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雪
【摘 要】今年,我國就業人口數量持續增加,尤其是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又創新高,面對當下形式,就業工作前移、注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本文以農科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析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農科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
根據人社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就業人數總量壓力不減,新增勞動力仍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特別是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達到834萬,再創新高,占今年新增就業人口的55.6%。隨著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顯得尤為重要。應屆畢業生是職場新人,從象牙塔邁向職場,將面臨諸多的的轉變,全面系統幫助在校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使其順利就業,并且盡快融入新環境,適應新角色就成了當務之急。本文以農科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析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的策略。
一、農科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不明確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農科類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低,一半以上的學生屬于非第一志愿或者調劑生,學生對現代農業發展認識存在偏差,固有的“種地”“賣農藥”“賣化肥”等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對所學專業存在排斥心理,不想從事所學專業涵蓋的工作,就業時選擇哪些工作環境相對舒適、地處繁華都市的行業,比如,培訓機構、房地產行業等。而農科類專業畢業生在這些企業中可從事的崗位屬于專業性低,可替代性強,與自己本專業所學知識相關度低的職位因此缺乏核心競爭力。從職業的長遠發展來講不具備優勢。
(二)意識不到就業形勢嚴峻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校大學生家庭經濟整體情況逐漸提高,貧困學生數量逐年減少,生活壓力的降低使學生們感受不到就業壓力的增加。因此,應屆畢業生“不著急”工作成為常態。象牙塔里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使學生們危機意識缺失。而隨著就業人口的增加,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已成為衡量其整體素質的重要標準。而在與學生的約談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就業能力”一詞普遍感到迷茫,認為離自己很遙遠。
二、提高農科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現階段部分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中存在熱衷公考、追求錢多活少,向往繁華都市等現象。高校擔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職責,農林高校更是擔負著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建設,為鄉村振興,為西部開發培養人的使命。因此在就業指導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就業心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學生通過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機的力量,各行各業需要他們參與其中,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局限于個人眼前利益,放遠未來,將自己的事業同國家發展、民族的復興緊密聯系一起,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農林人。
(二)豐富就業指導方式方法
高校傳統的就業指導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需求,應通過轉變教學思路和模式,加強大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指導大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如通過校企合作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現狀、發展方向、機遇挑戰,糾正農科類學生的專業和行業認知偏差,同時通過就業活動,如簡歷大賽、模擬面試等,提高學生求職能力。
(三)加強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的培養。
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是就業素養培養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生立足社會的基礎。專業技能是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反映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大學生成功邁向工作崗位具有重要意義。綜合素質是一個學生在職場中長久發展的制約條件。現階段用人單位對高質量人才和人力資源的需要較為緊張。高校的日常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較弱。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加強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實踐課程比重,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夠轉化為實踐能力,并且能早一點接觸就業環境,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而學生本人要在大學的學習和實踐當中努力提高個人競爭能力,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的就業實踐。
【參考文獻】
[1]方迪.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19.3.05.
[2]丁怡.高校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責任與實踐路徑[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