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輝 李想
【摘 要】“校園貸”愈演愈烈的危害性,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通過高校各部門協同聯動,強化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校園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模式,使大學生遠離不良“校園貸”誘惑和風險,形成文明理性的消費觀。
【關鍵詞】校園貸;風險防范;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96-01
一、高校各部門協同聯動
(一)增強課堂教育教學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育教學是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必須充分發揮高校課堂的教學主渠道作用。高校不僅要履行人才培養的職責,更要履行對新時代理想信念和大學生“三觀教育”和消費心理教育。開展金融安全、網絡安全知識教育以及財商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
“校園貸”根源于不良的消費觀,消費主義思潮必然導致大學生不良消費傾向出現。消費主義思潮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消費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會產生沖擊和挑戰。[2]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增強青年學生“三觀”塑造,強化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培育。
(三)發揮朋輩群體的示范作用
學校要通過樹立和宣傳師生中朋輩群體之間的模范典型、自立自強模范事跡,在校園內形成爭當模范、自覺踐行自立自強的良好風氣;要借助互聯網媒介等平臺廣泛宣傳和引導大學生學習先進、趕超先進,同時要通過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渠道,比如微信、微博等宣傳不良“校園貸”危害;樹立校友典型,通過各種模范典型示范作用,可以使大學生明確大學使命和擔當,遠離不良消費行為,抵制“校園貸”誘惑。
二、強化學生日常教育引導
(一)構建校園不良網貸日常監測預警機制
“校園貸”本身就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消費金融,“校園貸”的不良滲透把握住了當前大學生的消費需求,抓住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經濟有限而又消費欲望強烈的弱點。高校要建立“家校結合”的監測預警機制。學校方面要密切聯系家長,輔導員、班干部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對日常消費異常的學生要重點了解,及時提醒。[3]
(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
網絡陣地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沿陣地,不良“校園貸”往往會搶占高校網絡宣傳陣地,宣傳虛假信息,誘惑無知大學生深陷其中。高校要強化網絡占地建設和管理,升級安全防控系統,強化網絡監控和預警,學校各部門要協同聯動,采取各種有效方式,通過互聯網、微信客戶端、新聞客戶端,微博、QQ、論壇、貼吧等載體加強引導和教育。
(三)發揮“五長”倫理關系的引導作用
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存在著校長、院長、師長、學長和家長等五種主要的倫理道德力量,引導大學生與學校、學術、學業、自我和家庭之間建立五種真實的倫理道德關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倫理價值觀的轉變會導致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轉變,五種倫理價值觀以及其搭建的五種倫理價值觀對大學生群體消費觀的塑造和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三、創新“校園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模式
(一)組建“三位一體”的協同型群團組織
工會要發揮自身優勢,深入困難學生家庭,排查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深入走訪學生涉及“校園貸”現狀,做好幫扶和教育引導;婦聯要積極發揮女性優勢,走進女同學,用母愛感化深陷 “校園貸”困境的同學,積極協助深陷 “校園貸”糾紛的女同學做好法律維權;團委要積極引領青年的帶動作用,以文化人,塑造優秀青年的學習榜樣和創業就業榜樣,引導大學生遠離“校園貸”危害。
(二)構建“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
在參與“校園貸”的學生中,一部分確實是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而申請不良信貸的。國家已經著手學生資助工作的統籌計劃,積極構建政府資助型、高校獎助型、社會捐助型、學生自助型的青年大學生“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模式,構建資助樹人育人的長效資助機制,打造零償度資助和有償度資助共存、顯性型資助和隱性型資助并存發力的有機體系。
(三)構建“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格局
涉足不良“校園貸”的同學一般都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校園攀比、享樂、虛榮主義蔓延,家庭經濟困難誘發學生自卑心理和虛榮心理涌現。高校要認真篩查“校園貸”問題引起的學生心理問題,貫徹落實服務咨詢、實踐育人、課堂育人、干預預防、平臺建設“五位一體”的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格局,增強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認清“校園貸”危害,爭做新時代勇于擔當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
[2]顧海亮.消費主義思潮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侵蝕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
[3]胥青.“校園貸”的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