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勇 姜海洋
摘 要:高精尖產業的發展是北京市“十三五”規劃及“四個中心”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中科技創新中心的內在要求,為更好地服務北京市現代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智能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汽車制造業和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需要培養適合首都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高技能人才。世界技能大賽是國際最高水平的職業競技比賽,研究世界技能大賽中隱含的世界技能人才培養手段,無疑將有利于首都,乃至全國技能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最終實現整體水平提升。本文從筆者所在學院——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的實踐出發,探討在首都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大背景下,如何通過世賽成果合理轉化,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首都城市功能轉型 ?高技能人才培養 ?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 ?一體化課程改革
2014年以來北京城市功能重新進行戰略定位,確定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啟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與低碳化,這一系列變革對職業教育提出更高水平要求,因此首都職業教育必須要以新思維應對變化。
優質的人力資源是城市職能實現的保障,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要滿足首都新時代發展高精尖產業的需求,而能夠與此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不應只局限于懂技術、能操作,而應是具有較高綜合職業能力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現階段各職業院校受課程體系、師資能力、實訓條件、生源質量等因素影響,已然難以適應新時代企業對于技能人才綜合職業能力日益提升的要求。
世界技能大賽(簡稱“世賽”)是“技能界的奧林匹克”,在大賽組織、籌備過程中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參與項目設計、題目擬定、標準制定、競賽評判、設備供應等,從而保障競賽項目“來源于企業”,與企業真實需求及應用銜接,為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最高目標與標準。
近年來,人社部以服務發展為宗旨,充分借鑒世賽先進技能理念、技能標準、評價體系,加大技工教育創新發展,改進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在此背景下世賽的引領、帶動和聚焦效應逐步顯現,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積極影響日益突出。又由于世賽各項標準代表了行業最新應用成果及領先水平,各項技術緊跟新技術發展與應用,因此將世賽成果進行轉化,并融入日常教學體系,無疑可以助推培養符合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定位、高精尖產業結構布局和現代企業需求的新時代高技能人才。
學院始終認真貫徹落實“高端引領、校企合作、多元辦學、內涵發展”的技工院校辦學方針,堅持“企業的需求就是學院目標”的辦學思想,緊緊圍繞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以服務就業和經濟發展為宗旨,以調整發展方式為主線,扎扎實實做內涵,踏踏實實辦教育,并把參與世賽作為推動技能人才培養,選拔優秀技能人才,宣傳技能人才典型,交流先進技術的有效途徑來抓。
綜上,從首都發展、人社部有關指導精神、學院發展方向及世界技能大賽深度內涵層面,將世賽成果進行有效轉化并落實到日常課程教學中,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優秀高技能人才是一條正確發展路徑。
各級機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對于世賽成果有效轉化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課程改革的載體也至關重要,那么是否可以以目前職業院校普遍實施的一體化課程教學為載體,實現世賽成果轉化呢?學院經過深入、系統的研究發現,世界技能大賽運作體系與職業院校當下開展的一體化課程開發流程具有較大契合度(圖1),因此可以有效借助一體化課程載體,尋找嫁接點,將世賽成果轉化至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中。此外,學院作為人社部第一批一體化課程改革試點校,至今已有十余年一體化課程改革研究、開發與實踐經驗。因此,以一體化課程為載體,結合首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世賽成果進行轉化,融入學院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的思路,具有可行性與實踐性。
目前,學院智能產業技術系已經建立了世賽機電一體化、工業控制、移動機器人三個項目的集訓基地,并組建了三支對應項目訓練團隊。智能系選手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中取得了備選資格,并成功舉辦第44屆機電一體化項目北京賽區選拔賽及第45屆工業控制項目北京賽區選拔賽,從而積累了豐富經驗與研究素材。世界技能大賽的技能理念、技能標準、評價體系等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綜合上述情況,學院經研究決定,在改革初期擬針對機電一體化項目、工業控制項目及移動機器人項目,以智能系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三個專業為試點,針對以下八大方面進行成果轉化。一是世賽項目技術標準融入試點專業課程開發設計,二是世賽項目知識點、技能點、素養點融入試點專業課程標準,三是世賽項目訓練題目或競賽題目轉化為相關課程學習任務,四是世賽教練團隊建設經驗應用到師資隊伍建設,五是世賽基地建設為教學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借鑒,六是世賽集訓資源轉化為一體化教學學習資源,七是世賽選手培養方法為普通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提供思路,八是世賽CIS評分系統為日常教學過程性評價提供參考。
“九尺之臺,起于壘土”,世界技能大賽各項目中所蘊含的知識點、技能點及素養要求,要遠遠超過絕大多數企業及行業標準。然而,目前職業院校招收的學生往往綜合職業能力不強,對于前沿、復雜的世賽題目無法輕松掌握。為了能夠將世賽成果分梯度、分層級,循序漸進從“關鍵少數”轉化至“普通多數”,學院智能系經過項目專家訪談、系內教師與企業專家開展系列專題研討,最終確定了首都新形勢下,符合試點專業學生特點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見表1。
在該模式下人才培養分為四個梯級進行,分別為基礎養成期、技能強化期、技術提升期、綜合拓展期。在不同培養階段,針對培養對象不同特點,配備不同類型和專長的教師。
(1)一梯級:基礎養成期。該階段培養對象為中級工新生,這部分學生剛剛開始從普通教育轉向職業教育,知識、技能匱乏,對專業認知模糊,素養普遍較差。因此,針對此階段學生情況,安排系內教學及德育能力較強教師擔任任課教師。
(2)二梯級:技能強化期。該階段培養對象為高級工新生,這部分學生經過中級工階段兩年基本理論、技能及素養培養,具備了一定的學科理論、技能功底和素養水平,但是遠遠無法達到完成世賽題目的要求。針對此階段學生情況,主要側重技能強化訓練,安排具有豐富企業經驗或實操經驗的教師擔任任課教師。
(3)三梯級:技術提升期。該階段培養對象為高級工二年級(或技師一、二年級)學生,經過前三年的培養已經具備了較為扎實的知識、技能、素養水平,具備一定的行業競賽題目轉化學習能力。針對此階段學生情況,聘請對應項目專家作為指導團隊,由世賽項目教練擔任任課教師,在強化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掌握新技術的方法及能力。
(4)四梯級:綜合拓展期。該階段培養對象為高級工三年級(或技師三年級)學生,經過前四(或五年)的培養,合格學生應能夠具備獨立分析解決故障、完成工作任務,并應用于真實企業環境中的能力。
充分考慮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及“三城一區”產業結構布局對于制造業的新要求,結合企業發展用人需求,依據前文所述人才培養模式構想,構建試點專業課程體系。
(1)一梯級:基礎養成期。培養特點為鉗工、焊接、配電、控制4門課程寬基礎教學,以知識、素養培養為主體,以技能培養為輔助,融合世賽項目基礎知識點、技能點、素養點,幫助學生在此階段打好專業基礎,養成良好職業素養。
(2)二梯級:技能強化期。作為承上啟下的特殊階段,該階段分為兩個子階段,通過多任務技能實訓完成。第一個子階段SHI承接基礎養成期,借鑒航空航天等行業競賽項目任務,開發4門對應第一階段4門基礎課程的技能強化課程(任務);第二個子階段SJO分析世賽項目任務,開發4門第三階段技術提升期銜接課程,側重技能拓展實訓課程(任務)。此外,該階段教學過程中定期邀請行業及企業專家進行指導、評價,學生期末成績按專家第三方考評成績錄入。
(3)三梯級:技術提升期。此階段分析世賽題目,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點、技能點及素養點,將其轉化為模塊化實訓任務,并邀請各專業世賽專家進行第三方指導、考評。此外,對于世賽項目中未完全包含的相關專業新技術,通過引入其他競賽項目成果的方式進行轉化。例如,世賽移動機器人項目中不包含對于工業機器人使用、操作、維修保養的知識、技能、素養任務,而工業機器人在現代化工廠中又被廣泛使用,為了使學生掌握更全面的技術、技能,學院教師深入挖掘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題目,進行教學轉化,力求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掌握所學專業新技術。
(4)四梯級:綜合拓展期。此階段高級工在企業進行為期1年的頂崗實習,將在校期間的所學、所獲在企業進行實際應用轉化;技師層級學生首先在校進行為期半年的高精尖技術學習,掌握現代化智能工廠生產線所涉及的綜合性技術后,進入相關企業在雙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即由一名校內導師和一名校外導師共同督促、監控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成長情況。
四梯級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層次性的學習,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性。以試點專業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第三梯級學習任務開發為例,該專業對應的世賽機電一體化項目試題源自企業實際工作任務,題目取材考慮任務典型性、材料時效性、技術先進性及操作規范性。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練及課程負責人將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試題進行分解,轉化為三個學習任務:已知站機電裝調、未知站機電裝調、系統聯調。三個學習任務在工作形式、工具材料準備、知識點、技能點、素養點要求方面與世賽機電一體化項目完美對接,實現了世賽題目向日常學習任務的轉化。表2所示為針對已知站機電裝調學習任務知識點、技能點、素養點的分析節選。
充分研究世界技能大賽競賽項目,探索成果轉化途徑,制定合理轉化工作流程,開展試點專業建設,進行試點運行分析,并最終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切實提升高技能人才綜合職業能力,是學院世賽引領一體化課程改革的開展路徑和目標。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是一項系統化、規模宏大的工程。在首都發展新形勢下,服務首都高精尖,培養新時代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大國工匠,是當下首都職業教育者的任務與使命。“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未來學院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對世賽參賽項目的深入研究,將專業人才培養與相應項目標準深度融合,培養出符合首都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世界技能人才發展趨勢的專業群,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擎,推動專業體系建設,拉動專業課程改革,最終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并將提煉轉化與應用世界技能大賽的技術路徑,供同行借鑒,共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深化,培養出與國際接軌的高技能人才。
[1]李玉靜.經濟“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14(28).
[2]技能是這樣煉成的——以廣州工貿技師學院選拔、集訓世界技能大賽選手的培養實踐為例[J].中國培訓,2014(8).
[3]陳海娜.世界技能大賽選手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培訓,2015(1).
[4]劉東菊.世界技能大賽對中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6).
[5]袁名偉,張玉洲.世界技能大賽項目設置與成績特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