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赟
【摘要】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續和補充,傳統的課外作業形式枯燥,內容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要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要布置趣味型的、生活型的、網絡型的、拓展型的作業,要讓課外作業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第四餐”,成為學生放飛潛能的天空。
【關鍵詞】課外作業 趣味型 生活型 網絡型 拓展型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筆者在課題《小學英語個性化課外作業的校本研究》中提出: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續和補充,它能輔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學的知識,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技能,發展學生自我指導和自我負責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傳統的課外作業形式枯燥,內容單一,多以鞏固語言知識點為主,很少注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不能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更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水平,使學生通過作業收集相關知識,成為獨立的學習者。要讓課外作業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外作業,就要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愛好,結合科技的發展,設計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提高技能、開闊視野、展現才華的作業。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課題研究,對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設計形式進行了如下嘗試。
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布置學生覺得“有意思”的作業,避免千篇一律的抄、讀、背、寫。如:鞏固單詞和句型時,改變傳統的Copy and write(抄抄寫寫),布置新穎的Write and draw,讓學生把所學詞句用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使抽象的知識與形象的圖畫相結合,加深記憶和理解。再如:鞏固語篇時,改變傳統的Read after the tape,即跟讀N遍再簽名的形式,布置新鮮的錄音作業,要求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直接把語篇朗讀的音頻或視頻通過Wechat或QQ上傳至班級群,學生們可以在群里互相交流、互相鑒賞。學生為了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老師和同學,就會反復練習,逐步做到讀準、讀熟、讀好。
眾所周知,語言來源于生活,也應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愛爾蘭作家本尼·劉易斯是一位語言學習達人,他認為“語言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生活的”。因此,在布置課外作業時,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英語,再創造條件,把所學語言知識應用于實際交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如,3B Unit 2 In the library要求學生能用Dont...描述標志,為了讓學生體會標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布置他們在課后搜集身邊的標志。搜集時,學生會走進公園,找到Dont walk on the grass.? Dont swim...他們還會走上街道,發現Dont toot. Dont park...最后讓學生為校園的部分場所設計一些圖文并茂的標志。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新知識,“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兒童的這種需求更為強烈。因此,他們會主動去討論研究這些新發現,在理解新知識之后,再運用它們去設計標志,體驗“學有所用”的樂趣。再如:5B Unit 3 Asking the way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在不同的環境中指路和問路,課后布置“小小導游臺”的實踐作業:China Yangzhou Flowery March is coming, show the tourists the way to some famous places in Yangzhou. (“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來了,揚州要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他們想游覽揚州的名勝古跡,請你給他們指指路)學生在完成這項作業時,既要靈活運用與問路有關的知識,又要了解家鄉的交通線路和旅游知識,還要傳遞熱愛家鄉的情感。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合理使用網絡高效的互動平臺,布置以視頻、圖片、趣味游戲等形式為載體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達到“寓作于樂”的效果。如,5B 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旨在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討論,讓學生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博大精深。學習難點是容量大、生詞多,為了分散難點,布置兩項課前預習作業:(1)在網絡平臺上,預習單詞和課文。網站的作業趣味化十足,它把枯燥的拼讀作業設計成打地鼠、釣魚等游戲,學生可以手腦并用,邊玩邊學。(2)Surf the Internet, find the imformation about Chinese festivals(上網搜集一些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信息,包括日期when、食物food、活動activities等),網絡上的信息內容豐富,傳遞快捷,更新迅速,彌補了傳統英語教材的不足,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可以對節日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積累更豐富的語言素材,為后面的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拓展型作業是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加以延伸或拓展的作業。學生在完成該類型作業時,可以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一類型的作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學完26個英文字母,布置制作創意字母卡片的作業,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字母的掌握,在制作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英語的美,意識到書寫的重要性,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再如:學完6A Unit 7 Protect the Earth,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環保”為主題,制作海報,學生在分工協作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彼此交流中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又如:學完6B 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讓學生以某一個英語國家為主題,完成一份手抄報,設計手抄報不是單純地運用知識,它包括組稿、編輯、排版、插圖、書寫等細節,是一個全神貫注的創造過程,能全面體現學生的文化修養、精神面貌和藝術修養,是綜合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師應以生為本,設計有趣的、有用的、有創新的、有時代氣息的課外作業,讓課外作業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第四餐”,讓課外作業成為學生展現天賦、放飛潛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