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名連 李靜
[摘要]民族團結教育事關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也直接關系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不斷結合國家民族團結的政策,在學生中做好民族團結的教育宣講工作。在這項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高校要反復實踐、認真總結,不斷探索和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推動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上臺階、見效果。
[關鍵詞]高校;民族團結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0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4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是夯實全校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重要內容,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意義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偉大團結,長遠來看是要增強文化認同,打造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也為新形勢下開展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圈出了重點。當前,高校加強民族團結工作應突出重點,緊緊圍繞堅定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發展思路認同三個關鍵點,不斷把握民族團結教育的規律,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的新形式,在廣大師生中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蓄人才力量。
一、推進民族團結教育事關高校長期發展
(一)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客觀需要
不可否認,民族問題仍然是國際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它關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進行了友好的合作互動,共同鑄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很快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將這一制度載入憲法,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實行這項制度近70年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的發展態勢,少數民族群眾不僅能在自治區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同時在全國范圍內也享有同等的權利,這極大了增強了少數民族人民團結發展的信心,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不斷穩中向好。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征程上,凝聚各民族的思想智慧,強化對黨執政主張的認同感,匯聚多民族大家庭團結發展的向心力,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等方面對當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高校是社會主義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就必須持之以恒做好民族工作。高校要將民族團結工作置于突出位置,將民族團結工作看成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自覺將其納入高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來,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的重點領域。與此同時,青年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加強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和宣傳引導,有利于讓學生了解民族團結政策,增強民族團結意識,豐富民族團結知識。這就客觀上要求高校必須結合國家相關的民族團結政策和會議精神,拓寬民族團結教育的渠道,使大學生能夠形成民族團結的思想主觀意識,并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自覺踐行民族大團結的發展思路。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隨著民族政策的不斷豐富完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均保持了快速地發展態勢。各民族人民始終保持對國家發展的向心力,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穩步推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因此放松警惕,一些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以及暴力恐怖勢力正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對社會主義建設破壞活動,甚至與境外反華勢力相勾結,企圖對我國的政治體制進行滲透和污蔑,這都將會給社會的持久發展增添更多不穩定的因素。高等院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單元,既受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也肩負著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和諧穩定的重要使命。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高校培育高質量人才的關鍵之舉,也是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在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要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規范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開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各民族師生和睦交融的良好學習環境,讓青年大學生們充分接受民族團結的氛圍熏陶。
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也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需要。一方面,通過有效的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從而提高各民族學生能夠自覺辨別并抵制民族分裂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目前是當前高校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學生的權利,也是推進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進步的重要保證。因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成績很大程度上直接關系到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關系到在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也關乎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高校人才質量培養提升工程的需要
高校人才培養績效評估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參考。通過常態化的推進高校人才培養績效評估,不僅能夠幫助學校找準辦學定位,有效整合各類資源,也能為地方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供決策參考,是高校反思和審視當前育人質量的重要契機。高校人才培養績效評估的關鍵是人才培養質量觀念的轉變,核心在于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過程進行科學研判。人才培養質量事關學校發展的大局,是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高校人才質量培養工程就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而使培育的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目的教育教學活動。高校在校學生的基本素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也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高校要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認真落實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要求,尤其是對于學生政治素質所提出的相關要求。民族團結是黨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涵之一。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堅定受教育者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有利于他們將自己的實踐行動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保持一致,從而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現狀
(一)主要開展形式
當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仍以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極少數高校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少量的實踐基地現場教學。由此可見,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教學的主要載體是相關的課程和與之相配套的教材。課程和教材資源是否完善也將直接影響到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早在2009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國家民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通知》(教思政[2009]10號)中就明確提出:“高校要將民族團結教育的相關內容靈活有機地融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當中;要緊緊圍繞民族團結教育的要求,加強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相關課程的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各民族院校要專門開設民族團結教育有關課程,要切實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有關部門和各地、各級各類學校要組織力量抓緊編寫高質量的教材和學習輔導材料”。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教材也于2010年6月被列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這標志著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但是,從目前的總體情況來看,無論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課程還是相關的教材都離中央政策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民族院校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重鎮,根據國家的相關要求,目前均已開設了民族團結教育有關課程。但是,眾多普通高等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還有較大的開拓空間,一些院校相關教育課程的建設比較滯后。在教材建設方面,各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多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統編通用思政理論課教材,切合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興趣點的教材和反映民族團結的案例匯編還很少見。由于統一的課程標準乏善可陳,適應現實需要的教材體系也遲遲未能出臺,使得當前許多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基礎不牢,還面臨著艱辛的基礎性工程和理論性探索。
(二)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除了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有待完善以外,最緊迫的任務莫過于加快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創新。實踐表明,當前許多高校在民族團結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還存在著教育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借鑒多、創新少的問題,并由此導致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方式陳舊、效果差強人意。在民族團結教育的開展過程中,理論教育和思想引導非常重要,但更具奇效的是對學生心靈的觸動和價值的認同。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施教者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站位學生視角,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規律,靈活采用各種教學形式和豐富教學手段,完成預定的教育目標。此外,各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多采用課堂教學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踐教學的直觀性和輔助性,沒能充分發揮和利用好本該呈現更大作用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渠道”與“輔助渠道”的彼此分離,“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各行其道,阻礙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手抄報與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相結合的優勢
(一)有利于民族團結政策的宣傳普及
校園手抄報是在校大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宣傳媒介,它由學生自行設計、構思和創作,并反映一定的主題,是大學生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由于手抄報具備宣傳媒介的功能,因此其涵蓋著豐富的信息量。將手抄報與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題相結合,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充分展示國家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成績以及如何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等信息內容,既創新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形式,也有利于民族團結政策的宣傳普及,使課堂上沒有講授到的知識在手抄報這個“第二課堂”繼續講解,同時也是對課堂已講授知識的再溫習。
(二)有利于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
校園手抄報的制作很多情況下是多個人集體討論、分工協作的結果。在“民族團結”主題手抄報的制作過程中,學校團委、學生處、宣傳部等有關部門有義務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老師亦可以將不同民族的同學分配到一組,從而能夠有效促進不同民族學生在作品的構思、設計、制作環節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加深對彼此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認同,從而達到了寓民族團結教育于手抄報制作實踐活動之中。手抄報制作活動成了不同民族學生之間加深了解,加強友誼,共同講好“民族團結好故事”的重要平臺。
(三)有利于擴大民族團結教育的影響范圍
校園手抄報的功能不僅在于它是學生個性張揚,表達思想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它強大的信息輻射效應。通過鼓勵學生制作“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手抄報,從而使學生在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自覺搜集素材、進行思考,從而主動接受民族團結的教育;而教師通過挑選學生手抄報作品中的一些優秀作品進行校園巡展,這將有利于擴大民族團結教育的影響范圍,從而使民族團結教育的受眾由一個班拓展到一個系乃至全校師生,這也將賦予民族團結教育更加持久的影響力。
四、小結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事關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也直接關系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不斷結合國家民族團結的政策,在學生中做好民族團結的教育宣講工作。在這項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高校要反復實踐、認真總結,不斷探索和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推動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上臺階、見效果。將手抄報這一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媒介引入到民族團結教育的體系中來,不僅豐富了教育的形式,也契合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高校高質量的實現民族團結教育的預定目標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過手抄報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案例,來思考更多類似的有效教育的途徑,從而使民族團結教育新招不斷、熱度不減、效果穩增。