐層拓展到整個產業供應鏈體系框架中,輻射于每一家企業,形成區域性、地區性的戰略性資源整合。此外,對于企業個體生存發展來說,通過資源整合、技術改進,借助供應鏈的高效整合與協同支撐,可提升企業自身的運行效率。通俗點來理解,即現代智能物流、精細物流、信息物流。表面上看,現代信息物流與傳統物流的運作目的保持一致,都是為了完成企業生產所需物料、產品等搬運活動,但實際運作的規律和特點卻發生了明顯變化。
如上所述,制造企業在傳統物流服務模式下,只能提供一些簡單的位移,而精益化物流、信息化物流服務模式下,則可以獲取更多的增值類服務。其次,傳統物流模式下,所提供服務大多為被動服務,而后者則表現為主動服務,且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彼此內部持續優化、改進。再者,傳統物流服務模式下,多為人工操作控制,后者可實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平臺集成控制。對此,無論是從操作模式下還是從服務價值上來對比,當前供應鏈競爭時代下的新型物流服務模式均符合精益化物流的內質要求。
三、供應鏈競爭環境下制造企業現代物流管理的機制缺失及精益物流推進路徑
1.制造企業物流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主要表現為企業原材料出入庫流程中的問題。目前,無論是三方物流、四方物流,還是企業自建物流,對于絕大部分制造企業來說,都越來越重視商貿物流的建設。簡言之,就是轉變了企業生產思路,增強了企業與產業鏈上游、產業鏈中下游主體企業間的合作力度。在物流管理模式上,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信息化物流、智能化物流相繼確立。譬如,典型電子制造企業原材料出入庫流程,基本上表現為上游的供應商對企業進行交貨,而企業則派人進行接貨,最后再將原材料運輸到企業原材料倉庫及周轉區。操作完成后,即可將各類生產原料上架操作。對于該環節中的常見問題,可簡單歸納為三方面。
其一,對于企業倉管工作人員來說,整個過程工作周期偏長,上架周期也較長,所以經常性出現存貨風險。不僅如此,極端情況下也會造成收貨后沒有倉位儲存,一旦企業在市場營銷、生產環節出現突發問題,將會因應變能力不足帶來財務危機。其二,流程不夠規范化。繼續以原材料交接一環為例,原材料的交接、入庫一般需要經歷多項審批,包括海關部門、監管部門、企業部門等,使得實際工作量與企業時間安排不夠均衡,極有可能造成疏漏。其三,技術與設備更新滯后。制造企業的生產過程,盡管生產物流的組織是中間利潤一環,并且占據著較大比重,但同樣不可忽略前端的技術支撐及保障,包括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等。比如,原料物流、零部件物流、半成品物流在整個過程中的物流運作,需要涉及的有容器、包裝、工具等。總之,生產物流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嚴密且復雜的過程。
2.制造企業精益物流的推進
如上所述,對于制造企業而言,無論是合作物流還是自建物流,嚴格講,更傾向于外部物流。譬如,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精益化的物流配送,整個過程效率水平的高低、各項企業任務指標達成率,均需要以精益供應鏈、完成精益生產作為前提。正因如此,當前新常態經濟環境下,加快制造行業分工、持續細化本身就是大勢所趨。所以,人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電子行業還是汽車制造行業,任何一件成品很少是由單個企業獨立完成,而是由整個行業內各大小企業共同參與生產,形成區域性的分工合作模式。當然,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單個的制造企業而言,對于制造企業來說,無論是在整個產業鏈內部,還是與同行之間,均離不開競爭,即供應鏈競爭。所以,制造企業尤其是作為核心企業,一般都會與上下游企業分享包括預測、訂單、庫存在各項內部信息,以此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與此同時,加快企業物流的內部優化,通過全過程的精益化管理,合理控制成本,縮減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如此一來,無論是成品交付能力,還是制造工藝、產品設計的附加值等,盡量達到最佳的利潤狀態。
總而言之,供應鏈管理是基礎,是制造企業實施精益化物流的基本條件。反之,通過實施精益物流管理,可以高效、準時、低成本等內部優勢來展開產業市場爭奪。隨著后期整個制造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對于制造企業來說,應當適當放棄一些邊緣業務,側重于主業務的創新與產品研發。基于總成本的集成控制與業務精益化管理,專注企業核心業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楊,宋婉馨.鐵路裝備制造業精益物流庫存控制管理研究——以A公司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7(21):70.
[2]易鐸楠,辛清,趙鴻文.汽車制造企業精益供應鏈物流系統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6).
[3]王偉婧.制造業供應鏈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論探討[J].商,2016(9):246-247.
[4]楊萌.精益生產理念下的制造業生產計劃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7(17):216-217.
作者簡介:郭海慧(1976.12- ),女,漢族,上海人,博士,畢業于泰國正大管理學院,職稱是助教,研究方向是物流管理、項目管理研究,現任教于云南財經大學;通訊作者:劉森(1986.9-),男,漢族,云南昆明人,博士、副教授,畢業于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主要從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現任教于云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