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峰
【摘 要】當今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快,信用危機等問題日益凸顯。《征信業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促進了信用體系的建設,對我國征信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早在1971年,美國就出臺了其信用體系中的代表性法案《公平信用報告法》。本文對比總結了《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公平信用報告法》的差異,專業學者可以參考本文、借鑒美國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合理的策略促進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征信業管理條例》;《公平信用報告法》;差異;信用體系建設
一、頒布背景及核心目的差異
(1)《公平信用報告法》的立法背景及目的
1950年,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在紐約產生,此后美國信用消費市場快速發展。但征信業在數據信息和服務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消費者隱私保護和公平守信問題。因此從60年代起,美國制定了一系列關于信用的法律法規,《公平信用報告法》便是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美國征信立法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保障信息的自由流通,既要為征信機構的正常運作留有適當的空間,也要考慮如何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和人權,即平衡好授信機構管理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是其重要原則之一。
(2)《征信業管理條例》的提出背景及目的
我國的征信業以公共機構為主導,起步晚、基礎差,《征信業管理條例》是我國首部征信業法規,是在我國征信業從無到有、征信市場初具規模,但征信經營活動缺乏統一制度和監管依據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提出主要是為解決征信業管理無法可依的問題,確立征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應遵循的規章制度,明確征信業監管部門的職責及其管理措施和手段,規范征信市場秩序。
(3)比較與分析
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開篇便強調信用報告的準確性和公平性,與其名稱相輝映,突顯了全法的核心。另外,其在信用采集方面的限制較少,要求相對寬松,信息使用方面遵從正當理由原則且范圍較廣。而我國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中第一章第一條便是:為了規范征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征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本條例。可見,與美國強調公平公正以促進行業發展的《公平信用報告法》相比,我國的條例將“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放在“引導促進征信業健康發展”之前,顯然更傾向于保護個人隱私。
美國信用體系相對完整,征信業歷史悠久且發展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對征信行業單獨立法的重視。由于已先后制定了保護個人權益的多部定向法律,其在制定征信業相關法律時可以無需對個人隱私問題有像我國這般的諸多顧慮。相較之下,我國對征信業的單獨立法有待進一步完善,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必然導致條例的制定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中美兩國征信制度體系及相關法律體系所處發展階段等差異均決定著兩國征信法律體系的內容、宗旨等會存在較大差別。
二、具體內容差異
(1)關于征信機構的規定
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首次明確了征信機構的業務職責范圍,并要求其向關聯企業之外的全國市場提供公開服務。它注重個人信用信息權益的保護,詳細規定了征信機構和用戶的責任與義務、信用報告的使用目的以及消費者的相關法律權利和責任。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與之不同的是分別對經營個人和企業征信業務的機構做出了不同的規定。相對來說,對經營企業征信業務的機構制定的限制較小;對經營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則限制較大,且額外制定了對其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以及設立分支機構、合并或者分立、變更注冊資本、變更股東的具體要求。
(2)關于信息征集的規定
首先,在信息征集的限制方面,由于個人信用信息具備特殊性,《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消費者信用信息只能用于與信用交易有關的、判斷消費者是否有資格獲得信貸的、(個人及家庭)保險承做、雇傭或其他法律許可的目的。它強調信息征集要在合理的目的下進行,對于征集信息是否需要經當事人同意并沒有做特別說明。相反,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沒有對信息采集目的作出具體規定,只說明國家設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目的是“為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相關信息服務”,但卻明確規定采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此外,在征集范圍方面,美國主要采用排除法對數據信息的征集范圍進行了界定,我國則是詳細規定了禁止和不得采集的信息種類。
(3)關于信息披露和使用的規定
美國允許在具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不經數據主體的許可使用數據,但必須將共享內容和對象告知消費者;同時征信公司必須建立自己的信用報告查詢系統,記錄所有查詢和購買信用報告的企業信息及其使用目的。而我國的《條例》規定信息使用者應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另外,查詢個人信息時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并約定用途。可見,我國在信息使用方面更加尊重信息主體的權利及意愿,對信息使用者的權利進行了明顯的制約。此外,信息披露方面我國條例更加寬容,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較美國更短。
(4)關于提出異議和申訴的規定
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消費者有權了解任何與自己信用狀況有關的評價,同時擁有對不實信息的申訴權利。消費者如果對其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存在爭議,可以直接通知征信機構。我國條例規定信息主體除具有知情權外,還可以向征信機構查詢自身信息。信息主體認為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認為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投訴。
三、綜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公平信用報告法》存在著許多差異。在頒布的背景和目的、對征信機構的規定和信息的披露及使用等方面二者都有著不同的內容。相信讀者通過這篇文章可以得到更多關于兩國征信法律體系建設的信息,對兩國信用法律中的一些規定有更加細致清晰的解讀。
【參考文獻】
[1]楊濤.互聯網征信的挑戰[J].中國金融,2015年第21期.
[2]齊愛民.美國信息隱私立法透析[J].時代法學,2005年第2期.
[3]唐明琴,葉湘榕.《征信業管理條例》與歐美征信法律的比較及影響分析[D].南方金融,2003(05)-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