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瑤
摘 要:當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模式不斷升級,消費者對農產品神態、安全、營養、健康以及文化要求不斷提高,“商品消費”上升為“品牌消費”,品牌建設迫在眉睫。本文從湘西州農業品牌現狀出發,分析目前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優化途徑。
關鍵詞:湘西州,農產品,農旅,品牌建設
黨的十八大提出“三農問題”的解決途徑以來,農業品牌建設成為一項提高農民收入、助力農業產業升級、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措施。全國掀起了從“吃飯農業”到“品牌農業”的發展熱潮。具有地處“氣候上的微生物發酵帶,土壤中的富含硒帶,植物群落間的亞麻酸帶”的交集區先天優勢,湘西州農產品優質,種類豐富。但湘西州也是“精準扶貧”的發源地,是湖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州七縣均為深度貧困縣,農業農村工作嚴峻,農業品牌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來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湘西州農業農村品牌建設意義
1.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品牌是信譽、信用的集中體現,是產品市場認可度的有力保證,在這個信譽時代,品牌農產品往往代表著同類產品中的優質性與獨特性,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是推動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有利措施。對提升農業競爭力,促進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
2.農旅品牌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得到了提升,很多地區為發展經濟卻忽視了保護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平衡。為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實施鄉村振興,需在建設新農村時,以環境保護為第一要務。農業+旅游是在實現環境保護前提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休閑農莊等形式的農旅品牌正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增加當地農民的就業,帶動我國農村經濟增長。
二、湘西州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
1.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不斷增強
湘西州農產品具有綠色、有機、生態、富硒的特色,是創建農產品品牌的優勢所在。具有全州處于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00個,現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湖南省名牌產品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面積28萬余畝,總產值47億余元。19個區域公用品牌,27個新型經營主體的企業品牌,30個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品牌,271個地方知名品牌,48個州級以上相關部門評定的農旅品牌。
2.農業品牌建設種類多元化
湘西州有糧油、蔬菜、水果、茶葉、百合、煙草、畜禽等特色產業,茶葉、獼猴桃、百合及大米是湘西州綠色優質農產品代表,也有農旅品牌的崛起,農旅品牌中有全國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地2個,7個省級農莊,州級休閑農莊2個,1個中國農業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2個省級美麗鄉村。農旅品牌種類多樣,各具特色。
2.農業旅游發展與農產品品牌建設相輔相成
西部地區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農業旅游則是以農業為基礎的體驗經濟發展模式,為游客提供鄉村生活以及農事活動體驗,這種體驗旅游形式在農業歷史悠久的中國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湘西州地處西部地區,農業占比較大,游客在進行農事體驗時近距離地感受到農產品的生產及加工工作,使得旅客對該地區的農產品放心。旅客們不管出于各種心理原因樂于將自己的體驗與人分享,其中就包括對某種農產品的贊許,進而形成口碑效應。湘西州48個農業旅游品牌中,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古丈縣,因其獨有的自然與氣候優勢,盛產茶葉。通過茶旅融合,游客們可以感受茶園清新空氣,親近自然,采茶、制茶、品茶,感受古色古香的茶文化。茶農們則化身導游,為游客詮釋古丈茶文化的多彩,就地置業,增收脫貧。2017年全州接待鄉村旅游游客928萬人次,旅游收入33.2億元,帶動35812人脫貧,對鄉村脫貧工作作出巨大貢獻。農產品是農業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旅游推動優質農產品的推廣,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帶動地方經濟增長,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湘西州農業品牌建設存在問題
1.農產品品牌“雜而不亮”的問題突出
就湘西州農委收錄的品牌名錄有395個,區域公用品牌有19個最具地方特色和影響力,它們分別是湘西獼猴桃、湘西椪柑、湘西黃牛、湘西黑豬、湘西黃金茶、瀘溪椪柑、浦市鐵骨豬、鳳凰姜糖、鳳凰血粑鴨、鳳凰紅心獼猴桃、古丈毛尖、古丈紅茶、保靖黃金茶、松柏大米、溪洲莓茶、龍山百合、里耶臍橙、龍山蘿卜、龍山七姊妹辣椒。除了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27個當中,茶葉企業具有8個,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其次為獼猴桃及加工企業,蔬菜及加工企業品牌。地方農產品品牌種類多,規模小而分散,從品牌規模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地方品牌影響力小,異質性不強。
2.農產品品牌意識薄弱
受傳統生產經營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品牌重要性及必要性認知不足,還未意識到品牌對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值的影響力,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不高,保護意識薄弱。另外,湘西州農產品品牌整體投入不足,缺乏規范有效的農產品品牌組織、運行、營銷、宣傳體系,對農產品品牌管理不嚴,保護意識較弱。例如“保靖黃金茶”,當地組織對于黃金茶市場準入監管不嚴,不良商家以次充好,從而降低了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忠誠度。
3.缺文化少特色
湘西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人文古跡眾多,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收集出來的48個農旅品牌中,只有一個中國重要文化遺產即花垣子臘貢米復合種養系統。其子臘村是一座具有七百年歷史的苗族古村落,開創性地利用土地和養殖業結合,采取復合種養,是苗族先祖們的智慧結晶,更是悠久的苗族文化與農耕文明的有機融合。雖然農旅品牌多樣,但諸多的特色小鎮開發時對其承載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民俗特色等挖掘得不夠深入,未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進而不能保證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忠誠度。
四、完善湘西州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建議
1.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組織
政府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因地制宜,多渠道整合資源,在州內根據各縣的特色產品合理進行品牌布局,以突出文化民俗特色,對農業品牌建設主體如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等品牌創建主體和吉首大學、湘西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校企合作交流,牽線搭橋,開設相關專業并培養定向人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為品牌創建主體做人力儲備。
2.健全農產品品牌管理服務體系
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到消費中間有多個環節,容易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需求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也無法獲取農產品的的質量信息。盡管電商的興起拉近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但消費者獲取的產品信息是依靠電商平臺展示的產品信息,包括產品的產地以及品牌。國內農產品品牌的評定方式是由生產者抽樣送檢而非到生產地抽檢,品牌評定后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進而導致品牌信用度底。政府應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信息與質檢系統,引導流通主體與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讓消費者吃的放心,農戶保價生產有積極性。
3.加強“互聯網+農產品品牌”建設
“互聯網+農產品”使得消費者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中間的流通環節加以了解,對農產品的質量更加放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品牌”戰略,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品牌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當中,并配備冷鏈物流設施。對品牌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進行監測,實現產品的追蹤與清查有利于取得顧客的信任度,從而樹立品牌口碑。
4.和諧生態作為農旅品牌建設要求
生活節奏感的增強給現在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旅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僅僅只是犬舍了旅游活動,新的要素商、養、學、閑、情、奇是對現在旅游的擴展,是人們新的旅游需求。在新的旅游要素中,“學”是求學,研學旅游,就如目前的親子體驗園,既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又可以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閑”多是休憩悠閑,體驗休閑莊園生活,休閑農莊、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逐步興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發展具有文化底蘊的鄉村旅游,創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親子體驗農場品牌,在旅游的帶動下,幫助農民增收,增加就業,降低空心村的出現。
五、總結
經濟在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以及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對農產品的食品安全要求更高,對農業旅游的創意期許越高,對品牌的信任度要求也越高,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地區經濟發展。加強農產品與農旅品牌建設迫在眉睫。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與保護體系,擴大品牌影響力,進而發揮品牌的規模效應。在建設農旅品牌中,需要挖掘出其背后的特色,文化底蘊,歷史傳統。將湘西的民族民風結合鄉村特有氣息,開展農業體驗園,親子游等多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以品牌農產品促進旅游發展,以農業旅游帶動品牌農產品的銷售。
參考文獻:
[1]賀春暉,劉娜.武陵山片區優勢農產品“走出去”戰略實現——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4(10).
[2]段玲玲,黃慶華.中國西部重慶市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基于國際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17(12).
[3]廖春苗.淺析特色小鎮的農業旅游品牌建設[J].市場論壇,2018(05).
[4]湘西州農業農村品牌名錄,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