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平
內容摘要:在思政教育視閾下研究文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使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風貌。
關鍵詞:文學經典 思政教育 閱讀
如果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閾考察文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認為,以審美為基礎的文學的社會功能,其中有一部分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觀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盡管文學的社會功能并非全部歸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顯然,文學可以并且已經承擔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么?就是教書育人,就是要使學生和教師的生命主體都得到發展,尤其要使廣大青少年逐步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這一根本任務,除了傳統的教育教學途徑和手段,現代教育還有很多創新途徑和手段。譬如開展素質教育活動,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開展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等等,而這其中,文學作品的閱讀則是極為關鍵的途徑與手段。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如果能夠時常沐浴在經典文學語言的環境里,通過長期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影響,對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必定大有裨益。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表現了古人以救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這副至今仍然矗立在黃埔軍校校門的對聯成了“黃埔精神”的最樸素詮釋。在評價諸葛亮的時候,引用杜甫的詩句《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也可以引用他的《蜀相》“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表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實,“詩圣”杜甫用了不下10首詩來謳歌他對這位偉大政治家的景仰。《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揭示了南唐后主李煜對國破家亡的遺恨和無奈。《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集中表現了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即景抒情,氣勢恢宏的寫作風格,從而將讀者帶到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通過排比這種氣勢恢弘的文學表現手段表達了梁啟超對國家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少年的殷殷期待之意。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希望把學習置于真實、復雜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習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中能有廣泛的遷移。例如,講到“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特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齊聲朗誦《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種個性化的教學行為在讓學生感受“唐詩”文學魅力的同時,也讓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具體,更加富有情趣。當講授“開元盛世”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借用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以及《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通過“詩圣”這些愛國、憂民、真實的詩歌描繪,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唐玄宗統治前、后期社會面貌的巨大反差,也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還有,“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業精于勤,荒于嬉;行之于思,毀于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又從道德修養的許多方面給學生以啟迪。
具有濃郁情感色彩的文學語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生動素材。2004年CCTV《感動中國》的頒獎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以優美的現代詩歌形式謳歌了畢生夢想消除饑餓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豐功偉績。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