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其熙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現代生活的居住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研究中國傳統園林應用于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文章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研究,旨在促進我國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園林;小區景觀設計;天人合一;傳統文化
中國現代小區景觀設計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最初的“本土”到“洋化”,再到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加入其中,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的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獨具本國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區設計風格,蘊含文化元素與文化底蘊。
一、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形式大于功能
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更多的是將景觀設計作為小區的景色,裝飾性功能加強,小區社會服務功能較弱,弱化了其功能屬性,成為了小區的附屬設計。小區的景觀承載著休閑、娛樂、休憩、臨時停車等功能,設計過程之中如果僅注重其裝飾性,從而導致景觀設計形式大于功能,將會使其共融參與性作用轉變為裝飾性作用,形式大于功能的設計模式,失去了小區景觀設計中原有的價值。
(二)氣勢大于成本
小區景觀設計成本一般由業主均攤,含在小區購房者的購房款中,景觀后期的維護也由小區業主承擔。部分小區景觀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過分追求景觀設計的恢弘感與氣勢感,花費重金設計景觀,功能實用性不強,導致業主購房成本與維護成本增加。例如,部分小區會設計大量的水景,觀看效果極佳,但在實際應用上效果不好,小區水景面積過大,容易滋生蚊蟲與爬行生物,帶來蚊蟲叮咬等問題,后期維護成本的缺乏也導致景觀的破敗,影響了現代小區的景觀美感。
(三)人工大于自然
由于觀念上的差異,小區景觀設計往往從屬于主體施工建設,主體建筑全部完工后才“見縫插針”地進行小區景觀設計。小區主體工程開工之前,原本難得的水系、山體、土壤優勢資源,由于缺乏景觀設計的計劃性被直接破壞,后期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人工設計與建造,人工痕跡大于自然因素,破壞了小區原有的自然面貌。為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設計理念進行人工造景,強行構建自然因素,人工雕琢痕跡十分突兀,更是造成了景觀施工成本的增加,破壞了原有小區的自然美與生態美[1]。
(四)模仿大于個性
現代小區景觀設計雷同性較高,小區景觀設計之間相互仿造。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歐美風盛行期間,各個小區以擁有歐美元素為時尚,跨省的小區都會出現高度相似的小區設計,小區缺乏自己獨有的特色,更不能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景觀設計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設計藝術性,創新才是其根本的生命力,相互模仿抄襲只能讓現代小區景觀設計失去設計的含義。為此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知識,學習中國園林設計知識,提高專業設計素養,將中國園林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當中,使其真正具備文化特色,精準地把握業主需求,讓業主在家中得到心靈釋放。由此可見,個性設計才是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的根本。
(五)外表大于意境
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美化小區環境,并為業主提供社會服務。但在實際樓盤銷售過程中,景觀設計的優劣對于樓盤的銷售狀況有一定的影響,這也就導致開發商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外表設計,要求設計能夠奪人眼目與氣勢恢宏,在短期內完成相關設計。這也就導致中國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缺乏意境,設計師設計理念浮躁,沒有將小區景觀外表的美感與意境進行有效融合,缺乏藝術氣息,樓盤文化檔次與文化品味不高。尤其在國民素質持續地提升下,人們愈加重視文化需求,空有其表的現代小區景觀設計已經很難滿足業主的需求,外表大于意境的小區景觀設計不僅實用功能不強,裝飾效果也在逐漸地弱化,以致最后失去其原有的景觀價值。
二、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發展趨勢
(一)生態性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等思想近年來愈加深入人心,小區業主在回到居住地時也希望得到心靈的釋放與心靈的回歸,能夠在自然中放松壓力。小區內部的植被、人、建筑等本身也是一個微型生態循環系統,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構建小區內部的生態平衡,利用自然元素將多個主體自然結合,可以構建小區內部的生態平衡,達到“天人合一”的設計效果。在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不僅是一味地追求綠地面積的大小,更加講究的是景觀的錯落有致,利用隔斷、山石、回廊、水體、涼亭等自然因素進行設計,可以增強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的繁復度與文化韻律,人們也能夠在小區園林景觀中得到休息,并與自然深入互動。
(二)多樣化
隨著人們文化意識與個性意識的增強,對于現代小區的景觀設計有了更多的個性要求,小區景觀設計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契合業主的需要,其發展趨勢也朝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千篇一律的小區景觀設計,必然會導致業主在審美上出現相應的疲勞。開發商在小區景觀設計中選擇與其他樓盤雷同的設計,將會失去小區景觀設計特色,無法提升小區的環境品味,小區的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不高,不利于小區樓盤的售出。小區多樣化的發展,必然促使各個小區在主題設計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主體,文化品味也更高,藝術氣息與文化底蘊也愈加深厚。
(三)延續性
在傳統的小區景觀設計中,設計理念與設計元素同小區的地域特色往往有較大的差異,部分小區景觀設計甚至呈現出“怪異”的設計狀況,景觀設計的單體性較強,缺乏文化根基。在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應該充分地考慮到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景觀設計文脈的延續性,傳承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文化底蘊,并使其具備更多的文化特色[2]。
(四)傳統性
隨著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逐漸增多。再加上人們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國園林設計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中國的園林設計中,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環境與建筑進行有效融合,契合了現代人的現代小區建設需求。中國的傳統園林設計將有限的區域賦予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并借助亭、臺、樓、榭等讓景色繁復度更高,人們在園林中可欣賞、可游玩、可思考、可品味。在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人們將中國園林設計應用于其中,增加小區景觀功能的復合性。傳統性也將成為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特征。
三、中國傳統園林應用于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策略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傳統園林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建造方法發展得都十分完善,技藝十分精湛,更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在中國現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立足于中國傳統園林設立,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將“天人合一”的思想應用于其中,走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小區景觀設計道路[3]。
(一)造景應用
在中國園林設計中講究的是景色與建筑的相得益彰,如“平湖秋月”是湖與秋月的結合;“蘇堤春曉”是堤岸與春景的結合;“斷橋殘雪”是斷橋與冬雪的結合。在中國園林造景中講究的是借景,讓景色成為園林設計的一部分,造景手法更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的一部分。尤其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通過樓窗可以看到另一重景色,使其更具美感與深度。“借景”“框景”“對景”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常用的設計手法,透過洞口與樓窗觀測到的景色,既是另一幅景色,也是一幅美麗的畫,洞口邊界為其框,使其鑲嵌于其中,使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更具深遠的意境。在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將造景應用于其中,通過現代的景觀元素,多層次地進行借景、對景,使小區的景觀更具自然氣息與詩意之感。
(二)空間處理
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由于空間十分有限,空間處理的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中國傳統園林空間處理中,主要應用空間劃分、空間融合、空間對比等幾項手法處理空間融合。在留園的設計當中,設計人員通過在建筑體層中設計狹長的巷道,壓縮了人的視野,但卻在巷道的盡頭設置面積開闊的園林,空間上給人造成了強烈的對比,讓人由壓抑到豁然開朗。為此設計師在節點的設計上,可以借助空間處理手法設計硬質小品、綠化植被、獨立景觀構筑物等,讓現代小區景觀在強烈的空間對比中愈加突出特色[4]。與此同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考慮到采光、通風等要素,兼顧現代小區景觀的實用性,并借助墻體、亭榭、花窗等,營造虛實結合、相互映襯的景色與意境。矮墻、水景、植物等小型造景元素其半遮蔽與半透明性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增強空間繁復度的作用,增加現代小區景色的縱深性。
(三)植物設計
植物不僅能夠起到凈化小區環境與條件生態的作用,也能夠成為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的一部分,起到構建小區風格與傳承文化的作用。在傳統的園林設計中一般使用翠柏、蓮花、柳樹等植物,從山姿構建到水景營造,不同的植物往往使景色具備不同的特色。另外植物本身顏色多樣,氣味清新,婀娜多姿,往往能夠與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將植物應用于園林設計中往往能夠營造不同的季節特色與意境韻律,讓人從視覺、嗅覺、心靈等不同的感官方面去體驗其中的韻味。為此在現代園林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借助園林設計中植物設計的經驗,營造出不同的風格與景觀。
(四)小路設計
在傳統園林設計中,在小路路徑設計上往往采用“之”字形,讓其更加蜿蜒曲折,將各個單體景色進行連接,既有一定的地域分割作用,又有景物串聯作用,讓人通過小路的“引導”,暢游園林的景色,促使景色更具多樣性[5]。在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也可以將“曲徑通幽”這一特色應用于其中,通過蜿蜒曲折的小路與高低坡度的落差,讓人在行走之中獨有一種意境。
四、結語
在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設計師不僅應該夯實專業基礎知識,更應該提升設計理念,增強文化底蘊,學習專業的園林知識,并在設計過程中將中國傳統園林的精華滲透于現代小區景觀設計中,使其更具文化特色與文化底蘊,為小區業主提供更加優質的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凱.“借景”理法在住宅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丹楓水岸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為例[D].山西大學,2015.
[2]樊銘剛.住宅區園林景觀的若干問題[J].區域治理,2018(43):21.
[3]卜賢剛.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的風水文化研究[J].建材發展導向(上),2018(11):117.
[4]房玢玢.地域文化視角下居住區景觀小品設計研究[J].中國房地產業,2018(26):4.
[5]王楷.小尺度空間內景觀綠化設計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9):889.
作者單位:
福建林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