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霞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要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這就要求我國財政通過有效的調控措施更好的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基于此,本文針對新經濟常態下,結構性財政調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常態? 結構性? 財政調控
隨著我國現代經濟逐漸走向新常態狀態,經濟形態逐漸向結構更完善、分工更明確、形態更高級的階段演變,經濟發展由高速逐步進入中高速狀態增長,發展形式也由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代替了以往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的形式,經濟結構也轉向了做優增量、調整存量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也發生了改變,逐步向新的增長點發展,這些改變,均對財政調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財政工作在惠民生、促改革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新常態下結構性財政調控思路
(一)調控外需和內需
我國是一個出口大國,每年絲綢、手機、零部件和商業用車的出口量都非常大,然而,即使出口需求量再大,我國必須要保持一定的內需,防止外需和內需出現失衡。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和人口平均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人群收入差距也在縮小,但是,從整體狀況來看,絕大多數人都屬于低收入人群,中間收入人群數量不足,為調整各人群數量的比例,我國財政收入必須擴大民生項目的投入,比如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使各人群數量呈橄欖球形狀。其次,擴大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為更多的人謀福利,這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此外,我國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服務體制,例如藥品和食品監督體制,提高藥品和食品的安全性,防止假冒偽劣產品影響市場,刺激人們的消費。
(二)產業結構調整
新常態下,我們需要加強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是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分布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整;二是對各產業內部結構進行調整。首先,我國要推動現代化農業的建設,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改革,為農業生產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促進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效益。其次,我國各大企業必須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促進企業改革和創新,堅持走創新型企業道路,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淘汰落后的機械設備,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再次,減輕企業稅負,讓各大企業將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去,促進技術水平的提升,推動科技進步。最后,我國要充分重視新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如大數據技術、云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這些新技術必然會成為時代的寵兒。
(三)城鄉和區域結構上的調整
首先,為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要從整體上對稅收進行調整。其次,針對不同的地區和城鄉要給予不同的財政調控,比如,為推動內陸和西部城市的發展,國家財政可以給予這些經濟發展緩慢地區更多的財政支出,加快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高速公路等,全面推動城市的發展。再次,加大西部地區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制定并出臺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企業將目光放在西部,推動我國西部的開發建設,進一步縮小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
(四)科技創新上的財政調控
任何行業的發展與進步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科技創新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大科技創新的重視力度。首先,國家應該針對物理學、化學、數學、材料學和醫學等學科的基礎研究適當的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動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其次,嚴格監督國家科技財政支出的使用情況,防止因貪污腐敗使科技財政支出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二、新常態下財政調控的其他思路
第一,“穩增長”的財政調控思路。首先,保證“發行貨幣、國債和稅收”國家財政“三駕馬車”均衡發展;其次,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同時推動城鎮化建設。第二,“促改革”的財政調控思路。首先,加強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其次,加強稅收價格改革;再次,推動司法體制改革,最后,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第三,“惠民生”的財政調控思路。首先,完善各項法律法規,讓人民的生活、工作有法可依;其次,保障人民的經濟收入;再次,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最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經濟常態背景下,我國結構性財政調控應該從調控外需和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城鄉和區域結構進行財政調控,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四個方面入手,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郭代模,李棟.新常態下財政調控的基本思路[J].中國財政,2015(14):21-23.
[2]卞志村,楊源源.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J].經濟研究,2016(03):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