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遷
【摘 要】海洋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成為印度在印度洋上所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大體而言包括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海盜和海上武裝搶劫以及海上恐怖主義。成功的應對海上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僅是印度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印度實現自身印度洋定位的需要。
【關鍵詞】印度;凈安全提供者;海洋非傳統安全威脅
印度是印度洋最大的國家,同時又地處北印度洋中心,地理位置優越,長期以來自視為印度洋的警察,即所謂“凈安全提供者”。不管印度是否有能力實現這樣的雄心壯志,既然有這樣的定位,首先就必須甄別威脅,是什么在威脅著印度洋的安全,什么又是印度需要保衛的。
一、自然災害
提起印度洋的自然災害,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海嘯,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嘯至今令人記憶猶新。由于印度洋東部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板塊活動活躍,地震極其頻繁,如果地震發生在海底,就有可能引發海嘯,因此,印度洋沿岸國家長期都經受著海嘯的威脅。
但是,海嘯威脅并不是主要的自然災害威脅,雖然單次活動破壞力極大,但是由于發生頻率非常低,如果算損失總量的話,海嘯所導致的人員和物質損失遠不及熱帶風暴,憑借其發生頻率和破壞力,熱帶風暴才是印度洋第一大自然災害。
印度災害管理局統計了1972年以來30個印度主要自然災害案例,其中熱帶風暴有10次,至少造成22314人死亡,在頻率和損失方面僅次于洪災。這足以說明熱帶風暴對印度的危害。
自然現象本身并不是災害,決定一種現象能否構成災害以及災害的程度的因素,除了自然現象本身以外,還必須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在火星上發生的地震就只是自然現象,而不是自然災害,因為不存在受災體。
印度的海岸線也集中了大量的經濟活動,全部海岸線都受到熱帶氣旋威脅,其中大部分都處于高危狀態,雖然印度政府建立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氣象災害預警和防治系統,但限于財力和技術水平,其能力仍顯不足,i這就放大了熱帶風暴的破壞能力。
無論是海嘯還是熱帶風暴,都對印度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種威脅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政府的目的無非就是保衛社會的正常運行,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并且確保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水準,如此廣大的居民在物質上和心理上都處于不安全的狀態,而且國家的經濟穩定也受到威脅,很難說印度政府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能。因此,對印度政府來講,控制和減弱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不僅是人道主義的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是政府保衛安全的社會生活的職能的一部分。
二、海盜和武裝搶劫問題
紅海-蘇伊士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也是許多國家的生命線。近十多年以來,得益于自身的積極活動和媒體的宣傳,這里的索馬里海盜逐漸被人們所認知,這片海域也被公眾認為是高危海域,實際情況與人們的認知不太一致,由于國際海軍聯合巡邏,索馬里海盜這些年的活動已經式微,根據國際海事局的報告,2015-2017年,這片海域總共只發生了8次海盜活動。就實際發生情況而言,已經不能說高危了。但是,由于索馬里仍然處于混亂之中,海盜根基深厚,目前的安全完全是依靠國際海軍聯合巡邏來維持,潛伏在視線以外的海盜蠢蠢欲動,船舶行駛要小心翼翼,不能脫離海軍護航,也就是說,索馬里海盜是被壓制了而不是被消除了,一旦船舶掉以輕心,依然有極大可能發生危險。所以,這里的海盜依然是許多國家海外貿易的重大威脅。
與西印度洋的索馬里海盜相對,東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和印度尼西亞海域也是海盜活動高發區。根據國際海事局報告,2013-2015年,這片海域發生的海盜活動占全球海盜活動的份額超過40%,雖然近兩年有所緩解,但是形勢依然嚴峻。
紅海和東南亞海域是印度洋與世界其他地區溝通的關鍵航道,對印度而言,保證這兩個海峽的暢通,對于印度的對外貿易極為重要,一旦發生對印度船只的成功劫持,不僅貨物會受損,人員可能傷亡,還要付出大筆贖金,同時,政府也要承擔巨大的政治壓力,處理不好會極大影響政府威信。另一方面,海盜活動頻繁,會對海運公司造成心理壓力,很多船舶可能必須停運或者改道,保險費用也會大幅上漲,隨之而來的是增加印度對外貿易成本,影響經濟發展,破壞政府公信力。
除了以上兩個海域以外,印度本土海域也面臨著嚴重的海上暴力問題,是海上武裝搶劫的高危區域。同樣根據國際海事局報告,次大陸東部的孟加拉灣以及古吉拉特邦、安得拉邦都頻繁發生海上武裝搶劫,地點通常是進出港航道和泊錨地,而且年度發生頻率和地點沒有什么變化,2015年和2016年,維沙卡帕特南航道分別發生了2次和3次武裝搶劫,而古吉拉特則分別是5次和7次,其余地方偶爾會發生,但發生頻率一般不如這兩處海域穩定。
如果說東南亞和紅海的海盜是國際安全問題,印度作為利益相關方,以參與者身份進行解決,那么近岸的海上武裝搶劫就是國內安全問題了,它與發生在陸地上的搶劫并無本質區別,印度政府對其負有完全責任。同樣,這些活動本身由于頻率低,不會直接造成太大的損失,但是它所引起的心理恐懼和間接成本是一個嚴重問題,尤其是,這樣的搶劫行動會威脅所有近海航行活動,不僅是運輸,漁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漁業和旅游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由于只有印度政府負責,不能有任何推諉,所以它對印度政府的考驗并不比遠方的海盜要低。
三、海上恐怖主義
印度長期以來面臨著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其恐怖主義主要有四個來源,國內的宗教極端主義,跨境恐怖主義,東北部的叛亂,左翼極端勢力。這些恐怖主義勢力生存和襲擊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在滲透的空間上有其共性,既可以是陸地,也可以是空中和海洋,其中海上恐怖主義問題愈發突出,1993年和2008年兩次發生于孟買的恐怖襲擊都是通過海上進行滲透,也都造成了重大傷亡。
印度海上恐怖主義的來源,既可以是跨境恐怖主義,也可以是境內恐怖主義,后者是主流,其路徑主要是從陸地到海洋,然后從海洋回到陸地,這樣做路線雖有曲折,但在境外可以更容易的獲得武器和資助,也可以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恐怖主義勢力合作,獲取訓練和經驗,一旦時機成熟,便通過海洋,回到印度進行恐怖襲擊。而通過海上襲擊的跨境恐怖主義只是把跨越的國境線由陸地邊界變為海洋邊界,其余的沒有改變。不管是哪種恐怖主義,作案方式是一致的,既可以是在海上襲擊,也可以是從海上襲擊,前者主要是襲擊船舶,也可以是近海設施,后者則是在對印度境內的陸地目標進行襲擊,這種情況更符合人們認知中的恐怖主義襲擊,發生頻率更高,造成的損失也更大,尤其是給民眾造成的心理恐懼更加是與海上襲擊不可等量齊觀。
如上文所述,印度沿海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經濟,其經濟心臟孟買就處于西部沿海,也承受了兩次重大恐怖襲擊。這樣的形勢為恐怖分子提供了大量的極為脆弱敏感的目標,對恐怖分子而言,基本不存在能否找到有價值目標的問題,問題只是目標的價值有多大。
印度內地的恐怖主義形勢已經十分嚴峻,海上恐怖主義作為恐怖主義的一種形式,其猖獗必會導致印度的國內安全水平下降,而助長恐怖分子的氣焰。對經濟中心的襲擊還會導致大范圍的、持久的嚴重經濟損失,因此,防范海上恐怖主義的意義,不僅限于保障印度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安全,更重要的是保障印度全國經濟發展和安全形勢的穩定。
四、小結
國家權力的擴張起于本國的邊境,終于實力的邊界,印度自詡為全印度洋地區的凈安全提供者,試圖成為印度洋地區“警察”,但是,印度必須首先具有保衛自己的能力,才能保衛印度洋,從以上分析看出,印度面臨著嚴重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如何采取綜合措施,建立牢固的海洋安全長城,是印度政府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注釋:
i宋志輝,馬春燕:“印度災害管理的經驗與啟示”,《南亞研究季刊》,201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