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名
【摘 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獨有的標識,更是一種強大的內生動力,是實現國家、民族和地區繁榮發展的不竭源泉。因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應找準鄉村文化的發力點,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釋放紅色文化資源的強大活力,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新時代
十九大的召開不僅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做出了新的定位,而且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做出了與時俱進的判斷,逐步實現了由關注生產力提高問題向更加關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轉變。就鄉村地區而言,由于其在社會總體發展過程中處于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之其它地區更為突出。針對這一問題的出現,黨的十九大適時提出實施鄉村振興這一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舉措,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且與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息息相關,必須高度重視。而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勢必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具體情況和整體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設不容小覷。
一、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鄉村振興問題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型,也要鑄魂。”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不僅能夠潛移默化的起到鑄魂育人、凝神聚氣的作用,而且在培育文明鄉風、打造文化鄉村、實現農民富、農村美等方面也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密切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方向和進程。
一方面,鄉村多元多樣的文化形態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導。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樣,在農村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以及時代文化等各種形態文化交叉存在、多元并生的現象。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各種各樣的思想和文化開始通過不同渠道大量涌入鄉村,使得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形態越是多元、多樣,越需要確立主導,發揮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避免文化領域出現混亂無序的局面。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形態的一面旗幟,不僅引領著社會文化發展的總體方向,而且對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凝聚民族向心力也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始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流,加強對其他文化形態的引領,實現多種文化形態的和諧共生,進一步促進良好鄉風、民風的營造以及新時代村民的培養。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措施的落實離不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把握有利于更深刻的解讀中央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方針政策,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發揮基層黨政機關人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爭做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宣傳者、實踐者。積極貫徹落實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主線,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鄉民,加強鄉村文化市場管理,完善鄉村文化服務體系,保障鄉民的文化權益。鼓勵和支持鄉民舉辦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提高鄉民的精神生活質量,引導廣大鄉民在這些的豐富的文化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價值取向。
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
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滄桑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其關鍵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未動、文脈未斷。即使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能夠釋放出持久魅力和時代價值,它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處世之道以及做人之本,仍值得后世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加以傳承和創新。這些落實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即表現為對極具地方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對其豐厚底蘊和內在價值的充分挖掘以及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和時代內涵,發揮其在增強鄉村凝聚力、教化鄉民行為、培育文明鄉風等諸多方面的作用,使之成為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源泉動力。
具體來看,一要對鄉村中傳承下來的良好家風民風、孝道文化等重要資源加以搜集和整理。通過挖掘和弘揚這些重要資源背后的文化價值,引導廣大鄉民與人為善、孝親敬老、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同時推舉不同領域的模范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帶動廣大鄉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榮辱觀,進一步推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以及淳樸民風的培育,使這些鄉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傳承,讓鄉村成為有情有義有溫度的樂土。二要高度重視鄉村文化中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鄉土氣息的文化,讓人們記得住鄉愁、記得住家鄉味道。在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加強對鄉村古跡遺址、宗族祠堂、節日活動等具有代表性文化資源的重視,加大對鄉村傳統手工技藝、文學藝術等的保護力度,著力培養一支能夠繼承和弘揚這一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隊伍,延續鄉村文脈,營造濃厚的鄉村氣息,滿足廣大鄉民的精神需要,增強其歸屬感。同時,鼓勵建設鄉賢館,培育“新鄉賢”文化,通過宣傳引導鄉村干部、專家學者以及各領域企業家等“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工作,講好新時代鄉村故事,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力量。
三、釋放紅色文化資源的強大活力
紅色文化是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創造并留給后代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反映了無數先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艱苦卓絕地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等的精神品質。推及今日,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這些紅色文化所彰顯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精神品質依舊煥發勃勃生機,成為激勵和鼓舞廣大鄉民及鄉村工作人員的精神動力。
對于鄉村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傳播與延續,要始終堅持其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緊密結合,既要展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又要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進而更好的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要始終堅持以鄉村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推動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采用鄉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紅色文化,鼓勵和引導鄉村地區群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積極主動地接受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的洗禮和熏陶,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此同時,拓寬鄉村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途徑,緊抓愛國主義教育的契機,在鄉村適時推出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活動。例如,開展優秀文藝作品評選活動、組織英雄事跡演講活動、建設紅色文化民俗博物館以及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晚會等。此外,還可以在鄉村各類中小學及各基層單位中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教育宣傳活動,讓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并在鄉村中得以弘揚。
總之,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釋放紅色文化資源的強大活力不僅是新時代筑牢鄉村文化根基、提高鄉村文化軟實力、打造特色鄉村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這項重大工程的順利實現需要各級政府,各類鄉村主體的努力奮斗、真抓實干,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與積極幫扶。只有上下一心立足鄉村發展實際,切實按照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總要求,才能夠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且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新華網,2018年2月4日。
③劉彥武:《以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學習時報》,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