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蕓蕓
【摘 要】以兒童為主要閱讀對象的童話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學體裁,契合兒童的思維方式與認知特點,故事情節生動、內容引人入勝,備受兒童喜歡。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童話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其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童話教學中,教師應觀照兒童心理訴求,注重學生個性認知構建,從童話的文體特征出發,創設多元演繹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回歸童話教學的本真,讓學生真正體味童話中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課堂教學
童話是許多孩子幼年時期的夢想搖籃,也是孩子的美好愿景及精神寄托。因此,童話對小學生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童話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其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中,如果將童話故事當成一般記敘文來教學,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字詞句等知識,甚至給學生灌輸思想,就會導致教學枯燥乏味,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影響,也缺乏童話教學應有的內在審美情趣和個性化解讀,異化了語文課程的目標與功能。為此,童話教學應走出誤區,觀照兒童心理訴求,契合兒童的思維方式與認知特點,從童話的文體特征出發,創設多元演繹情境,注重個性化解讀,回歸童話教學的本真,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回歸童話教學的本真,應成為童話教學的重要共識。
一、觀照兒童心理訴求,擺脫思想教育的束縛
童話內容往往想象力豐富,且表達手法夸張,語言通俗,情節生動,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可以說童話故事伴隨著小學生的成長,是他們最美好的童年記憶。在教學童話時,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思想教育,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盡情享受童話中故事情節帶來的閱讀快樂,即學生使一時沒有明白故事所表達的道理,教師也要遵循他們的認知特點,給予他們感悟的過程和時間,不要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讓學生戴著“有色眼鏡”閱讀,那樣既會使學生對閱讀產生困惑又達不到教學意圖。
童話故事《誰的本領大》講的是風和太陽的故事,一開始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本領大,但經過兩次比本領后,他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和對方的長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各有所長,人一定要謙虛的道理。課上,筆者并未向學生灌輸這些大道理,而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故事,使學生先沉浸在故事的情景中,然后開展班級講故事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互相講述故事的內容,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筆者適時提醒太陽和風就像兩個小朋友一樣,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朗讀時要注意不同的語氣,隨即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講述。在學生熟悉課文、復述課文后,再次引導學生說一說從這個故事中自己讀懂了一個什么道理。課堂一陣熱議,同學們一致認為:太陽和風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做人要謙虛,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能用己之長處比他人之短。同學們精彩的理解、獨到的見解再次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并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故事,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掌握故事情節后展開思維訓練,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可見,不進行大幅度的思想教育,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二、注重個性認知構建,擺脫知識灌輸的窠臼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童話的閱讀過程是學生的心智活動過程,每個學生對閱讀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不一樣的,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同一篇童話形成統一的認識,這樣做是不對的,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認知特點,即使是成人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的評價都褒貶不一。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體驗,富有童真童趣的感悟雖然在成人眼中很是天真,但都是他們積極思維的情感流露,教師應尊重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注重學生個性認知的構建。
課文《蝸牛的獎杯》講述了蝸牛獲獎前后的情形,畫面生動,寓意深遠。在教學時,筆者先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讀,抽查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狀況,發現學生有各種各樣的感悟,有的學生說:“蝸牛身上背著的殼原來是蝸牛獲得的獎杯,它不愿意放棄得來不易的獎杯。”有的說:“早知獎杯這么沉重,壓得蝸牛的翅膀都退化了,還不如不要這獎杯呢。”有的說:“蝸牛也太炫耀了,只要有本事還怕獎杯跑了?”對于學生預讀的情感體驗,我都一一肯定。然后引導他們進入深層次的文章閱讀,組織課堂討論活動,讓學生在爭辯中糾正自己思維的誤區,獲取有價值的感悟。在成果匯報環節,學生的感悟雖然還有很多不同,但都有了明顯提升,如:“我們不能像蝸牛一樣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成績是屬于過去的”“明白了不進則退的道理,我們要有進取精神”等,這都是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索后獲得的具有個性化的解讀和情感化的表述。
童話就是刻意營造的一個虛擬世界,通過夸張的語言和豐富的情節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想象,激發出他們個性化的童真感悟,童話教學不應成為教師知識的灌輸課,如果只強化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就不會有學生精彩語言的閃現。因此,教師應擺脫知識灌輸的窠臼,給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尊重他們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讓學生樂在其中,感受童話世界與眾不同的魅力。
三、創設多元演繹情境,避免陷入思維的模式
與其他課文不同,童話具有情節性、情感性,高效的童話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童話素養,用童話的思維和視角向學生全面闡釋童話的內涵,而不是照本宣科。如果教師缺乏童話教學能力,重講授、重說教,缺少豐富的現象力,不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去設定教學目標,從成人的角度理解童話,就違背了童話教學的初衷,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教師應跳出一般課文的教學模式,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多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演繹機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童話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這樣的教學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童話教學應有的童趣。
課文《狐假虎威》是一部經典的兒童童話故事,告訴讀者仗勢欺人只能囂張一時,不堪一擊。故事情節很熟悉,課文內容較短,學生讀起來不難。但是如何讓學生懂得些什么、領悟點什么,真正揭開課題本質呢?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課文自主閱讀,了解故事情節和角色特征,并展開角色表演前的討論,有學生說:“老虎是獸中之王,表演時說話的語氣要顯得高高在上、傲慢霸道。”也有的學生說:“狐貍比較狡猾,模仿時要有一副奸詐嘴臉方能體現他的本性。”學生憑著自己的理解盡情展示著老虎的威武和狐貍的狡猾,當狐貍的表演者帶著洋洋得意的表情耀武揚威地出現在大家眼前時,學生頓時感覺十分討厭,有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又不是你的本事,得意個啥?”這種戲劇化的表演加深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征,對“狐假虎威”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童話教學中開展角色演繹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角色體現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童話內容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明白蘊含其中的深刻道理,體驗童話世界不一樣的精彩。
總之,童話是一種具有濃厚趣味性的虛構故事,不同于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如何讓學生自行體會童話教學中蘊含的豐富思想,需要教師發揮適當的引導作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問題并不斷反思糾正,積極探尋適合學生的童話教學方法,使童話教育步入正確的軌道,以學生的自行體悟為主,教師引導為輔,一定會讓學生心中的童話世界更遼闊、更美好。
參考文獻
[1]蔡呈鋒.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不能這樣做[J].讀寫算(教研版),2015(19):219
[2]謝娟.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的有效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3(11):59-60
[3]唐光超.把童話教成童話——小學童話教學的誤區和策略[J].中國教師,2012(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