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開始嶄露頭角,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于受到閱讀習慣、方式改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深度報道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本文將針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所處的困境以及將要做出的生存轉型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深度報道 轉型
一、深度報道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一)傳統媒體整體處于下滑趨勢
在傳統媒體逐漸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深度報道也受到影響。當前,傳統媒體不是面臨停刊,就是尋求轉型,對機構進行精簡,以此來減少開支。在經濟效益好的時候,深度報道會增加一定的附加值,但當媒體急于自保時,就會舍棄掉采編成本高、收益周期長的深度報道,造成大量的優秀深度報道記者流失,隊伍整體素質降低。
(二)受眾群體的閱讀習慣改變
在計算機網絡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新媒體時代,人們有了新的獲取信息的方式,碎片化閱讀逐漸占據主導。新媒體信息具有的“短平快”優勢,只須輕輕一點信息就會被獲取,讀者對于較為冗長的信息再難以靜心閱讀。因此,深度報道不太適宜于大眾的閱讀習慣。
(三)傳統媒體操作模式的局限性
近些年來,深度報道在選取題材方面,多數集中在社會熱點事件上,例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缺少個性化報道,內容上的重疊造成人們視覺上的疲勞;在報道方式上,仍采取長文搭配圖片。而新媒體在表現形式上呈現的多樣化對其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并且在時效性、覆蓋面等方面也是傳統媒體也無法與之比擬,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二、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堅守
堅持問題取向。對于深度報道而言,“問題”作為核心,其所揭示的問題越嚴重,社會關聯性越廣,那么也就越有價值。深度報道只有對“問題取向”抓住不放, 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足夠份額。
堅持深度立場。由于新媒體的介入非常強勢,導致深度報道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亂,為了能夠搶先爭取到新聞,也會有些深度報道用碎片化方式體現。而對于新媒體的挑戰,深度報道必須利用深入的采訪、思考以及深度整合等加快速度,使新聞深度品質得到保障和提升。
堅持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媒體競爭的關鍵。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傳統媒體必須不斷完善考核、獎勵以及分配機制,充分保證深度報道記者的利益。另外,要對深度報道記者進行培訓,增強其新媒體意識,以更好的狀態融入新業態。
三、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創新
在題材上更加多元化。深度報道成功的關鍵在于選題。以前,對于選題的策劃直至發布都是由媒體說了算,受眾只有被動接受的份。然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人們都能夠參與到新聞事件上,使得深度報道在選題上更加具有開闊性。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必須充分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閱讀需求,報道選題應注重多元化,不僅要注重時政、經濟發展以及傳統價值,也要關注民生、生態環境以及新生事物,做到兼容并包。
在制作上注重融合。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人們對于信息中圖形和圖像具有較大的接收程度,傳播效果更加顯著。那么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度報道也應適時調整,對圖片、視頻以及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加以充分地利用,要善于利用各媒介的傳播優勢,采取容易被大眾接受形式,將一個新聞事件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全面立體的展示,要善于利用新聞資源。
在傳播上突顯聯動性。傳統媒體所具有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蘊含的專業內容,但在傳播渠道上卻難見突破。當前,傳統媒體也基本都建立了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微視頻等全媒體矩陣。在推送深度報道的過程中,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以及覆蓋面廣的優勢可以被充分利用,多媒體產生聯動性,從而使傳播效果更加顯著。例如在深度報道中,超鏈接技術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在時空上得到極大的延伸,進而使新聞事件在大眾面前得以全面立體的呈現。
在反饋上突顯互動性。一個完整的傳播極為重要也是最后的環節就是反饋,而這正是傳統媒體所缺失的。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與大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在推出深度報道之后,可以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平臺,組織大眾討論,擴大影響力,對于大眾的某些論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答復。那些重大新聞事件通常會有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為了讓大眾掌握事態發展的最新動向,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跟蹤報道,并對大眾關切點給予及時答復。這樣不僅有利于大眾掌握話語權,并較為深刻地了解事件本質,還可以幫助媒體發現不知之處,糾正錯誤。
總而言之,深度報道不管是堅守還是創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下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更加寬廣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就需要深度報道堅持以取長補短為原則,結合當前實際,積極努力地創造出新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曉來.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輿論引導價值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8(13).
[2]李真甜,石嵩.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變化、困境與時代呼喚[J].北方傳媒研究,2018(04).
[3]阮孟玥.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報道的創作技巧探析[J].東南傳播,2018(08).
(作者簡介:郭強,男,本科,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初級,研究方向:新媒體)(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