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人們主要通過互聯網來獲取信息資源,而豐富多樣的信息也對大學生產生了重大影響。互聯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高度應用,并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基于這一背景,高校輔導員也應依托互聯網+穩步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文章將圍繞互聯網+,首先剖析其對高校思政工作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然后探討未來工作的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
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加快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者,一定要與時俱進,及時轉變管理理念,有效調整工作方式。而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應用,將我們帶至互聯網+時代,這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雙面的影響。基于這一背景,高校輔導員所擔負的責任更加重大,原有的管理模式不再適用,高校輔導員應逐步深化思政教育,不斷改進工作管理方式。
一、互聯網+的具體影響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具有開放性、隱蔽性和多元性等不同的特點。當代大學生喜歡接觸新事物,其接受速度也較快,他們是互聯網的基本受眾群體,在實際應用過程其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念等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而互聯網+的誕生,既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消極影響,我們應認識到這一點,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探索工作新途徑。
(一)積極影響
1.豐富教育資源
互聯網信息具有多樣化、系統化和共享性。互聯網中也包含多樣的教育資源,為此,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能夠沖破教材的束縛,大大增加教育工作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另外,輔導員還能夠借助互聯網全滿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和行為作用,進而開展適宜的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2.沖破時間和空間束縛
以往輔導員主要通過面對面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管理,此種模式在時間和空間存在較大的制約,并降低了最終的交流效果。高校大學生不僅是管理主體,而且是高校活動的重要參與人員,我們在開展相應的管理工作時不允許限定于特定形式,應通過不同方式進行溝通,增進和學生的內部情感,保證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基于互聯網+,信息傳播更加高效、及時,沖破了以往輔導工作在不同層面的束縛,有效傳遞相關信息。而高校輔導員可借助微信、QQ等不同的社交工具,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不斷深化雙方的互動,提升雙方的情感,有效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改善學生的管理情況。
3.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愈發突顯學生的主體性,而高等教育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具體的工作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輔導員是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參與人員,只有和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方能讓學生真正認可并配合輔導員。基于互聯網+,新媒體社交快速發展,這為輔導員和學生的內部交流搭建了更多的平臺,增大了日常交流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拉近了二者的距離,促進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
(二)消極影響
1.沖擊思想和價值觀
眾所周知,互聯網信息具有開放性,而這容易對學生自身的思想和價值觀產生沖擊,引發行為偏差。這一特性提供了巨大、復雜、未經過濾的信息,而不同思想會對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價值觀造成不同的沖擊。例如,個人主義、攀比主義和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想,會影響思想不成熟和信念不堅定的學生,阻礙其個人成長。
2.加大管理難度
由于互聯網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教育反饋。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可以免受道德規范和公正制度的約束,肆意使用網絡,而網絡上的負面內容會侵蝕學生的思想,且外界的監管也不便開展,某些悖逆的言論和缺少道德感言語找不到根源,這使得學生缺少相應的法律意識和社會道德感,阻礙了思政工作的開展。
3.容易產生網癮
學生容易產生網癮,面臨著社交障礙。有些學生在出生以后便接觸互聯網,外加父母工作繁忙,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可能會對其進行經濟補償,為孩子配置電腦、手機和iPad的等電子設備,這使得學生過度依賴互聯網。某些學生甚至將網絡看作一種情感寄托,網購、網游等十分普遍。另外,隨著電腦軟件技術的不斷提升,學生也更加習慣利用互聯網解決各種日常問題,這慢慢削弱了他們獨立思考能力與辨別能力,阻礙了思政工作的開展。
二、工作新途徑
(一)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各界帶來了機遇,也滋生出了更多的不良風氣與消極思想,外加網絡環境的開放,使得不良風氣和消極思想大面積傳播。即便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其心智趨于成熟,然而,若長此以往,將會對學生自身的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基于此,高校輔導員應強化引導,并深化在馬克思主義方面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另外,還應創建網絡輿情監控系統,挖掘并分析不良思想,借助網絡手段傳播正確理想和科學的觀念,有效糾正不良影響,幫助學生辯證看待網絡輿情。
(二)改變工作思維,優化工作方式
目前,互聯網空間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不同的網絡平臺還為思政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基于互聯網+,高校輔導員一定要及時改變工作思維,優化工作方式,利用好自身的話語權,借助互聯網,通過不同的傳播途徑,積極宣傳主流意識,發揚正能量。依托網絡媒體,密切留心學生的思想狀況,改進工作方式,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熱點和敏感話題,搭建暢通的交流橋梁,增強他們的辨別能力,嚴格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規避不必要的麻煩。同時,基于互聯網+,高校輔導員也可創設多元協作平臺,借此讓學生獲得有用信息,促進和學生的內部互動,創設健全的監督平臺,有效掌管輿論方向。
(三)提升整體的信息技術水平
網絡信息傳播手段豐富多樣,傳播效率也更加快捷。為利用好互聯網+的這一優勢,輔導員應著手提升整體的信息技術水平,合理運用相關工具。基于互聯網+,輔導員不僅要具備深厚的思政功底,也應把現下的事實和思政理論有效融合到一起,合理講授。例如,可申請公共賬號,借助這一平臺,不斷更新和思政教育、社會熱點相關聯的內容,并融入一定的思政內容。另外,教育內容也應正面積極,并具有政治性和道德性,迎合當前時代。當學生發表言論以后,應適當引導,不要全盤否定。
(四)開發新資源,開辟新空間
基于互聯網+,高校思政工作一定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依托互聯網技術,挖掘教育新資源,有效傳播,讓學生的課余時間得到全面利用,打造互聯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平臺,嚴格遵守思政教育課程和實踐標準,全力構建精品課程、典型案例和學習資源。傳承以往思政教育工作所用的代表性案例和杰出的文化藝術活動,將其進行改造升級,變成大學生鐘愛的卡通動漫和網絡短視頻。構建云媒體平臺,擴大思政教育空間,經由微信、微博等現代媒體,達成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實時、多元、動態思政教育新模式。
三、結語
綜上可知,基于互聯網+,各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均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為此,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保證我們的教育行為和時代發展的步伐一致,全面發揮思政教育的根本價值,有效落實各項思政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艷麗.貼近學生,關愛學生,探索輔導員工作新途徑[J].消費導刊,2019(7):233.
[2] 黃河林.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 (23):79-79.
[3]李富有 張穎.高校輔導員運用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文教資料,2018(6).
[4] 冉聰聰.網絡時代輔導員的工作新途徑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1):203.
[5] 趙穎,閆莉冰.以微信為載體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2):36-37,40.
[6] 廖金城.網絡時代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及路徑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5):95.
作者簡介:賀莎(1991.12- ),女,陜西西安人,助教,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