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提江?俄列斯拜
【摘 要】建立人工草地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幫助,也可以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落實草原責任制,完善和掌握草原種植技術,加強草原管理。人工草地的建設技術關系到草地的質量。總結和分析多年來人工草地建設和管理的經驗,改進草地建設技術,促進今后草地畜牧業的發展。
【關鍵詞】人工草地;建植技術;管理措施
人工草地的建植技術水平決定著草地的生長和建植的成敗。人工草地是在耕地上人工播種或綜合農業技術在完全破壞自然植被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型的人工草本群落,人工草地也包括為取食目的而種植的灌木或樹木。
一、人工草地建植的基本情況
牧草種植模式是確保牧草產量提高以及管理工作高效性的關鍵渠道。一般來說,我們接觸到的植草方式包括:播種前的土地整理、施肥實施、播種和后續管理操作。常用的種植方式主要有秧苗移栽、隨播、鉆孔、室內播種和播種。具體而言,應結合實際種草品種類型、種植面積和利用類型來確定實施。一般來說,當種植的土地坡度較大時,為了有效截留水土,選擇箱式播種方式。此外,應注意建設工作的發展。一般有兩種施肥方式:(1)播種前基本施肥。選用濃度為50 kg/667 M2的過磷酸鈣作為基肥和選種效果較好。如果情況允許,可以選擇化肥,化肥的施用可以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通常是每667平方米的土地上施用的肥料量是1000到2公斤;(2)牧草生長過程中所需要追加的肥料實施。一般選用速效肥料。為了保證牧草生產的高效率,必須結合土地的實際情況,采用最合理的中等職業模式。
二、人工草地建植時的播前準備
1.種植用地的選擇。人工草地建植地應建在平坦的地面上,便于野外作業,兼顧交通道路和車輛,以及靠近居民區和畜欄的區域,便于管理、運輸和飼養。
2.清除雜草及地面雜草。為使播種的牧草良好生長,播種前清理地面是非常重要的。徹底清除雜草、雜物、巖石和根系,為牧草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在不平整的地區,應進行平整地面的工作。為了徹底清除雜草,燃燒垃圾是一個好方法。焚燒垃圾可以消滅野生植物的秸稈和害蟲,但必須小心鋪設防火道路,以免引起草原或森林火災。
3.基本耕作。基本耕作又稱犁地、耕地、耕翻。它對土壤有很大的影響。耕作可以改變土壤的三項比例,使土壤成熟,使整個耕作層發生顯著變化。一般來說,20-30厘米是耕地的最佳時間,讓土壤自然成熟4周。
4.土壤耕作。表土耕作是基礎耕作不可缺少的補充措施,它包括耙地、耱地、鎮壓等作業,作業深度一般限制在10厘米以內的表面層。表土耕作對提高耕作質量,特別是創造良好的表土播種條件具有重要作用。耙地、耱地要掌握時間。早春土壤水分較好。耙地、耱地容易使土壤破碎。土壤太大,種子不易與土壤接觸,這不利于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且容易造成斷壟。土壤太大,也常壓死幼苗。因此,播種前整地是人工草地建設中保證苗齊苗壯的先決條件,也是人工草地高產的重要前提。
5.土壤處理。在施用底肥前,當土壤DH值小于5.5時,應對土壤進行相應處理,以滿足牧草生長的需要。每公頃施用1500公斤生石灰改良土壤,通常用于耕地。
6.播種前施肥。牧草播種前,施用有機肥或緩效化肥或少量速效化肥作為基肥,也稱底肥,促進飼草幼苗的生長發育。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和飼料品種,基肥的種類和施用量也不同。
三、人工草地建植的播種技術
1.單播方法。單播是指播種單一的牧草。單播的形式分為撒播、條播和帶肥播種。使用的方法取決于牧草的種類、土壤和氣候特征。播種時,這種方法是把草籽盡可能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輕輕的耙平土壤。目前,有人工播種和機械播種兩種方法。寒冷地區也采用無覆蓋播種方式,即冬春兩季,草籽不覆蓋土壤,撒播在土壤表面,種子通過自然凍融作用埋在土壤中,播種適用于雨量充沛的地區。在條播過程中,牧草按一定的間隔成行種植,并撒上土。打孔行距的寬度隨牧草的種類和利用不同而變化。行距過寬,水分和肥料利用不足會影響高產。如果行距過窄,其良好的生長將受到水、肥條件不足的影響。在濕潤地區或有灌溉條件的干旱地區,除采收種地外,通常采用密集條播。行距一般為15-20厘米。在旱作條件下,一般采用30厘米行距,在牧草種子生產領域,一般采用45-60cm寬行距條播。施肥播種時,用播種機將牧草種子和肥料同時放入不同深度的土層中,肥料放置于種子下方4-6em處。該方法是一種先進實用的播種方法。
2.混播法。混播中常見的豆科牧草有紫花苜蓿、三葉草和白脈根。常見的草有黑麥草、雞腳草、高羊茅等。混合草地各組成部分的比例必須根據混合草地的利用年限和方式確定。混播牧草的利用年限不同,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比例也不同。一般情況下,豆科牧草在利用年限較短的情況下可以增產較多。當利用年限較長時,應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混合放牧的播種方法和技術是指在空間上合理配置各種牧草及其個體。有以下幾種方法:同伴混播:各種牧草在同一行播種,行距為15厘米。交叉播種:一種或多種牧草在同一行播種,另一種或幾種牧草與前者垂直播種。間條播:又分窄行間條播及寬行間條播兩種,前行距15cm,寬行行距30cm。當播種三種以上牧草時,一種牧草在一排播種,另外兩種牧草在相鄰的一排播種,或者在不同種間的一排播種。寬窄行播:窄行播15cm,寬行播3ocm,窄行播不喜光或競爭能力較強的牧草,而在寬行內播種喜光或競 爭能力較 弱的牧草 。
四、管理措施
為了保持高產優質,應采取各種農業技術措施,對人工草地進行管理和合理利用。不合理和違反科學管理往往會導致草原退化,導致草原生產力下降。灌溉,適當的灌溉時間根據牧草種類、氣候和土壤條件而變化。干旱地區的人工草地最好灌溉。禾本科牧草從分蘗到穗部需要大量水分,而豆科牧草從枝部到花部需要大量水分,這也是灌溉的最佳時機。每次割草后都要灌溉。防除雜草,當牧草還未長出時,可能有許多雜草生長須及時拔除。待牧草長 出后 ,可抑制雜草生長,這時可不必去 除。適時疏耙,目的是疏松土壤 (破除板結層)保墑 ,一般是春耙。前兩年應該是輕耙,以后隨著年數的增長,土壤更堅實,可以采取重耙。補充播種:經過幾年的利用,牧草結構不平衡,部分退化,生產能力下降。人工草地施肥,混合多年生播種草地,播種前應施足基肥。在牧草生長過程中,追肥可與春灌或割草結合,放牧后進行。春夏肥料參考量:磷鉀肥30~45kg/hm;鉀肥30~45kg/hm;氮鉀肥38~75kg/hrn2。秋季一般追肥磷肥,以越冬為主。新種植的人工草地在第二年變綠時,必須嚴格禁止放牧,當年只能少量使用。
五、總結
草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草原面積的大小、牧草的產量和品種的質量直接影響草食畜的發育速度。建設人工草地,保持水土,促進生態平衡,將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轉變為良性循環,使農牧業實現雙豐收,具有重要意義。人工草地的建設是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但它涉及的工作范圍廣,是一項技術含量高、管理結構嚴密的系統工程。如果只重視人工草地的培育,忽視技術管理,人工草地的建設將以失敗告終。因此,技術管理是人工草地建設成功的關鍵。總結和分析多年來人工草地建設和管理的經驗,對今后草地畜牧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孔祥金, 賴霞, 張克春. 南方地區有機牧場人工草地建植技術的研究[J]. 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02):21-23.
[2] 馮樹林, 龍顯靜, 陳功. 我國人工草地節水灌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 草業與畜牧,201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