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厚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應用的臨床意義。方法 本次采取隨機盲選分組法,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實施產前檢查的200名孕婦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100名采取常規產前檢查,觀察組100名在常規產前檢查的基礎上聯合免疫檢驗項目,進一步比較兩組產前檢查的效果。結果 在免疫檢驗指標陽性總檢出率方面,觀察組的16.00%,與對照組的1.00%比較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高危妊娠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的21.00%,與對照組的9.00%比較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產
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的加入,能夠提高產前檢查的效果,降低高危妊娠的風險;因此,值得采納及使用。
【關鍵詞】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應用;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2..01
產前檢查,是確保母嬰妊娠期安全的必要檢查項目,通過產前檢查了解孕婦妊娠期的具體情況,為進一步防護措施的實施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因此,需對妊娠期孕婦普及產前檢查的相關知識[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產前免疫檢驗項目的融入,能夠提高產前檢查的價值作用。鑒于此,本課題重點分析探討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應用的臨床意義,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200名孕婦,均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通過,且均為單胎妊娠、診療依從性良好;此外,將產前存在輸血史及存在精神障礙者逐一排除。按隨機盲選分組法分成,觀察組100名,年齡21~37歲,平均(26.8±1.3)歲;孕周18~39周,平均(32.8±1.2)周;初產婦60名、經產婦40名。對照組100名,年齡22~36歲,平均(26.9±1.2)歲;孕周18~39周,平均(32.9±1.3)周;初產婦61名、經產婦39名。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次對照組孕婦給予常規產前檢查,對孕婦進行常規
B超檢查,觀察軟產道、骨盆腔內生殖器官情況,進一步判斷有無畸形、腫瘤以及相關炎癥問題。觀察組則以常規產前檢查(同對照組)為基礎,進一步增加免疫檢驗項目,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于清晨空腹狀態,抽取孕婦靜脈血5 ml,然后將血液標本置入于離心管,于1500轉的速度離心5 min,分離上清液,然后分成4等份,進一步完成乙肝、丙肝、艾滋以及梅毒免疫項目檢查。
(2)其中,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HIV-Ab、
AE150全自動酶標分析儀進行乙肝、丙肝、艾滋檢測,涉及的檢測指標包括:①HBsAg;②HBeAg;③HBsAb;④HBeAb;⑤HCV;⑥HIV;如果經檢測HIV結果為陽性,則需再次采血送檢;使用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對梅毒抗體進行檢測,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則進一步需進行梅毒螺旋體抗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檢查,以此確保明確
診斷。
1.3 評價標準
①比較2組各項免疫檢驗指標陽性檢出率;②比較組高危妊娠發生情況,統計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數據;其中,計量數據使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百分率(%)表示,并用x2檢驗;此外,P<0.05表示兩組數據具備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各項免疫檢驗指標陽性檢出率比較
對照組中,檢出乙肝HBsAg為1例,總檢出率為1.00%;觀察組,檢出乙肝HBsAg為4例、乙肝HBeAg為3例、乙肝HBsAb為2例;HCV為3例、HIV為2例、梅毒2例,總檢出率為16.00%。在各項免疫檢驗指標陽性檢出率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高危妊娠發生情況比較
在高危妊娠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的21.00%,與對照組的9.00%比較明顯更低,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有學者經研究表明:對孕婦進行產前免疫項目檢查,可以盡早發現孕婦有無高危妊娠潛在危險,為進一步作出保胎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此次得出與之較為相似的研究成果[2-3]。
本次實施產前免疫檢查的瓜錘子,在各項免疫檢驗指標陽性檢出率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同時,觀察組高危妊娠發生率為9.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00%;由此可見,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的加入,能夠提高產前檢查的效果,降低高危妊娠的風險;因此,值得采納及使用。
參考文獻
[1] 夏 毅.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6):163-164.
[2] 李倫斌.免疫檢驗項目在產前檢查中的臨床應用價值評估[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8):94-9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